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所收集九连山毛红椿14优树开展苗期苗高定期观测,对不同优树苗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苗高生长方程。结果表明:1)毛红椿苗高速生期为7、8、9月,在该时期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工作,为苗木生长打下基础。2)毛红椿苗期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表现为S型,苗高生长方程为y=99.75/(1+e0.379-0.958t),用SPSS软件在方差齐性检验不齐的情况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组间显著性0.000<0.01,说明显著性差异明显。亦即组三的8号、12号、14号为经苗期子代测定的优树。3)根据刘军等开展的毛红椿地理种源试验,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本次试验种源基本涵盖了九连山毛红椿天然分布地,所选育的优良单株8号、12号、14号代表了九连山毛红椿遗传资源状况,可以作为今后林业生产提供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广东九连山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现状,分析其植物资源种类,并对该公园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毛红椿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特性,提出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和数量成熟年龄,为人工培育毛红椿大径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红椿为珍贵速生用材树种,199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目前面临天然分布区逐渐缩小,成片林分分布稀少,数量日益减少,濒危状况严峻的局面。本文总括了毛红椿生物学特性、自然分布规律以及物种保护和人工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当前毛红椿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现状、物种保护、育种和人工林培育等问题,阐述了今后研究重点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生殖力与开花结实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路线踏查到271株天然东北红豆杉,选择其中具有生殖活力(开花)的29雄株和30雌株作为样株,采用标准枝法对孢子叶球和结实状况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性比为1:2;天然东北红豆杉有性生殖持续时间长,雄株胸径在1.5~92cm,雌株胸径在9.5~68.1 cm保持生殖状态,雄株较雌株早约20年进入花期;天然东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数量平均为大孢子叶球数量的3倍,大孢子叶球转化为果实的数量不足1/10,孢子叶球数量、结实数量与样株的胸径、冠幅、树高显著相关,与其他立地因子相关不显著;孢子叶球数量在冠层间的分布呈现由上至下的递减规律,而结实数量在冠层间沿中、上、下递减,结实率沿冠层自上而下递增;孢子叶球与结实数量在树冠不同朝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天然东北红豆杉的上述生殖特征的形成,既是物种本身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也有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 ,果实空间分布、果实数量、果实重量、结籽率、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 4a。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 >中部 >下部 ,上、中部显著高于下部。平均单株果实的数量分布随年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在 4~ 1 8a范围内 ,随着年龄增大 ,结实量增加 ,到 1 8a以后 ,随着年龄增加 ,结实量逐渐减少 ,1 3~ 2 7a为结实高峰期。果实重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果实数量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自然状态下 ,四合木结籽率为 1 2 6%~ 2 80 % ,花果转移率为 5 4 3 9%~ 71 43 % ,结籽率、花果转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双峰型。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 1 )传粉过程受到障碍 ,即传粉媒介 (昆虫 )的访花频率极低 ,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2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这是导致结籽率低的外因。  相似文献   

7.
毛红椿不同家系磷素利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8个对土壤磷素敏感程度各异的毛红椿家系,设置4个磷素水平的土培盆栽试验,研究其不同磷素水平下的磷素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毛红椿对于磷素环境极为敏感,参试的8个家系在少量施磷肥后其干物质积累量比天然红壤基质环境下增长3~19倍.毛红椿不同家系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磷素水平下差异巨大,在低磷胁迫下生长最好的家系其干物质积累量是生长最差家系的7倍左右,在高磷水平下生长最好的家系是最差家系的2.6倍左右.磷素吸收量是造成毛红椿家系在不同磷素环境下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毛红椿家系干物质积累量与苗高和地径、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须根数等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确定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须根数作为耐低磷型优良家系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以及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聚块性指数,IP、丛生指标IMorisitar指数对九连山保护区米槠群落的主要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排在前17位的种群中,8种为聚集分布,9种为随机分布;该群落中,竞争力较强的种群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竞争力较弱的种群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种群的不同径级分布格局是,随着径级的增加,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增加,当种群的径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减小;优势灌木的分布格局是,除狗骨柴与山血丹外,树参、草珊瑚、黄楠、鼠刺等4种优势灌木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各优势种群的格局规模都表现为多种格局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紫薇花粉形态特征,探究蔗糖、硼酸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薇花粉萌发的影响,以期为紫薇属花粉活力研究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以新鲜紫薇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紫薇花药和花粉形态特征,通过荧光显微镜判断花粉是否具有活力,通过离体萌发法和完全随机二因素试验讨论蔗糖和硼酸对紫薇花粉萌发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以及赤霉素(GA3)对紫薇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结实紫薇花药较干燥,表面粗糙厚实,花粉数量多,长雄蕊花粉饱满,极轴长与赤道轴长比值(P/E)1.70,短雄蕊P/E值为1.50。不结实紫薇花药较湿润,表面较光滑,开裂少,长雄蕊花粉平均极轴长(P)30.13μm,赤道轴长(E)21.21μm;短雄蕊平均极轴长(P)22.42μm,赤道轴长(E)20.12μm,P/E比值为1.11,花粉均为长球形。结实紫薇花粉在柱头上有明显的花粉管萌发,而不结实紫薇花粉在柱头上未发现花粉管。蔗糖与硼酸组合试验对花粉萌发有显著影响,蔗糖浓度在100~200 g/L间时,花粉萌发率随硼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蔗糖浓度为250 g/L时,随着...  相似文献   

10.
收集国内及日本大粒优质银杏核用品种29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核用品种的结实特性进行研究。2 0个品种高接换种后2~4年相继结实,但早实性品种间差异较大。平头接和分层接种实主要分布在树冠内膛。银杏幼年期相对较长,初果期结实量变异系数高达50%以上。不同品种平头接单核质量(g)、出核率(% )及单位树干横断面积种核产量(kg·cm-2 )均大于分层接。采用结实株率(% )、单株鲜果产量(kg)、单株种核产量(kg)、单位树干横断面积种核产量(kg·cm-2 )、单位树冠投影面积种核产量(kg·m-2 )、单位种植面积种核产量(kg·hm-2 ) 6个产量性状指标对20个品种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黄金丸”、“岭南”及“郯107#”属于高产品种。对银杏结实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评价,对大粒、早实、丰产品种选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椿和毛红椿是珍贵保护用材树种。红椿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从红椿和毛红椿的种苗繁育,营养特征与施肥技术、造林设计、用材和相关运用、化学和药理等方面综述红椿和毛红椿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利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毛红椿种子开展不同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毛红椿种子其发芽率有较大差异,按发芽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官山自然保护区>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在不同时间和温度处理下进行种子贮藏,不同种源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差异,其中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种源的种子在贮藏1 a后其种子发芽率仍保持较高,达到50%以上.以适当的低温进行种子贮藏有利于提高毛红椿种子潜在发芽率.  相似文献   

13.
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毛红椿资源、物种保护、生物生态学特性、良种选育、繁殖技术和人工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红椿播种育苗技术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5-2006年对毛红椿的播种育苗技术和苗期生长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毛红椿于3月下旬播种,4月上旬出苗,7月下旬至9月中旬苗木高生长最快,9月中旬以后进入缓慢生长,至10月底苗木停止生长,其高生长量可达100 cm以上,最高可达150 cm;21、27、33、45株/m2 4种留苗密度实验表明,苗木地径生长与留苗密度密切相关,留苗越密则地径越小、高度越小,留苗越稀则地径越大、高度越小。生产上建议播种量为15 kg/hm2,留苗密度以30~33株/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毛红椿人工林的生长动态,并对其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以江西省南昌县毛红椿8年生人工林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毛红椿的生长过程,拟合毛红椿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 Logistic方程对毛红椿树高拟合程度较好,幂函数对胸径拟合程度较好,抛物线方程对材积生长过程的拟合较好,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研究为一定区域内毛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预测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毛红椿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境内的5个毛红椿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ISSR与SSR分子标记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5个群体总体表现为杂合子过剩,纯合子不足,总的遗传多样性偏低;物种水平的基因多样度(h)为0.2524,各群体基因多样度按大小排序为:九连山>官山>井冈山>马头山>岩泉。毛红椿群体规模小且林龄结构单一,推测这是造成其杂合子过剩但是基因多样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遗传分化指标(GST)显示受检测的毛红椿各群体间已发生显著分化,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约占总变异的70%,仍是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基因流值(Nm)仅为0.596,多世代后的随机遗传漂变会逐渐加剧毛红椿群体遗传分化。为保证遗传完整性及保持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在江西境内可仅选择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九连山与官山两个群体来开展毛红椿的资源保存以及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7.
毛红椿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利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对2年生毛红椿幼树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子进行测定,对其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红椿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呈现出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出现在上午8:00,次高峰出现在中午13:00;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是,毛红椿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采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仪对分别来自官山自然保护区、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2年生毛红椿种源,进行光合特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官山自然保护区的毛红椿种源,在高温强光下较之其它两个种源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毛红椿的净光合速率Pn日进程曲线呈\"双峰\"型,高峰出现在一天中的10:00和14:00左右,在天气晴朗情况下有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同时通过比较同一种源不同月份(8~10月)的光合特性得知,9月是毛红椿生长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毛红椿落叶腐解后对自身种子发芽的化感潜力,并分析落叶腐解浸提液的主要成分组成,探索毛红椿的濒危机制,为促进毛红椿的实生更新提供参考。[方法]对毛红椿人工林内毛红椿落叶、毛红椿落叶与林地土混合以及林地土3种材料进行腐解,采用无水乙醇:丙酮:水=2:2:1的体积比混合液提取其中的化感成分;采用毛红椿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用丙酮萃取分离浸提液,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中的弱极性成分。[结果]毛红椿腐叶土和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腐叶土浸提液对发芽的抑制作用极显著强于腐叶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低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10 g·L-1)对毛红椿幼苗存活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腐叶土浸提液(1 000 g·L-1)显著降低毛红椿幼苗存活率;低浓度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促进作用达极显著,低浓度腐叶土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茎长促进作用显著;高浓度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茎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低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极显著增加毛红椿幼苗生物量,高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极显著降低毛红椿幼苗生物量。GC-MS分析结果表明,腐叶土浸提液中存在6种物质,苯甲酸衍生物为主要成分;腐叶浸提液中鉴定出36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谷甾醇、豆甾-4-烯-3-酮、棕榈酸等脂肪酸及其酯类。[结论]毛红椿落叶经腐解后对自身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毛红椿腐叶土浸提液中苯甲酸衍生物可能为主要的化感成分;腐叶浸提液中主要弱极性成分为甾醇类、脂肪酸及其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