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ENSO事件资料与陇中近40a降水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冷暖事件期间降水有明显差异,暖事件期间常发生大旱,且事件愈强干旱愈重,近10a是暖事件的多发期;也是陇中最早的时期;冷事件期间不易发生大旱,事件发生初期降水常明显偏多,20世纪60至70年代是冷事件的多发期,也是陇中降水的偏丰期。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东部持续性干旱大气环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东部(32.5°~41.0°N、100.0°~112.5°E)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干旱发生时期合成的500 h Pa异常位势高度场在欧亚大陆上空的环流形势基本为两槽一脊,欧洲及渤海、黄海及周围地区为槽,西北地区东部位于脊前;渤海、黄海及周围地区上空对应负异常是持续性干旱发生的典型环流场特征,易造成研究区域干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寿阳县1961—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Z指数作为气象干旱等级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寿阳县年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出现干旱16年,发生频率为27.6%,1997-2010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季节干旱中,春季有湿润化趋势可能,夏、秋、冬季呈不明显干旱化趋势;四季干旱发生频率,春季32.8%、夏季27.6%、秋季37.9%、冬季31.0%。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971-1982年期间,夏季干旱在1965-1974年、1980-1986年、1997-2001年期间旱情最严重,秋季干旱在1994-2010年和冬季干旱在1981-2002年为多发阶段。季节干旱,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干旱都对当地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极端和灾害天气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极端和灾害天气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等不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无疑是导致极端和灾害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1极端自然灾害天气对玉米生产的影响1.1干旱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大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玉米属于半湿作物,对缺水敏感性比水稻弱,但比甘蔗、小麦、高梁、棉花、大豆、烟草、西瓜、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发生的规律、成因和危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淮北地区典型站点降水资料以及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土壤相对湿度确定冬小麦干旱统计指标,运用分类统计、累计值等方法进行干旱统计。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频繁,旱灾特别明显,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是春旱。淮北地区地处气候过渡带与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水利设施不足是干旱频发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壤旱地地膜和稻草覆盖试验表明;覆盖能提高冬春期间的土壤温度0.4-2.6℃,增加土壤绝对含水量0.5-3.3%;降低伏秋期间的土壤温度6.9-8.4℃,增加土壤含水量1.7-2.5%,覆盖协调了土壤中水热间的矛盾,促进了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进程能防御10-12天的季节性干旱,使作物物增产率达10.6-17.0%,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80-8.25kg/mm.ha。  相似文献   

7.
天水市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地降水的年代际气候演变规律分析入手,经各种统计对比分析,发现3-9月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存在着20a周期震荡,且主要干旱时段易发生在降水偏少年代中。这为台站制作年度、季、月降水、干旱趋势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的预测背景。  相似文献   

8.
聊城市易发生冬、春干旱,甚至是冬春连旱,而人工增雨则是缓解旱情、解除旱情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分析了近50年来聊城市冬、春季的气温、降水资料,并分别计算了气温距平、降水距平、降水距平百分率、大气干旱等级指数等,并根据结果论证了人工增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渭北旱塬西部小麦土壤水分供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永寿县土壤水分资料,对麦田水分平衡、小麦耗水规律等作了初步探讨,并针对渭北旱塬西部实际,提出改善小麦土壤水分状况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是亓作小麦耗水量在干旱年为431.2mm,丰水年为522.7mm,在小麦总耗水量中,一般生育期降水占60%,土壤供水占40%;干旱年份水分亏缺量为82.1mm,水分满足率为84.0%, 缺水时段主要在小麦拔节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旱区不同海拔的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和乐都马营旱作研究基点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不同山旱区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发生演变规律及特征;提出旱区干旱成因主要受诸多天气系统和降水准三年规律的支配;讨控了降水量和季节分布差异对干旱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依据叶柏寿、朝阳气象站1954~2013年大气降水资料和有关研究单位的农作物灌溉试验成果之大豆生育期耗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变化、干湿指数、干旱风险度分析方法,研究辽西朝阳地区大豆生长期大气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大豆生育期的干旱特征和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大豆全生育期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中,播种至开花阶段降水呈增加趋势,开花至成熟阶段降水呈减少趋势。大豆全生育期平均缺水为6.1%,全年性干旱占13.3%,平均干旱风险度达到57.6%。播种至出苗缺水7.9%,干旱频率为50.0%;出苗至分枝缺水5.6%,干旱频率为28.3%;分枝至开花降水盈余24.9%,干旱频率为10.0%;开花至鼓粒降水盈余20.8%,干旱频率为16.7%;鼓粒至成熟缺水11.6%,干旱频率为33.3%。辽西朝阳地区降水减少和干旱风险上升趋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缺水越来越明显。因此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云水资源等工程建设,是农作物赢得丰收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PIN)西安站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部分气象资料,对西安大气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西安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季为大气降水同位素富集时期,冬季为贫化时期。多年降水氘盈余(d值)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降水d值(10‰)比较接近,d值有夏低冬高的特点。该区大气降水δ(18)O与月均温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没有温度效应;与降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表现出雨量效应,尤其是夏季,雨量效应尤为明显。不同季节的水汽来源是影响西安地区降水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PIN)西安站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部分气象资料,对西安大气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西安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季为大气降水同位素富集时期,冬季为贫化时期。多年降水氘盈余(d值)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降水d值(10‰)比较接近,d值有夏低冬高的特点。该区大气降水δ~(18)O与月均温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没有温度效应;与降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表现出雨量效应,尤其是夏季,雨量效应尤为明显。不同季节的水汽来源是影响西安地区降水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土壤季节变化可划为4个时期:秋季缓慢蒸腾消耗期(9-11月)、冬季冻结水分相对稳定期(11-翌年3月)、春季初夏返浆蒸发水分强烈消耗期(4-6月)、雨季雨水下淋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划分为3个层位即活跃层(0-20cm)、次活跃层(20-60cm)、深墒较穗层(60cm以下)。在没有补充灌溉条件下,自然降水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5月至6月份是全年最干旱时期,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为5.50%,0-100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22.16%,土壤干旱落后于大气干旱,冬春季土壤贮水量与同期降水量关系不大,而夏秋季降水量与1m土层贮水量有一定相关关系,降水对土壤表层及上层影响较小,而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张云  曹言  王杰  张雷  戚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6,(33):170-174
根据2008—2012年云南省23个土壤墒情站点土壤含水量和日降水数据,研究土壤墒情与降水、温度的关系,并基于土壤相对含水量分析云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的最大值与降水关系显著,均出现在6—8月,且基本滞后降水最多月份1个月,其出现时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迟的变化趋势;而不同深度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的最小值与气温关系显著,均出现在3或4月,其出现的时间大致与旱季(11月—次年4月)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一致。云南省干旱主要发生在1、3、11和12月,其中11和12月旱情最为严重;在空间分布上,1和3月干旱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尤其是滇西南、滇西北和滇中,11和12月干旱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尤其是滇中和滇东南。  相似文献   

16.
以2008年12月—2009年2月三门峡市发生的严重冬旱为例,利用1958—2016年三门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资料,通过对单站历史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初步总结出该地区冬季严重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前一年夏季和秋季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是导致冬季严重干旱的诱因;冬季前期(12月—次年1月)长时间持续无降水时,一般对应冬季将要出现严重干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西风带少低槽活动,是导致三门峡市严重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赤峰市干旱灾害风险指标的确定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干旱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空气干燥,土壤和大气供水不足导致作物和牧草受害的现象。干旱是本市发生最频繁,影响最重的气象灾害。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所影响,本市降水量少,变率大,而且季节分配不均,加之蒸发量大,大风多,因此各类干旱时有发生,尤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危害也最重。其次是夏旱和秋旱。由于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亏缺,目前用水量已大大超过地表水储藏量,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因此,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本市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流经吉林省各流域的39个水文站的1980年-2005年的蒸发与降水资料与吉林省26个土壤墒情监测站2002年-2005年的土壤含水率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干旱指数、土壤含水率成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指数能根据某一时段蒸发量和降水量,及时地反映该地区的干旱程度。方法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9.
插穗干旱是指植物过度抽水的生理现象,可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主要是插穗的运输、插穗切制处理,病原菌的侵染等这些环节不注意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大气温度的不断升高带来大范围的降水不平衡。为探究气温升高和干旱互作对灵武长枣根区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6年生灵武长枣为对象,采用开顶气室(OTC)控制大气温度环境和水肥一体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控制土壤含水量,测定了灵武长枣当年生长发育期结束后树体根区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其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升高2℃时显著提高了灵武长枣根区土壤酶活性,而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酶活性显著下降,且干旱抑制了气温升高对酶活性的提升作用,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升高2℃时,灵武长枣根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显著提高,干旱的加剧则降低其活性,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Simpson指数增加,而随着干旱程度的进一步加剧,这些指数却出现减少的趋势。六大类碳源中,糖类、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灵武长枣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并转化的主要碳源。大气温度升高2℃对灵武长枣根区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活性及碳源利用率均明显增加,而干旱则起到抑制作用。大气温度与干旱交互处理下,干旱缓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