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7—9月,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库布齐沙漠不同水分处理的3年生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苗木进行观测。观测指标包括: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羧化效率(CE)等。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这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②不同土壤含水量(SWC)下,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苗木Pn最大值(Pnmax)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21、648、14.31 μmol/(m2·s)。③LSP随土壤含水量(SWC)的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值在1 000~1 400 μmol/(m2·s)之间波动。④LCP随SWC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217~741 μmol/(m2·s)。⑤AQY随SWC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01~0.04。⑥柽柳、小叶锦鸡儿和杨柴维持Pnmax的SWC分别为13.8%、13.3%和15.2%;维持最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SWC分别为10.0%、11.0%和8.5%;土壤水合补偿点分别为1.1%、0.8%和0.9%。⑦柽柳、小叶锦鸡儿和杨柴最适宜的SWC范围分别为10.0%~13.8%、11.0%~13.3%和8.5%~15.2%。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29个乡镇500个土样的有机质和全氮的检测发现,川中丘陵区有机质含量为7.48 ~ 43.05 g/kg,平均为18.53 g/kg,主要处于Ⅱ级丰富水平和Ⅲ级中等水平,Ⅱ级和Ⅲ级所占比例分别为63.4%和27.4%.全氮含量为0.55~2.55g/kg,平均为1.27 g/kg,含量主要处于Ⅱ、Ⅲ和Ⅳ级,各级所占比例分别为49.8%、21.6%和22.4%.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79,线性回归方程为TN =0.0530M +0.29,换算系数0.046~0.103,平均0.070.  相似文献   

3.
对南通市208个农田长期定位点土样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明显提升,表现为1、2级土样占比大幅增加,而且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不同农业区、不同类型土壤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不同。  相似文献   

4.
南京城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南京市城郊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草地, 分别在地下土壤5, 15, 30 cm深度埋设土壤水分探头, 在2.0 m高度处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 所有数据按照15 min间隔连续记录。研究了降雨间隔期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影响, 相应层次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差异很大。草地相应层次土壤年平均体积含水量显著(P=0.05)低于毛竹林相应层次, 有凋落物覆盖的毛竹林0~40 cm土壤年平均含水量比草地多9.12%, 提高43.41%。②土壤含水量年平均变异系数在各土地利用类型内均和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毛竹林:R2=0.77;草地:R2=0.986 4)负相关, 草地土壤年平均含水量变异系数变动为8.70%~16.80%, 毛竹林土壤年平均含水量变异系数变动为13.9%~16.4%, 下限显著高于草地, 波动幅度小, 表明毛竹林地土壤具有显著高于草地的水分涵养能力, 适合作为水源涵养林建设林种。③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降雨间隔期呈指数显著(R2>0.9)相关关系消退。利用不同季节不同层次间土壤含水率指数模型, 可以预测森林抗旱能力并依次作出经营管理预案。  相似文献   

5.
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法多重比较对陕西吴起县不同降雨带分布的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对草地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坡位对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对小叶杨林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不同坡位差异显著,且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中坡位;不同林地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且研究区4种林地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混交林>山桃>沙棘>柠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农田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灌木林地,撂荒地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的各种理化性状,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和基础。通过对2007~2013年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得线性方程为[y=0.0456x+0.1731,R2=0.7984]。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从而为通过有机质含量间接估算全氮含量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土壤肥力诸因素中很重要的2个因素。在化学测定技术上,土壤全氮的测定较繁琐,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较为容易。通过对测定的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太仓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估算土壤全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9x+0.5。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对土壤供氮水平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阳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326-328
土壤氮素供应状况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开展了南京紫金山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密切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影响土壤氮素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颐和园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为颐和园土壤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颐和园内6类植被覆盖区域(牡丹种植区、宿根花卉区、落叶阔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野生灌草丛区和踩踏草坪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颐和园土壤样品共获得1 472 561条有效序列,产生7 726个OTUs。土壤细菌中绝对优势类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等。土壤细菌群落主坐标分析和FAPROTAX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不同植被覆盖区土壤细菌主要类群丰度和功能菌群丰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植物类群对土壤细菌群落构成、功能和多样性影响显著,踩踏草坪区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植被覆盖区;土壤环境因子pH值、电导率、全氮和碱解氮是...  相似文献   

10.
董强  李凯荣  崔宏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32-5234
采取随机取样法对渭北黄土高原淳化县自然和人工恢复植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典型群落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王家山地区4种群落中共发现植物67种,分别隶属于24科56属。乔灌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由高位芽植物决定,而草地主要由地面芽植物构成。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草地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而它们的Simpson指数大小顺序与之相反;乔木林之间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乔木林和灌木林与草地的相似性指数均很低。  相似文献   

11.
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准确揭示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差异,该文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06年6—8月测定并分析了太行山北段百花山区域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夏季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农田和退耕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最低值以及日变化幅度都比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高;在全天CO2释放量方面,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退耕地和农田分别是5.44、6.28、6.27、7.71和10.92 g/(m2·d);各样地的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5 cm处温度、近地面大气气压、湿度和CO2浓度等环境因子都对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自然状态下的天然灌木林土壤全天CO2释放量最低,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略高出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三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农田的释放量是自然状态下土壤的2倍以上,退耕行为和营造人工林有助于降低土壤CO2释放量。   相似文献   

12.
以鄂尔多斯国家级遗鸥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泊江海子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采集的土样中有机质、全氮含量的数据,利用ArcGIS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并绘制了含量分布图,分析了整个流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覆盖类型、p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泊江海子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6.67 g/kg,全氮含量均值为0.36 g/kg,二者含量均偏低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在垂直方向上,0~20、40~60、90~100 cm土壤深度下的有机质含量均值依次为10.46、8.86、7.06 g/kg,全氮含量均值依次为0.40、0.29、0.25 g/kg,分布规律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均逐步降低。在整个流域,草本植物分布区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相对较高,土壤pH值和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相比之下,有机质含量更易受到pH值的影响,而土壤覆盖类型是全氮含量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有机质,全氮,土壤质地与土壤供氮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0~10、10~20和2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颗粒组成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中沙粒、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差异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深层差异不显著。而同一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异。其中樟子松样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影响最大,具有明显表聚性,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下降最为显著,而沙柳+油蒿+杨柴样地和沙地柏+油蒿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变化。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黏粉粒(0.05 mm)和极细沙(0.05~0.10 mm)质量分数,而显著降低了沙粒质量分数(0.1~1.0 mm),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各层土壤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样地、沙地柏油蒿样地、沙柳油蒿杨柴样地,而沙粒质量分数与之相反。同一植被类型样地,随土层加深沙粒平均质量分数均呈增加趋势,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间相关性表明,土壤中黏粉粒和极细沙粒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沙粒质量分数却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牟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测定,针对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全氮含量数据,分析质地、有机质、全氮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质地越粘,有机质与全氮的含量越高,有机质与全氮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垦荒地以 15m× 15m的网格采样 ,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新垦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均为低水平 ,且在土壤表层富集作用不明显 ;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结构性因素对有机质与全氮的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拔1 050~1 950 m处土壤样点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发现河北省雾灵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垂直变化明显。在1 050~1 200 m处,各项含量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于1 200 m处达到最低值,在1 200~1 950 m处各项含量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又随着发生层的降低逐渐减少,表层明显高于其他各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三者的关系一一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该方程描述该地区三者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太湖县耕层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样采集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对太湖县土壤全氮与有机质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县耕层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均有所增加,有机质与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21g/kg和1.31g/kg,分别比1981年增加0.49g/kg和0.10g/kg,二者的回归相关性显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趋势,其成因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雾灵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海拔1 050~1 950 m处土壤样点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发现河北省雾灵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垂直变化明显。在1 050~1 200 m处,各项含量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于1 200 m处达到最低值,在1 200~1 950 m处各项含量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又随着发生层的降低逐渐减少,表层明显高于其他各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三者的关系一一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该方程描述该地区三者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分布多样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琅琊山不同林木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择林木不仅包括天然次生林和针叶林,还包括阔叶林及人工林,为了进一步降低实验误差,本研究从2013年开始进行为期五年的持续性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得知:(1)无论是次生林和针叶林,还是阔叶林及人工林,虽然其群落分布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其整体的群落变化态势较为一致,无论是丰度、匀度指数方面,还是Wiener多样性指数方面,最高的属于次生林,而最低的则是针叶林;在Wiener多样性方面,不同林木类型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且通过了0.05显著检验。在Simpson指数方面,最高的则是针叶林,其次是人工林,而次生林最低,这与其他多样性指数恰好相反;(2)在Cody指数方面,最高的是次生林,其次是阔叶林,而针叶林最低,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突出,且未通过显著检验,但与后两者的差异较为突出,且通过了0.05显著检验。对于Sorenson指数来讲,最高的是针叶林,其次是人工林,而次生林最低,不同林木类型之间的差异并不突出,未通过显著检验;(3)在土壤方面,无论是有机碳、磷等养分,还是微生物量,随着深度增加,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