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主要依靠培育实生苗造林.育苗中经常采用陈年种子,经对6个种源、7个批次的红松种子进行1年生苗木生长情况的测定,认为红松不同种源种子的储放时间长短与苗木生长的变化关系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有好的种源做保证,有利于苗木正常地生长.  相似文献   

2.
红松由于球果硕大(一般长12cm、宽7cm),由数个乃至数十个围生在当年生主枝和树冠顶部侧枝的新梢基部。每个球果的果柄如同小枝一样通过皮部,深入到木质部。球果发育期长达18个月,发育旺盛期与树高生长同步。特别是红松人工纯林,林木开始结实的年龄较天然林提早60—110年。这样使有些关心红松人工林的同志,把结实视为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红松天然资源日趋枯竭,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了解和掌握红松人工林林木结实与生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辽东山区人工营造20a生水曲柳、刺楸、紫椴、色赤杨、白桦5种阔叶树分别与红松形成的混交林及人工红松纯林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内,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类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林的42%~52%,植物总数量只有混交林的11%~37%;不同红松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好于红松纯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为:红松×水曲柳﹥红松×刺楸﹥红松×紫椴﹥红松×色赤杨﹥红松×白桦﹥红松纯林。在灌木层中,各不同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差异并不明显,且分布均匀。红松纯林灌木层物种种类、数量较少,但有明显的优势树种存在。在草本层中,各不同混交林植物种类分布相对均匀,各林型中丰富度指数,除红松纯林外,都在1.0以上。红松纯林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均匀,没有优势种存在。  相似文献   

4.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5.
对红松接穗采用ABT1#和GGR 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3个浓度50、100、200mg/kg相同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均对红松嫁接有影响,ABT1#100 mg/kg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高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红松是我省更新造林的一个主要树种.解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红松林.目前,部分已经郁闭成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但由于当时多半是在各种不同密度的天然次生林下进行更新造林的,加之红松幼龄时期生长缓慢,至今仍处于林冠下或灌木丛中,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红松人工幼林的透光抚育就成为当前生产中一项急待解决的任务.据此,我们便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红松透光抚育的几点初  相似文献   

7.
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真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种类较多,共涉及14个科,其中以层菌纲伞菌目的真菌数量最多;伐根上大型真菌的数量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多样性却随分解时间的递增而降低,表明红松伐根上的真菌有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汇聚的现象;不同真菌在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出现的时间不同,白蘑科和侧耳科是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最常见的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   

8.
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文章通过对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的不同混交配置的试验得出,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比3∶1林分红松生长最好,混交比2∶1的林分红松生长较次之,混交比1∶1的林分红松生长最差。混交比3∶1的林分红松地径分别为混交比2∶1的林分、混交比1∶1的林分的18%与41%;树高是混交比2∶1林分、混交比1∶1林分的35%、46%。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的混交比应是有利于红松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红花石蒜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八分法切割繁殖,研究无性繁殖系数和子球生物学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系数在0.80~6.80之间浮动,休眠期的6、7月和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繁殖系数较高;(2)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的子球鲜质量、最大直径、子球高度、根系长度、根基粗度及根系数量等生物学性状均呈现1%水平极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休眠期的6、7月,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及生长后期的4月是适宜无性繁殖的季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辽宁省清原县大边沟林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的36块人工红松固定样地的每木检尺数据,采用备选模型构建了辽东山区人工红松的树高曲线.利用拟合优度及检验指标,选取模拟人工红松树高曲线的最优模型.以最优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样地及样木2水平树高曲线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模型是...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迹地类型更新红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足80%,幼树生长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林木质量低劣,而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0%以上,林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林木质量优异.所以今后营造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皮型红松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叶绿素含量、叶束特征、树木生长、分叉率及干形等方面,对粗皮红松(P.k.f.pachidermis)、细皮红松(P.A.f.leptodrmis)及中间类型红松(P.koraiensis)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不同皮型红松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红松与日本落叶松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比例为3∶1的林型,不但单位面积上间伐材收益高、红松保留株数适宜,而且树木生长旺盛,伐除落叶松后可在较短时间内郁闭,形成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5.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6.
分别按照表土层厚度、坡位、坡向、坡度以及小地形等不同立地条件,对丹东地区红松的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层厚度在20cm 以上红松生长最好;对坡位而言,红松在下坡位上生长达到最高;对于坡向,在北、西北、东北坡向组,即阴坡、半阴坡生长最好;红松造林选地切忌水湿地和冲风口.  相似文献   

17.
天然红松林结实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天然红松林分的调查,掌握了天然红松的结实量和年龄、林分疏密度及和不同林分类型的关系,同时也掌握了红松果实的质量和不同林分类型的关系,对今后天然红松林经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根据红松人工林的不同发展阶段,调查了红松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红松人工林在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当前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在学科上进行了划分,概述了红松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进展情况,为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红松是我国东北乡土树种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经济树种,在我省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保证足够的种源,应在种子丰收之年,积极组织采收种子,有计划的进行贮藏。对红松种子的贮藏问题,我们于1963年开始了红松种子贮藏试验,经过长期观察,初步获得下面的结果: 一、试验内容红松种子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同一含水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二、试验条件试验从1963年开始,1971年又补充了高温试验。种子采自安图县。试验时,将种子装入密封铁桶中,分别放在地下和地上库中。除中断过三年外,每年定期观察一次。三、初步试验结果 1.地下库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种子胚胎发育进程的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红松胚胎发育过程中4个重要阶段雌配子体(含合子胚)的IAA,ZR,GAs,ABA 4种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拟为解释红松胚胎发育机制提供证据,为体胚诱导过程中添加外源激素及红松种子园种子发育过程的外源激素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处于原胚期、裂生多胚期、柱状胚期、子叶胚前期的红松雌配子体作为研究材料,监测红松胚胎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个无性系不同发育时期红松种子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s)、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结果】2个无性系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红松胚胎发育4个阶段IAA和ABA含量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GAs含量全程较低。其中ZR含量在胚胎发育全程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原胚期ZR含量最高,无性系057和059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2.901和13.622 4 ng·g~(-1)FW;IAA的含量先缓慢上升随后急剧上升,柱状胚期至子叶胚期含量急剧下降,柱状胚期含量达到整个发育过程中的最高值,无性系057和059平均含量分别为101.923 0和107.256 4 ng·g~(-1)FW;GAs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原胚期至裂生多胚期的GAs含量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裂生多胚期含量最低,无性系057和059含量分别为4.823 5和5.588 8 ng·g~(-1)FW,发育至柱状胚期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一直持续至子叶胚前期,子叶胚前期与原胚期GAs含量差异不显著;AB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递减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原胚期含量为4个发育期的最低,无性系057和059含量分别为88.497 4和94.847 3 ng·g~(-1)FW,随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直至发育至裂生多胚期达到最高水平,无性系057和059含量分别为133.200 1和139.983 9 ng·g~(-1)FW,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ABA含量逐渐降低,2个无性系的ABA含量分别接近各自原胚期的水平;GAs+IAA+ZT/ABA的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柱状胚期达到最大值。【结论】红松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随着胚胎形态发育而发生动态变化,各呈现不同的变化格局;IAA,ABA,ZR在红松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GAs对发育过程没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