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核桃属种间远缘杂交育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美国黑核桃中的魁核桃和东部黑核桃为母本,美国核桃中的强特勒核桃和中国核桃中的铁核桃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单杂交,获得了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杂交种。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种,有望作为提高我国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优良砧木以及新一代的优良行道绿化树。  相似文献   

2.
国外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种在工业用材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数十年来不少国家都开展过广泛的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为选出各自适用的种间杂种,在理论、方法和实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的、对特殊生境更有适应力的杂种对引入树种更有效果。若干外域树种引入我国后表现良好,并成为主要造林树种,探索它们的杂种利用,对开展边沿低质土地的造林有重大实用性。通过推行“杂种林业”,提高我国工业人工林的经营效益,今后将成为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概述世界一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经验,供实施中借鉴。  相似文献   

3.
桉树种间杂种优势和优良杂种的评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桉树属的19个种间杂种,4个母本天然授粉子代,1个尾叶桉优良源原种为试材,在广东省新会市大泽镇进行造林试验,2年生的调查资料分析结果如下:(1)杂种间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有极显著的差异;(2)杂种间超亲优势的变异幅度较大,树高为59.11%~3.38%,胸径78.55%~3.20%,单株材积219.10%~13.66%,蓄积量338.23%~25.444%,保存率42.31%~3.  相似文献   

4.
通过16年落叶松种间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落叶松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生产渚力相差极大,其中,日本落叶松在生长,抗性,适应发生等综合性状上显著优于乡土树种长白落叶松,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较长白落叶松增加22.3%、3%、30.6%和80.9%,每公顷蓄积量增加76.8m^3;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综合性状表现较差,平均单株材积较长白落叶松下降55.1%和33.2%,每公顷蓄积量减少83.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白柳和旱柳种间杂交后代的生长与形态遗传变异规律,筛选了观赏性高的彩色柳树种质资源,以河北农业大学苗圃内白柳和旱柳种间杂交得到的杂种子代为材料,利用塔尺、游标卡尺、扫描仪等设备及Photoshop、Lamina、SPSS、DPS等分析软件,对1年生和2年生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枝条颜色以及叶片形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柳树种间杂交子代的苗高、地径、枝条颜色都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1 a、2 a生子代株高变异系数分别为26.05%、20.40%,地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5.32%、28.60%,子代枝条呈现绿色、黄绿、浅红、红色、橙红、深红等多种颜色。叶片形态指标中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叶面积、宽长比、叶宽、叶长、叶周长,变异系数的范围为22.71%~44.32%。叶片形态聚类分析将子代株系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宽叶型和窄叶型,叶片形态分别为近似披针形和阔披针形。综合分析表明,杂交后代的性状遗传差异较大,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我国杨树派间杂交育种的成就,分析了杨树派间杂交育种存在的杂交不亲和以及杂种败育的原因及克服这些障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RAPD标记在按属种间杂交一代的分离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25-13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杨属派间远缘杂交障碍研究和克服杨属派间远缘杂交障碍方法研究及近几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进展情况。指出了远缘杂交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楸树与滇楸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开展楸树与滇楸种间杂交育种,对结实率、果实性状、千粒质量、有胚率、发芽性状及1年生株高、胸径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本对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母本对结实率影响显著;父本对果实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母本对果实长度的影响显著;父母本对千粒质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父母本对有胚率、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不同杂交组合间株高和胸径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8-12×滇3表现最好,其株高为2.09 m,胸径达到1.38 cm,杂交组合8-13×滇2和5-8×滇2表现也较好,依据株高、胸径进行苗期早期选择的潜力较大;表现最差的组合是8-14×滇2,株高1.69 m,胸径1.00 cm。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松树杂交育种和造林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在松树杂交育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选育的PEE×PCHF1具有母本湿地松的树干通直圆满、抗风力强、分枝习性好、耐水渍和父本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的速生、皮薄等优点,除适应性广、材质好外,大面积造林比其亲本的商品材积增加30%。文内较详细地介绍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松树杂交育种及其造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鹅掌楸属种间F1杂种与亲本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鹅掌楸属种间正、反交F1杂种及双亲的扫描电镜(SME)观察表明:马褂木和反交F1的下表皮细胞具明显乳突,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则呈现平坦状;北美鹅掌楸和正交F1下表皮气孔密度显著高于马褂木与反交F1;杂种与双亲的下表皮蜡质纹饰和气孔器形态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正、反交F1的气孔开口明显大于双亲。  相似文献   

13.
按观秆、观叶、观笋竹、观竹整体4个类型,将安吉县现有的47个观赏竹种进行综合,并对每个竹种的栽培与应用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是姜目(Zingiberales)植物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类群,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下经济植物。本文从姜科植物种质资源资料收集入手,对原产我国的18属116种姜科植物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和以往的姜科植物引种记录,为广东林下经济筛选药用姜科植物23种、食用姜科植物18种和观赏姜科植物25种。同时,对姜科植物的繁殖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广东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种选择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 (Phellinus noxius) 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 1 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 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引物 PCR 扩增获得菌株 1583 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 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 1583与 Burkholderia seminalis 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性研究表明,菌株 1583 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簪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簪为观叶、观花型植物,耐阴、耐湿,适应性广,可用于园林绿化和盆栽观赏,适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在城市绿化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繁殖方式、栽植方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玉簪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液体菌种在黑木耳栽培中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 (Auriculariaauricula)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优势生产品种 ,2 0 0 4年木段栽培已发展到 130 0万段 ,塑料袋代料栽培达到了 2 4 0 0万袋。长期以来 ,在菌种生产上都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 ,生产周期长 ,菌龄不整齐 ,产量难以提高。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 ,在加格达奇区的加北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进行了黑木耳液体菌种应用试验 ,其结果较应用传统的固体菌种其菌龄缩短 2 8d ,成本每万袋降低 15 2 4 .10元 ,产量每万袋提高 2 2 5kg ,提高经济效益 10 5 2 4 .10元  相似文献   

18.
杨树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适合本地栽培的杨树优良品种,1983年与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合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5省(市)引进39个杨树优良品种,以本地主栽品种山海关杨作对照,进行杨树引种试验研究。经过14a的造林观测和统计分析,选出了9个生长快、干形直、抗性强的杨树优良品种。其中I-45/51和德杂×北京1号的材积生长量分别为山海关杨的168%和166%,在河北省东北部平原区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白杨杂种无性系生理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水分胁迫对白杨杂种无性系气体变换和生长的影响,以白杨双杂交杂种新无性系B430苗木为试验材料,在3种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各无性系生理和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胁迫下,无性系苗木的Pn、Tr,Gs,La,Ci等日变化模式基本一致,但受胁迫的苗木各生理过程受到明显抑制。各生长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不同,苗高和单叶叶面积对水分胁迫最敏感,叶片数和生物量的敏感性较差,随着水分胁迫加强,  相似文献   

20.
杨忠岐  魏建荣 《林业科学》2003,39(5):T004-T005
报道和记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姬小蜂科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的2个新种: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白蛾黑基啮小蜂T.nigricoxae Yang。这2种啮小蜂均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每寄主蛹平均出蜂分别为77头和124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6.2%和9.8%,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文末列出了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中国已知3个种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