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烟草属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优质栽培烟草G140(N.tabacumCV.G140,2n=48)与抗TMV野生波叶烟草(N.undnlata,2n=24)种间体细胞杂种一代试管苗的体细胞染色全数为双亲全加合(2n=72),经继代扩增的不同株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8、36、42、64及72不等,并出现体细胞分裂异常。田间杂种一代少数植株出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性状分离及花器异常不育等现象,作者发现,烟草种间体细胞杂种花粉母  相似文献   

2.
番鸭,家鸭及其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骨髓细胞染色制片法,分析了番鸭,白羽蛋鸭及其杂种F1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三种鸭的染色体数目2n绝大多数为78,番鸭的第1号染色体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白羽蛋鸭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第2号均为中部着的丝点染色体(m);性染色体为zz(♂)/zw(♀)型,番鸭的z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白羽蛋鸭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st)其余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番鸭和家鸭的第1号染色体和z  相似文献   

3.
棉属种间杂种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合成的 [AG]复合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即亚比棉与 [AD]复合染色体组的陆地棉、海岛棉、黄褐棉、夏威夷棉的种间杂种F1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鉴定表明 ,亚比棉的小叶、多毛及种子低酚、植株高酚等特异性状转育到了 [AD]复合染色体组的棉株上。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上述种间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 ,亚比棉的基因转移给了杂种后代 ,并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4.
林木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变异类型、变异起源、影响因素、遗传机理及变异检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的新进展,对1977年以来有关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就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深入系统的开展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对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和良种快速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本试验以小麦与堰麦草属间杂种的幼嫩叶片、茎节、叶鞘和幼穗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分化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均以幼穗外植体为最高,余者较低。最终,建立了各种供试基因型的体细胞无性系。  相似文献   

7.
将鹅观草R..ciliaris与披碱草E.wawawaiensis进行人工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对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的形态差别比较大,并且杂种穗部特征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有94%的细胞形成7个或7个以上二价体,其构型为13.36Ⅰ+7.20Ⅱ+0.08Ⅲ,C-值为0.75。以上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应该至少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即St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技术、细胞学及形态学手段对菊属种间杂种进行鉴定.RAPD标记结果表明:杂种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杂种染色体数目为亲本平均值.形态学性状观察、统计表明:大多数杂种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部分性状则较为明显地相似于多倍体;部分杂种表现父本特异性状,或出现双亲所不具备的新性状;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形态分离广泛,说明多倍体栽培菊花具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9.
菊属种间杂种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RAPD技术、细胞学及形态学手段对菊属种间杂种进行鉴定。RAPD标记结果表明:杂种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杂种染色体数目为亲本平均值。形态学性状观察、统计表明:大多数杂种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部分性状则较为明显地相似于多倍体;部分杂种表现父本特异性状,或出现双亲所不具备的新性状;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形态分离广泛,说明多倍体栽培菊花具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0.
小麦属间杂种的育性及形态学、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粒小麦与天蓝偃麦草二属杂种F1自交可育 ,经细胞学研究表明 ,是由于杂种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形成不均等的三分体 ,使小孢子含双亲大部分染色体 ,从而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同时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育性结合细胞学进行了探讨。此外 ,对小麦—簇毛麦—偃麦草三属杂种F2 ,F3 ,BC1F1及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高代材料的育性进行了分析。属间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复杂 ,变异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11.
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发生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同一植株不同分蘖进行幼穗、花药培养,分别诱导双、单倍体愈伤组织。继代选出生长好的无性系用于耐盐变异体筛选,测定各无性系出现耐盐变异体的频率。计算单、双倍体无性系的变异体频率之比值(H/D)。据变异体发生机制的不同会导致单、双倍体愈伤组织出现变异体频率的不同,将几种可能机制的理论H/D值与实测H/D值比较分析,发现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的发生机制是具有显性作用的基因扩增,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基因显性突变。  相似文献   

12.
13.
小麦族属种间杂种幼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本培养基N_6附加谷氨酸,酵母浸出液、激动素和水解乳蛋白,以及C_(17)基本培养基附加肌醇、椰乳和水解酪蛋白,对小麦族一些属、种间杂种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由胚直接发育成苗。成功地获得了Kengyilia Zhoasuensis,Hordeum bulbosum,普通小麦,Aegilops crassa, Ae. biconis, Ae.tauschii, H. vulgare ssp. spontaneum (Isreal)与其同父本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属间杂种,和鹅观草属(Roegneria)的一些种的种间杂种,以及西藏杂草型普通小麦,四川白麦子(含中国春和成都光头)与Ae. tauschii(中国及中东产)的属间杂种植株,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族的系统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其中多数远缘杂种植株的获得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一个亲本(父本或母本)固定,与另一属、种、亚种乃至变种等分类级别的亲本(母本或父本)杂交,其杂种幼胚诱导成苗频率差异很大,但差异程度与分类级别无关。双亲亲缘关系较远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杂种幼胚成苗率显著高于具有相同D染色体组的中国春与Ae. tauschii的杂种幼胚成苗率。同时,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组合对上述两种培养基组成的成苗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玫瑰海棠(Begonia elatior hybrids)叶片为外植体,探讨影响玫瑰海棠分化的主要因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玫瑰海棠分化的主要因素是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素和分裂素的浓度比值,诱导玫瑰海棠叶片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6-BA 1.8 mg·L-1+NAA 0.1 mg·L-1+糖30 g·L-1+琼脂6.5 g·L-1,诱导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2mg·L-1+NAA 0.1 mg·L-1+糖30 g·L-1+琼脂6.5 g·L-1,生根培养基是1/2MS+IAA0.1 mg·L-1+糖30 g·L-1+琼脂6.5 g·L-1,蔗糖对玫瑰海棠的分化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七个普通小麦杂种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分析了它们若干生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杂种一代植株的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根系脱氢酶等酶活性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中亲值或者超亲,杂交种子的脱氢酶活性也较高.杂种一代籽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均低于双亲,而单株蛋白质产量都有优势存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愈伤组织获得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亚无性系,并对其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组培亚无性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般第一代表现为分蘖和茎数增加,茎径变小,糖锤度降低;第二代性状差异有所缩小。部分品种的亚无性系第一代出现许多变异类型。第二代表现较为复杂,有的变异可重演,有的则消失。过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功酶的测定结果也显示出亚无性系与供体间的差异,表明某些性状的变异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Giemsa 显带表明,小麦 ph_b(ph 基因突变系)×春黑麦杂种 F_1减数分裂所形成的二价体,包括三种类型的配对结构;(1)小麦染色体组内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约占72%;(2)黑麦染色体组内异源配对约占2%;(3)小麦染色体与黑麦染色体属间非同源配对,约占26%.三种配对类型的形成不是随机的,联会频率的大小以及联会紧密程度取决于染色体结构和遗传功能相似程度。根据显带证明,确有属间异型二价体存在,这便表明非同源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在ph 基因的作用下,是能发生联会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PEG(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伏令夏橙(CitrussinensisOsb.cv.‘valencia’)+枳橙(PoncirustrifoliataRaf.×C.sinensisOsb.)的体细胞杂交,培养获得了50株再生植株.经细胞学检查和同工酶分析鉴定,确认有6株为伏令夏橙和枳橙的体细胞杂种,它们均为四倍体(2n=4x=36),具有双亲综合的GOT和SKDH同工酶带型.融合后原生质体经3种培养方式比较结果表明,以LMT(低熔点琼脂糖)软包埋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落葵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落葵子叶和胚轴为外值体 ,在 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培养。结果表明 ,胚轴在 NAA0 .1~ 0 .3 mg/ L和 BA1~ 3 mg/ L范围内能产生愈伤组织 ,而子叶在上述培养基上均不能产生愈作组织。胚轴愈伤组织在 NAA0~0 .3 mg/ L 和 BA3 mg/ L 及 KT3 mg/ L 上分化出芽 ,在 1 / 2 MS NAA0 .3 mg/ L培养基上 ,生根率和根的质量均最好 ,再生小植侏移栽成活率达 1 0 0 %。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及其种间和属间杂种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1992年和1993年对田间的1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属种间杂种的小孢子进行了培养,并对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和激素对小孢子胚状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建立田间植株的小孢子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NLN,KR和K三种培养基均可使小孢子形成胚状体,但从产胚率和胚状体的质量看,以NLN最佳。在所有的处理中,10%蔗糖没有诱导出胚状体,13%蔗糖是有效的。在两年的试验中,0.01-0.1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