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个云南稻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Pxo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部分国际上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4个品种对Pxo61的抗性均受1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支配。干炸谷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3等位或相同。堆金子和毫糯扬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分别与Xa-1、Xa-2、Xa-3、Xa-4、Xa-5和Xa-14呈独立遗传。扎昌龙带有  相似文献   

2.
五个云南稻种抗白叶枯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抗生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5个品种所带抗白叶枯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对“江陵691”的抗生受一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中白米等5个品种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a-a,Xa-c,Xa-e和  相似文献   

3.
应用杂交分析法和累积分布曲线法,研究了太湖粳稻地方吕种铁杆青对中国稻瘟力优势小种XG1和太湖稻区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ZE3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ZE3小种的抗性除了1对显性基因外,可能有修饰基因或微效基因影响中抗类型的表达,并且两个抗病主基因为独立遗传;与3个已知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等位性测定表明,铁杆青所含的两个抗病基因与Pi-Km、Pi-b是不等  相似文献   

4.
水稻完全显性早熟性的发现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现早釉核不育系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它与13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稳期与6442S-7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对F2和 B1F1遗传分析表明该早熟性主要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F2群体和4种分子标记技术,将6442S-7携带的1个显性早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靠近端部一侧,该基因与RAPD标记OP111.557、SSR标记 RM22、RM231、RFLP标记C515和 AFLP标记PT67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3.0、6.7、10.9和12.4cM。该基因系首次发现并定位,暂命名为Ef-cd(t)6442S-7作为完全显性早熟性种质资源,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另春为遗传背景的中国春Lo.elongatum(Host)A.LoveE^e洒色体二体代换系和二体附加系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在27个供试材料中,只有一个代找系DS7E^e(7D)DV82-2-1(1)表现为中抗,其余人武部表现为感病,尤以二个附加系DA2E New-8-9-4-3-6-(1)和DA6E^3-2-4-12-4-2-(5)感染特别严重,表现为高感。结果表明:(1)Lo.elong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初步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来源于长雄蕊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的显性抗基因Xa-21的籼粳稻不同背景下的遗传表现及转育效应,结果表明,Xa-21基因的抗性表达受不同亚种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背景下抗性表达充分,呈完全显性遗传,并具有较强的转育效应,而在籼稻背景下,抗性表达不充分,呈不完全显性遗传,同时对育成的晚粳DP5165、DP5148品系对我国水稻白叶枯病不同致病型菌系的抗性进行了评价,并就利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抗白叶枯病基因抗谱鉴定及在杂种F1代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12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对中国白叶枯病菌7个致病型1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Xa-4,xa-7,xa-13和Xa-21等5个抗病基因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对病菌侵染均表现为广谱抗病反应,进一步将3个带显性广谱抗病基因的材料IRBB4(Xa-4),IRBB7(Xa-7)和IRBB21(Xa-21)与6个常规感病品种和5个常用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配合,对其F1代杂种用病菌学病型II和Ⅳ的K  相似文献   

8.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质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个抗病毒病种质配制4个抗×感组合,以F1、F2代群体对SMV1吨株系的抗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个抗病种质的F1代,其成株抗性和抗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显性;哈88-7704、哈88-2498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9:7,成株抗性受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哈88-2501和合半33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3:!,成株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上述4份种质对种粒斑驳的抗性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哈88-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对黑斑病抗性属数量遗传,由7~10对以上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交效应显著,表明主要为核基因遗传。亲本配合力gca与sca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18.02及2.96,gca/gca=6.076。大白菜对黑斑病感病性与体内可溶性糖及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8及0.960。  相似文献   

11.
在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国产酶(EⅠ)和进口酶(EⅡ)两种粗酶制剂,研究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血液某些代谢激素水平和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试验将192只7日龄AA肉仔鸡分成6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05%,0.1%和0.5%EⅠ,0.05%和0.1%EⅡ,试验期42d。结果表明,7~49日龄时,添加0.05%~0.5%EⅠ各组和添加0.05%~0.1%EⅡ各组分别使肉仔鸡增重提高6.7%~9.1%(P〈0.01)和2.2%~6.5%(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2.9%~9.9%(P〈0.01)和1.6%~2.9%(P〉0.05)。0.1%EⅠ组和0.05%EⅡ组使21日龄肉仔鸡血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是高14.7%和22.6%(P〈0.01),使49日龄肉仔鸡血液T3水平提高53.8%(P〈0.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从河北省各地采集小麦白粉菌单菌系152个,测定了Pml、Pm2、Pm3a、Pm3b、Pm3c、Pm4a、Pm4b、Pm5、Pm6、Pm7、Pm8、Pm1+2+9、Pm17、Pm2+61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明确了河北省有效的已知抗性基因的Pm2、Pm4a、Pm4b、Pm2+6、Pm17、Pm4b的抗性最强,有毒菌性占总菌株数的百分率仅为3.9%。  相似文献   

13.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7的抗源DV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特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使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  相似文献   

14.
渗透胁迫下小麦根质膜Ca^2+—ATPase活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渗透势为-0.5和1.0MPa的PEG溶液胁迫下,小麦抗旱品种陕合6号根质膜(PM)Ca^2+-ATPase活性分别增加59%和25%,水分敏感品种郑引1号该酶活性是先略降5%而后增加43%。8mmol/LEGTA能明显抑制PMCa^2+-ATPase活性,陕合6号抑制率为43-77%,郑引1号为46-56%,其中两品种在PEG胁迫以后,EGTA的抑制剂减小。经对Ca^2+-ATP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抗梭条花叶病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梭条花叶病的宁麦9号、苏麦3号、宁麦7号高感梭要花叶病的扬麦5号、扬麦158、宁9415为亲本,配制成13个组合,在田间病圃鉴定了亲本,F1、F2和回交后代对小麦梭条花叶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这一性状受1-2对基因控制,宁夏9号和苏麦3号各含有2对抗病基因,宁麦7号含有1对抗病基因。抗病性为显性,感病性为隐性。并提出通过常规育种手段选要花叶的小麦品种是可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丝核菌分组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小麦、玉米,水稻和土壤中共分离出39个丝核菌株,其中有双核菌株22个,多核菌株16个,经与标准菌株配合测定,可划分为9个融合组,有2个菌株待定,这9个融合组是AG-D组11个,AG-1-1A组6个,AG-Ba组5个,AG-E组5个,AG-4组3个,AG-5组2个;AG-6组2个,AG-A组1个,AG-7C组1个,小麦上的多为AG-D组,玉米,水稻上的为AG-1-1A组,土壤中的较复杂,小麦上的分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相似文献   

18.
小豆锈病、白粉病及褐斑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1)S5033种质具有抗锈病和抗白粉病基因,而京农2号具有对应的感病基因;(2)抗锈病和抗白粉病性均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3)经X2测验控制小豆褐斑病的基因有3对,它是一个数量性状,且具微效及累加作用;(4)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命名如下:1.抗锈性:XX,感锈性xx;2.抗白粉病性:BB,感白粉病性:bb;3.高抗褐斑病性H1H1H2H2H3hH3,高感褐斑病性h1h1h2h2h3h3。)、与中亲值(MP)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ab=0.877),说明F1抗性强弱决定于亲本抗性。用高抗材料作为亲本之一的F1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控制小豆的抗锈病的基因为显性遗传。抗为显性、感为隐性,用符号X、x表示。2.1.3不同抗性基因杂交组合F2的表现作者对5个杂交组合的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表4),结果表明:HR×HS、HR×S、S×HR接种后F2代各组合的R:S均符合3:1。由此表明,小豆对锈病的抵抗性受单个基因控制,从中抗、中感组合及抵抗性程度来看,还存在影响显性基因表达的增强子和减弱子修饰基因的作用,否则以上结果难以解释。若设对抗性程度起修饰作用的增强子为隐性,减弱子为显性,分  相似文献   

19.
Southern blot分析明确了稻瘟力重复序列POR6与MGR586没有同源性。以POR6与MGR586为探针,比较分析了稻瘟病菌基因组DNA指纹,表明两所揭示的DNA指纹特征不同,但依据其指生所进行的谱系分析结果却有相同的趋势,而且POR6-EcoRI组合在5.1-14.9kb之间比MGR586-EcoRI揭示的DNA指纹更为丰富,说明除了MGR586外,POR6也是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显性矮秆遗传研究:Ⅰ.关于KL908的矮生性遗传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性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受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