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3.
稻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苗期群体抗性鉴定和抗生性鉴定法,鉴定了四川省秀山县稻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秀山县稻褐飞虱属生物型I。  相似文献   

4.
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我国为褐飞虱迁入地带,田间褐飞虱种群是由具有不同致害性的生物型个体所组成的混合体。所以,一个田间种群的生物型属性即为该种群优势个体的致害性。根据我们自1981-1991年逐年系统监测结果,浙江省田间褐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在年度间有波动,但自1989年开始其致害性已稳定地属生物2。浙江省褐飞虱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的过程,落后于南方的海南和广西省(区),比热带虫源地更迟。  相似文献   

5.
武昌地区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及生物型变异现象.90年代湖北省褐飞虱的优势种群为生物型Ⅱ.本文采用标准苗期鉴定法(SSST法),对武昌狮子山田间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地区褐飞虱的优势种群已转变为孟加拉型.  相似文献   

6.
野生稻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法)测定了江西东乡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并观察了以SSST法筛选出的0~5级抗性材料采用苗期继续为害8 d所具的抗级保持期。结果表明,在所鉴定的110份东乡野生稻材料中,对褐飞虱抗性以上的单株所占比例为27.27%,其中6份单株表现出中等持抗期级。这些东乡野生稻抗性材料对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交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实验种群对水稻的致害性,F1群体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均表现为亲本TN1种群的特性,回交BF1与F2的性状呈多元化趋势。其致害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且控制褐飞虱致害性的有效因子数为3。由此推断,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褐飞虱不存在真正的“生物型”。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杭州郊区田间褐飞虱生物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苗期鉴定法和改进的蜜露测定法鉴定了杭州郊区田间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杭州郊区田间褐飞虱生物型2在数量上已占优势,1997年和1998年分别达到45.3%和41.4%,生物型1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另外,还有少量的生物型3及其它生物型存在。  相似文献   

10.
11.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英之  李树娟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686-6688,6719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鉴定、分蘖期单株鉴定和大田自然诱虫鉴定3种方法,分别测定了5个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新品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反应。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不稳定,但随着苗龄的增大,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际上稻褐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才造成危害,分蘖期和抽穗期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褐稻虱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5个水稻鉴别品种,把从宁化、诏安、建阳、平和、莆田县黄石和笏石、德化县上涌和城关、周宁、武平等县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分别接在5个鉴别稻种上进行福建省不同地区褐稻虱生物型的测定,结果表明,TN1受害比其他4个稻种严重;不同地区褐稻虱在TN1上的生存率、群体数量、蜜露排泄量均多于其他4个品种,表明8个县10个点褐稻虱属生物型1。文章根据生物型测定结果,提出福建省抗褐稻虱品种的布局和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和翅型分化个体测定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生物型的个体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属于不同生物型个体的翅型分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稻褐飞虱生物型的个体测定结果可分为3类,分别表现生物型I、生物型Ⅱ、孟加拉型的致害力,即分别属于生物型I、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属于孟加拉型个体的短翅率显著高于生物型I、生物型Ⅱ的个体,而属于生物型I和生物型Ⅱ的个体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广东褐稻虱生物型致害力增强和抗性品种抗性减退的现状,对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抗褐稻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74份鉴定材料中,获得5份高抗种质,8份中抗种质.同时还进行抗性单株系筛选,通过抗性鉴定、单株繁育和株系抗性鉴定,获得了对广东高致害力褐稻虱种群具有较高抗性的株系11个,这将为广东的抗褐...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F1)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感虫品种TN1苗上连续繁殖两代(F2和F3)的致害性。结果发现,F1代以生物型2为主,R代中生物型1和生物型3个体占优势,R代以生物型3及其它生物型为主。不同的接虫顺序对鉴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个新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型Ⅱ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测定以及田间虫密度调查和抗虫机制的观察,桂引901,桂青野,国粳4号3个广西水稻新品种均抗褐稻虱生物型Ⅱ,属抗生性机制,品种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平均百丛虫数,桂引901为38.5头,桂青野30.8头,国粳4号17.4头;当地主栽品种最高百丛虫数汕优桂99为600头,博优903为900头,汕优77为1250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