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16年1月22—24日(过程1)和2月13—14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和寒潮天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但过程1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转竖时间较早;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只有强冷空气影响,形成冷流降雪,且因1月海水温度较低,造成降水量级相对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造成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且前期为降雨后期转为降雪。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3月8—10日和2017年2月20—22日铜仁市出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环流形势来看,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是横槽转竖型,2017年2月20—22日寒潮过程是小槽发展型;从地面冷高压路径来看,2次冷空气势力强大,先北路、后东北路径影响铜仁市;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前期地面和高空升温较明显,24 h降温幅度较大。寒潮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冷空气强度、路径以及前期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2016年1月22—25日四会市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2—25日在四会市发生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显著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加快速度移动、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了地面冷空气持续向南边区域增强,进而造成四会市强寒潮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NCEP再分析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6年1月22—24日且末县强低温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来临前,且末县天气存在增温现象,增温越大则降温越大,前期增温显著可作为冬季寒潮天气预报的关键指标;此次且末县寒潮天气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快速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地面冷空气向南增强导致且末县低温寒潮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弢 《北京农业》2014,(33):208
通过分析2014年1月7日~9日晋中市寒潮天气过程,发现该过程具有影响时间短、降温幅度大,并伴有降水等特点。冷空气积聚阶段在极涡附近形成横槽并在冷空气爆发阶段转竖,但是由于横槽型冷空气源地偏东,且在冷槽东移过程中转竖,所以真正对我是造成影响时该寒潮为低槽东移型。强冷空气的影响,气压、气温、露点变化非常剧烈。  相似文献   

6.
彭鹏 《北京农业》2013,(12):182-183
2011年3月中旬满洲里出现了当年入春后第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高空横槽、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横槽转竖、冷锋及冷高压的快速南下是导致此次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5日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温压场分布不对称的移动型冷高压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的过程中,带来了这次隶属于2015年冬季的首次寒潮天气过程.脊前强偏北风使冷空气在横槽后部集聚,使横槽向南加深,得以发展;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积聚以及横槽后部阻塞高压的崩溃,使横槽转竖,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在寒潮所经地区,造成了明显的大风和剧烈降温.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4~16日运城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发生在乌拉尔山高压阻塞形势建立并缓慢东移、中西伯利亚的横槽转竖的过程中,横槽后部的偏北风引导极地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使横槽东南方产生负变高,横槽后部的暖平流、正变高使得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与南部的高原槽合并加强,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寒潮爆发。2)降温的大值区与强冷平流区基本一致,强冷平流是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3)大风的形成与高空动量下传、冷平流入侵造成的变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加大有密切关系。4)寒潮预报着眼点:前期回暖;寒潮强冷空气堆积预报;冷高压强度及冷空气路径预报;对运城上游850hPa变温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程鹏  吉惠敏  刘琴  刘抗  孟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33-18036
对2008年12月2~5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4省区出现的1次冬季寒潮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属于"横糟转竖型";乌山脊崩溃、横槽的转竖、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乌山脊的建立和崩溃、横槽的转竖是预报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散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物理量是寒潮天气预报中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越冬期低温寒潮天气分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寒潮初始时间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甘肃冬季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2~5日甘肃的一次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乌山脊崩溃、横槽的转竖、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带动极地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对寒潮的爆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次寒潮过程中,涡度、温度平流等物理量也有很好的表现。[结论]该研究对今后类似天气过程的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胥执强  李海花  李焕  刘大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0-8651,866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9年12月22-24日出现的一次入冬以来第1场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海脊与欧洲北部脊合并加强并东移,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新地岛附近极涡南掉,横槽逐渐转竖,锋区南压;转竖的横槽与威海东移的低槽合并加强,建立贝加尔湖大槽;贝加尔湖大槽东移,引导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13.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6~27日呼伦贝尔市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极涡亚洲一侧强度偏强,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形成横槽,乌山阻高迅速建立、崩溃致使横槽转竖从而引导冷空气南下东进,产生剧烈的降温;黑海-里海地面高压发展强盛,向东伸展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并导致贝湖气旋分裂演变为东北低压,高低压之间强大的气压梯度力导致大风的产生;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冷平流导致气温骤降,低层弱上升运动起到了辅助降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1月21—22日中卫市出现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降温天气,48 h最高降温达18.1℃。利用NCEP 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得到极涡的位置和强度、西伯利亚附近冷空气的堆积、横槽转竖时间等此次寒潮预报的着眼点。强冷平流及水汽条件为此次寒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76-16677,16701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3~6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是500 hPa鄂霍茨克海附近强大的暖性高压脊阻挡冷空气东移,使冷空气堆积加强,形成横槽并转竖;泰梅尔半岛旋转南下的极涡南掉与转竖的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势力增强并取西北路径从黄河流域大举南下,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2月12-14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可知:寒潮爆发的前提必须要有冷空气堆积和酝酿。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是寒潮爆发的前提,暖平流进入横槽导致横槽转竖是寒潮爆发的标志。强冷平流、前期温度偏高以及非绝热因子是造成温度骤降的主要原因。强大的气压梯度力作用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文莉  宋琳琳  伏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02-4505,45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9年1月21~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及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冷空气路径属西北偏北型,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正涡度输送对寒潮爆发有一定的作用;冷平流强度强,从温度平流的垂直结构来看,冷平流中心在700 hPa,冷空气主要集中在底层;水汽条件较差,所以降水较弱;地面正负3 h变压差达6 hPa,利于产生变压风,造成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50-252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粗网格数值预报资料,研究了2016年2月12~14日发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次区域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500h Pa横槽转竖配合地面冷锋迅速南压引导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寒潮爆发。过程后期,高空形势调整,冷空气中心减弱,控制范围减小,东亚大槽东移出海,我国范围内普遍转为西北气流,寒潮结束。另外,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海平面气压场和850h Pa温度与实况观测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影响肇庆地区近50年来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冰雪范围广、极端气温低、大风时间长”等特征;(2)本次寒潮爆发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气流北上进入北极,导致极涡往南移动至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并维持,在阻塞高压等有利形式作用下逐渐南压并由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肇庆市,导致肇庆境内出现的寒潮天气;(3)副高位置偏北,暖湿气流较为活跃,导致500 hPa无法完全转为偏北风或西北风,天气无法完全转为晴朗干燥,导致寒潮影响后期出现小雨并由于中低层较低气温逐渐演变成霰,高寒山区出现雨夹雪和雨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