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鋔)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 ~ 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 ~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9±0.16)d和(13.47±0.35)d;盐度42时,MST降至最低(4.91±0.27)d和(6.30±0.27)d.相同盐度下,对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趋势、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存活时间(MST)和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分析显示,杂交F1初孵仔鱼具有更好的存活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研究亮点:众学者关于鱼类杂交的研究多着眼于杂交子代在生长性能、抗逆性、抗病力和肉质等方面的杂种优势,然而关于杂交子代在耐盐性方面的杂种优势研究尚少.本研究对大黄鱼(♀)×(鋔)鱼(♂)杂交和大黄鱼自交初孵仔鱼的耐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鱼类杂交子代在耐盐性方面的杂种优势研究提供了材料,并为大黄鱼(♀)×(鋔)鱼(♂)杂交初孵仔鱼培育的盐度条件的选择奠定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LacSpSde)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环境因子条件下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温度为26~28℃;受精卵孵化适宜盐度为25~45,最适盐度为25~30;受精卵孵化适宜pH值为6.0~8.5,最适pH值为7.0~8.5。由仔鱼不投饵系数可知,豹纹鳃棘鲈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生存的温度为20~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的盐度为20~35;仔鱼生存的适宜pH值为5.5~8.5,最适生存的pH值为7.0~8.5。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盐度和pH值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的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9±0.16) d和(13.47±0.35) d;盐度42时,MST降至最低(4.91±0.27) d和(6.30±0.27) d。相同盐度下,对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趋势、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存活时间(MST)和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分析显示,杂交F1初孵仔鱼具有更好的存活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初孵仔鱼、10日龄仔鱼为对象,采用水体染毒法进行急性镉暴露实验,研究了南方鲇仔鱼对镉暴露的耐受程度.初孵仔鱼实验设置一个对照组和5个镉处理组(0.04 mg/L,0.08 mg/L,0.16mg/L,0.32mg/L,0.64mg/L);10日龄仔鱼实验设置一个对照组和5个镉处理组(0.075mg/L,0.15mg/L,0.3mg/L,0.6mg/L,1.2mg/L).结果表明:随镉暴露质量浓度升高,初孵仔鱼存活率在暴露24h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48h存活率仅在0.64mg/L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暴露72h,96h存活率在0.16mg/L,0.32mg/L和0.64mg/L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初孵仔鱼96hLC50为0.104mg/L,10日龄仔鱼96hLC50为0.039mg/L.镉暴露对10日龄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与文献报道的多数鱼类相比,南方鲇仔鱼对镉暴露相对较敏感;而10日龄仔鱼对镉暴露的敏感程度高于初孵仔鱼.10日龄可能是南方鲇仔鱼发育受水体镉污染影响的瓶颈期,因此南方鲇生境水质保护工作应重点考虑到10日龄仔鱼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鱼叚)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缎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ra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7.
采用急性毒理学试验方法,探讨6个盐度0%、0.2%、0.4%、0.6%、0.8%、1.0%对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率、仔鱼成活率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畸形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不同盐度下的孵化时间差异不显著,而在0.2%~0.6%之间孵化率较高,3个梯度差异不显著(P0.05)。畸形率在0.4%、0.6%盐度下较低,在0.4%盐度下最低,低至2.67%。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不投喂存活系数(SAI)的测定分析表明,仔鱼在48 h内死亡数量较大,但盐度对其影响极大,适宜盐度为0.2%~0.8%,最适盐度则为0.4%,SAI值较高,且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与SAI相关性较高,关系式为Y=-1.146 8X2+11.231X+5.236 4(r2=0.959 8)。在0.2%~0.6%盐度梯度之间,SAI与孵化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式为Y=0.007 5X+0.703 5(r2=0.937 1);SAI与畸形率的关系式为Y=-0.005 3X2+0.302 7X-3.394 7(r2=1)。研究表明,在叶尔羌高原鳅资源早期发育过程中,盐度胁迫至关重要,对其盐度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延迟投饵对浅色黄姑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延迟投饵0~7d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盐度为24.0~24.8、温度20.5~23.0℃时,仔鱼2日龄开口,于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2、3、4d,投饵后2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0%、50%、30%、20%、10%,平均每尾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8、1.4、0.5、0.2、0.1个轮虫,延迟投饵5、6d,摄食率均为0;2)延迟投饵0、1d的8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3)延迟投饵0、1、2d仔鱼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延迟3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4)浅色黄姑鱼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后第3天,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d之内。  相似文献   

9.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测交获得实验鱼,以表达红色荧光蛋白为表型性状,采用点杂交和遗传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源基因的遗传传递规律,并对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的生长和繁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测交后代表型的分离规律基本符合经典的孟德尔单显性基因遗传模式,外源基因属于单位点整合,测交后代中没有发现沉默整合个体;实验鱼的生长和可量性状对比实验表明,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在仔鱼期到性成熟之间,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性成熟个体的外部形态除体色外也无差别,繁殖力方面基本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了培育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纯系的可行性;同时在生长、繁殖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评价转基因唐鱼的生态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水泥池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网箱内培育的2龄亲鱼可在水泥池中自行配对产卵。雌鱼绝对产卵量为1 500~2 500粒/尾,相对产卵量500~800 ind/kg。受精卵为椭圆形,暗黄色,不透明,粘性,卵分散排列在巢穴中。试验期间,70对亲鱼中有52对自行配对产卵,产卵率为74.2%,受精率为92.6%。在水温27~30℃时,从受精卵到破膜时间为48 h±41min,出膜仔鱼全长(0.65±0.35)cm,孵化率为84.8%,共获初孵仔鱼40.1万尾。在水泥池中用小体积网箱进行苗种培育,经41~43 d的培育共获得3.0~5.0 cm鱼苗32.2万尾,育苗成活率达78.5%。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草鱼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草鱼卵与鳡精子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和记录杂交后代胚胎与胚后发育情况。[结果]杂交一代的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5.8±6.2)%、(41.9±8.2)%和(9.3±3.7)%。在水温20.1~21.6℃下,受精卵经34 h 25 min孵化。初孵仔鱼全长(5.8±0.12)mm,出膜3~4 d开始摄食轮虫和藻类。经65 d培育发育成幼鱼,鳞片出齐,全长(74.0±2.1)mm。[结论]草鱼♀×鳡♂F1代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其形态与母本草鱼相似,生长比草鱼快,与父本鳡相近。  相似文献   

13.
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体质量20~40g的野生大鳞鱼巴(Barbus capito)鱼种,经5年人工培育性腺已发育成熟,2008年5月筛选8尾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药物LHRH-A2、HCG和DOM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尾雌鱼中有3尾成功产卵,获得受精卵4.8万粒,孵出鱼苗3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75%,72.3%67.1%。水温20~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鱼苗需要约70 h,到仔鱼上浮开口需要约6 d。在哈尔滨地区池塘人工培育大鳞鱼巴鱼苗,1龄鱼体质量可达(40.06±1.19)g,体长(14.34±0.15)cm。  相似文献   

14.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细鳞斜颌鲴仔鱼饥饿试验与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细鳞斜颌鲴仔鱼不可逆点,确定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塘的最佳时间,为人工育苗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对卵黄囊期细鳞斜颌鲴仔鱼分别进行饥饿与正常投饵的对比试验,观察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的过程中,饥饿对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为0.34934 mm3,5日龄消失;3~4日龄为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的混合期,最高初次摄食率(96.7%)出现在5日龄,至6日龄下降到46.7%,即进入不可逆期,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约7d.与正常投饵的仔鱼(仔鱼存活率约75%,瞬时生长率0.2383)相比,饥饿组仔鱼从4日龄开始,其存活率明显下降,至15日龄全部死亡;在生长方面,也是4日龄以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此后逐渐出现负增长,其瞬时生长率仅0.1093.[结论]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人工繁育的细鳞斜颌鲴仔鱼宜在3日龄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同时提供适宜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丁鱥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 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 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 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 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 mm,出膜后第3 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 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