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生物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性问题。本文重点将阐述转基因对环境、农业、人类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种种危害。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安全性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概述了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提出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随着转基因生物产业化的发展,转基因生物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已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转基因生物安全依法管理是世界各国控制和应对生物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客观地阐述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霞 《甘肃农业》2006,(11):100-101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它也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本文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木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林业生产的新突破,然而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这就是生物安全所关注的问题。目前对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安全问题研究比较深入,而林木转基因树种的安全性评价还处在初级阶段。就转基因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现状及相关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办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农业质量标准》2008,(2):56-56
近日.洪都拉斯农畜部发布农用活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旨在防止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活动给环境、农业及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加强管理农用活转基因生物的限用、内部使用、环境释放、研究、营销、繁殖、复制、运输、进/出口及过境。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安全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为防范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风险,并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并制订相应政策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为农业以及医药卫生等行业的腾飞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陶醉在这一产业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中的人们,却忽视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存在两大潜在危害:其一,转基因生物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含有转基因有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技术与农产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目前全世界种植有大约4000多万hm^2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新的动植物种类品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时代沿袭的基因平衡,这一变化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其安全性如何评价,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目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两大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突破,即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20世纪,生物领域里最重大的技术是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它创造出了超自然的生物新种类和新品种——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之后拓展到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产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性问题。本文就转基因产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检测技术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走向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信息科学及其工程技术将加速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的两个前沿学科及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和探寻生命本原问题中起推波助澜作用。农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等3S技术为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多维的、动态的,因而也是通晓的和精确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控制方案,将促进农业真正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高原地区近自然河道自身的特点,单一的工程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阐述高原近自然河道自然特性和生态河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原生态型、工程生态型、生物修复型3种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不同模式适用条件,对高原地区河道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Schwille P 《Science (New York, N.Y.)》2011,333(6047):1252-1254
How synthetic can "synthetic biology" be?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me of this new life science discipline invokes expectations of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 with cells being built module by module--from the bottom up. But can this possibly be achiev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normous complexity and redundancy of living systems, which distinguish them quite remarkably from design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human inventions? There are sever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iology, in tight conjunction with quantitative disciplines, that may bring this literal perspective into the realm of the possible. However, such bottom-up engineering requires tools that 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by nature's greatest tinkerer: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6.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遗传学、基因组学回顾与展望杂种优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在3 000年前人类就发现了杂种优势现象,但在农业生产上较大面积种植杂交种,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杂种优势已在多种作物上推广,为解决人类的食品供给发挥了重大作用.回顾孟德尔遗传学的研究历史,从正向遗传学的方法所得结果,来研讨杂种优势利用的成效和机理.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使遗传学得到升华;基因组学又把遗传学带入崭新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创新.从现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基因组分析所获得的知识将成为理解杂种优势的重要基础.同时,分析了杂种优势的研究方向和突破途径.  相似文献   

18.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开采侵占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煤矿所在地的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煤矿废弃地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废弃地土壤改良和土地综合治理技术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我们处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论述了网络经济学术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网络经济学术信息资源的导航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