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豫中烟区烤烟氯积累规律及土壤氯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豫中烟区土壤氯含量较高(25.00mg/kg)和较低(8.52mg/kg)的2块烟田,以中烟100为供试品种,研究了烤烟氯吸收积累规律和烟田土壤氯素平衡情况。结果表明:打顶期烟叶氯含量最高,高、低氯烟田烟叶氯含量分别为1.108%、0.382%;烟株氯积累量随烟株生长不断增加,旺长期是烟株大量吸收积累氯的关键时期,至采收结束高氯烟田烟叶和烟茎的氯积累量分别是低氯烟田的1.77倍和1.36倍;土壤氯含量高的地块烟株氯含量及吸收积累量高,但在土壤氯含量25.00mg/kg,灌溉水氯含量10.36 mg/kg,旺长期灌水1 800 m3/hm2情况下,烤后烟叶氯含量低于0.8%;在烟叶当季不施用氯肥情况下,烟株携出氯使得氯输出大于输入,土壤氯含量降低,因此控制氯源是解决土壤氯和烟叶氯含量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烤烟品种在干旱胁迫下钾的吸收和累积特点,采用盆栽试验,模拟自然干旱条件,比较2个烤烟品种豫烟13号和中烟100钾含量和积累量差异。结果表明,2个烤烟品种根、茎、叶钾含量在旺长期最高,随生物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根系钾所占比例增加,叶片所占比例降低。成熟期豫烟13号叶片和茎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中烟100;中度干旱条件下,豫烟13号和中烟100叶片钾含量高于对照,钾积累量低于对照;重度干旱条件下,豫烟13号茎和叶片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烟100则低于对照;干旱条件下,中烟100在根系和茎中钾分配比例增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减少。干旱胁迫对豫烟13号钾吸收和在根茎叶中的分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生长期间氯肥施用时期对烟株氯积累规律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施氯肥相比,团棵期浇施氯肥推迟了烟株对氯的吸收,烟株前期对氯吸收缓慢,吸收高峰推迟出现, 减少了下部叶的氯含量、积累量和氯分布量,提高了中部叶的氯含量、积累量和分布量;到采收结束时,两处理整株烟株氯含量、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差异不明显;两处理烤后烟叶总植物碱含量、总氯含量和钾/氯比等化学成分均在优质烟适宜范围内。在团棵期浇施氯肥更符合烤烟生长发育规律,对下部烟叶氯含量影响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不同烤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特征,筛选适宜豫中烟区种植的优质烤烟品种,为品种区域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烟1号、鲁烟1号、豫烟13号和中烟100为材料,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烤烟品种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特征。【结果】不同烤烟品种的干物质及养分吸收规律存在差异。豫烟13号、中烟100和鲁烟1号的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均早于川烟1号,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均短于川烟1号。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豫烟13号最高,川烟1号次之,鲁烟1号最低。整个生育期烤烟对养分的积累量依次为氮>钾>磷。成熟期除氮素积累量最低外,磷、钾素积累量均以豫烟13号最高,分别为1.04 g/m2和7.74 g/m2。豫烟13号、鲁烟1号和川烟1号的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早于干物质,中烟100的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稍晚于干物质。【结论】养分吸收是烟株干物质积累的前提;豫烟13号和中烟100对干物质及养分的吸收积累能力强,川烟1号长势及对养分的吸收较弱,在生产中可对不同烤烟品种进行差异化施肥。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5,(8):62-64
采用大田试验。在基肥中用部分氯化钾替代硫酸钾,追肥仍然使用原专用追肥。研究在不同氯浓度处理下烤烟三个重要的生理时期(团棵期、现蕾期、成熟期)对氯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烤烟烟叶各部位氯含量的测定分析得出:烟叶氯的积累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团棵期烤烟氯的积累量随氯肥替代的增加出现曲折下降趋势,20%氯替代时达到最大积累量0.36%,现蕾期和成熟期各部烟叶在50%氯替代下,烟叶氯含量分别超过0.2%和0.5%。上部叶的烟叶含氮量随氯替代的增加而降低,中、下部叶含氮量无明显变化;各处理下,下部烟叶的钾含量均较上、中部烟叶高,无氯替代、20%氯替代和30%氯替代处理下差异较为明显,而上部烟叶与中部烟叶的含钾量无明显差异。施氯处理与不施氯处理对烟株磷含量的积累,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氯水平下烤烟的吸氯特性及纳米脱氯剂脱氯效果,为烤烟降氯探索可行性途径。【方法】以"中烟10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氯水平下,高分子纳米脱氯剂处理烟叶氯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氯水平与烟叶氯含量的关系。【结果】烟苗移栽后,过早添加脱氯剂会抑制烟株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烟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脱氯效果来看,脱氯剂添加后30d,脱氯效果最佳,与同氯水平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相比,添加脱氯剂处理烤烟根、茎、叶的氯含量分别降低了24.14%~59.68%,3.33%~16.26%和6.65%~34.38%;全株氯积累量较同氯水平未添加脱氯剂的处理降低了41.94%~73.98%。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烟株根、茎、叶的含氯量极显著受施氯水平的影响,且随施氯水平的增加,烟株根、茎、叶的氯含量均呈线性或指数函数上升趋势,而添加脱氯剂处理烟株茎和叶的氯含量与施氯水平间的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烟株移栽后30d,植烟土壤氯含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添加脱氯剂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结论】在烟苗移栽后30d,施稀释浓度为0.5%的纳米脱氯剂1.5mL/kg,可有效阻控烤烟对氯的奢侈吸收,进而降低烟叶中的氯含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烟株氯含量与施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为烤烟生产中氯肥的施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生长期间烟株氯含量、氯积累量、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与施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烤烟生长期间烟株不同部位氯含量和氯积累量与施氯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或指数函数关系;烤后烟叶总氮含量、X2F和C3F两个等级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施氯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总钾含量与施氯量之间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总氯含量与施氯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或指数函数关系.根据终采时不同部位和烤后烟叶不同等级的氯含量与施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烤烟适宜的施氯量,认为施氯量在24kg/hm2左右,对烤后烟叶氯含量是安全的,同时基本可保证烤后烟叶氯含量在0.3%以上.  相似文献   

8.
皖南烟区烟叶氯的动态变化与氯化钾用量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 :在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 ,烟叶氯含量随KCl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两者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随着施氯量的增加 ,根氯含量的相对积累量下降 ,茎、叶氯含量的相对积累量上升 ;田间施氯处理对烟株的不同叶位叶片氯积累量影响规律明显不同 ;在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烤烟起垄时 ,使用KCl代替硫酸钾作钾肥肥源的适宜用量范围为 44 .84~ 67.18kg/hm2 。  相似文献   

9.
豫中浓香型烟区烤烟替代品种豫烟5号、豫烟7号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最具浓香型特色的烤烟替代品种,2008年在河南省襄城县种植了豫烟5号、豫烟7号。以常规品种中烟100作为对照,调查各品种长势长相、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结果表明,豫烟5号、豫烟7号与对照相比,具有长势强,上部叶叶质重低,氯含量低,总糖含量高,钾氯比值大,产量高,外观质量好,评吸结果总分高等优势,但也有下部叶叶质重低,含梗率高,上部叶钾含量较低等缺点。综合比较,豫烟5号与豫烟7号烟叶品质优于对照中烟100,但豫烟7号不易烘烤,需要进一步研究配套烘烤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施氯对烤烟生长及氯在烟株体内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施氯量为 80mg·kg- 1 对烟株纵向生长有利 ,过量则有抑制作用。施氯量为1 60mg·kg- 1 时烤烟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 ,过量则明显降低。烟株体内氯的含量和积累量均以叶 >茎 >根 ,不同叶位氯的含量以下部叶 >中部叶 >上部叶 ,而氯的积累量则正好相反 ,为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烟叶及茎、根氯的含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升高 ,而积累量与施氯量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关系。氯的积累高峰在旺长期  相似文献   

11.
氯元素既是烤烟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有重要影响,也是影响烟叶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烤烟是忌氯作物,生产上禁施氯肥。但是据近年来相关报道部分烟叶产区由于氯含量过低而成为影响烟叶质量的重要限制因子,以往有关烟叶氯含量的控制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在缺氯的烟区适当施用氯肥,能够促进烟叶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改善烟叶品质。阐述了氯离子对烤烟的生理作用,对初烤烟叶质量的影响以及烤烟氯素吸收积累规律,同时对以往增施氯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烤烟氯素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鄂西南烤烟叶片含氯状况及施氯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调查鄂西南主要植烟土壤氯含量及烤烟叶片含氯量的基础上,通过田间施氯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氯含量低是导致烟叶含氯量低的主要原因。烤烟施氯即能提高烟叶产量,又能改善烟叶品质,施氯量30.0 ̄97.5kg/hm^2对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用氯化钾代替部分硫酸钾能降低肥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烤烟品种豫烟10号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烟100、NC297为对照品种,研究了烤烟品种豫烟10号在大田的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移栽后30~45 d,豫烟10号的光合特性好,长势快,干物质积累量及营养元素吸收量均高于2个对照品种的;在移栽后45~60 d,豫烟10号的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营养元素吸收量较对照品种少;在移栽后60~90 d,豫烟10号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NC297的,且烟株叶片表现为易成熟落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符合红云红河烟草集团对豫中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需求的烤烟品种.[方法]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对外引品种、河南省自育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烤后烟叶品质、产值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烟100作为当前主栽品种,其叶片各项指标均较符合红云红河集团对豫中浓香型质量特色的需要,同时,豫烟7号、豫烟9号与中烟100质量差异较小.[结论]稳定种植主栽品种中烟100,豫烟7号、豫烟9号作为豫中基地单元的备用品种,并进行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供水状况对烤烟镁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供水量适宜的条件下,烟株发育正常,其团棵期Mg积累量约占一生的55.3%,旺长期占38.9%,成熟期为5.8%。供水过多、过少处理,前、中期Mg积累量相对偏少,引起成熟期Mg积累量不足。Mg在烟株各器官的分配,团棵期的叶片>根系>茎;旺长期以后烟叶>茎>根系。各生育时期都是叶肉>叶脉。烟叶分配百分率,各个时期都是供水适宜的多于供水过多或过少处理。在供水过多、过少情况下,加大根、茎部分Mg分配比例,减少烟叶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6.
以中烟100、NC297为对照品种,研究了烤烟品种豫烟10号在大田的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移栽后3045 d,豫烟10号的光合特性好,长势快,干物质积累量及营养元素吸收量均高于2个对照品种的;在移栽后4545 d,豫烟10号的光合特性好,长势快,干物质积累量及营养元素吸收量均高于2个对照品种的;在移栽后4560 d,豫烟10号的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营养元素吸收量较对照品种少;在移栽后6060 d,豫烟10号的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营养元素吸收量较对照品种少;在移栽后6090 d,豫烟10号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NC297的,且烟株叶片表现为易成熟落黄。  相似文献   

17.
郾城烟区不同品种烤烟叶片化学成分及香气物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郾城烟区4个烤烟品种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烟叶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均偏低;烟叶的钾含量均略低于标准要求;钾氯比仅豫烟10号达到了适宜标准;豫烟10号和中烟100的香气物质总量较高,NC71的香气物质总量最低;中烟100的整体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其次为豫烟10号、中烟201,而NC71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漂浮育苗方法,研究了不同烤烟品种幼苗期生物学性状和生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烤烟品种幼苗期生物学性状和生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除豫烟10号外的豫烟系列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干物质量均高于中烟100,豫烟7号和豫烟9号品种尤其显著。烤烟幼苗期的生物学和生理特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烤烟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9.
对郾城烟区4个烤烟品种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烟叶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均偏低;烟叶的钾含量均略低于标准要求;钾氯比仅豫烟10号达到了适宜标准;豫烟10号和中烟100的香气物质总量较高,NC71的香气物质总量最低;中烟100的整体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其次为豫烟10号、中烟201,而NC71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20.
以8个烤烟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烤烟品种成熟期中部叶离体叶片的失水特性、保水力、相对含水量、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需水程度等指标,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初步评价,明确了烤烟品种间叶片失水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8个烤烟品种离体叶片组织重量和相对含水量均随失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叶片保水力由大到小依次为:Y106>豫烟9号>豫烟7号>Y7478>NC89>Y102>中烟100>K326,自然饱和亏由大到小依次为:Y106>中烟100>Y102>NC89>豫烟9号>K326>豫烟7号>Y7478,临界饱和亏由大到小依次为:Y106>豫烟9号>豫烟7号>Y7478>NC89>Y102>中烟100>K326,需水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烟100>Y106>Y102>K326>NC89>豫烟9号>豫烟7号>Y7478,初步认为烤烟品种Y106和豫烟9号的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