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安徽省潜山市监测数据实证分析表明,降雨对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影响线性关系不明显,但非线性关系很明显,其中基于多层感知器分析结果表明,第1、2龄降雨量(mm)自变量重要性值为0.867,规范化后的重要性值分别为100.0%。因此,第1、2龄降雨量(mm)可以作为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建模主要因子之一,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预报,实现马尾松毛虫灾害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报道苏云金杆菌注射处理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后对血淋巴抗菌物质的诱导效果,诱导动力学,抗菌物质的活性、抗菌的种类。结果表明,通过注射法可诱导马尾松毛虫幼虫产生抗菌物质,其活力高峰出现在诱导后42h。诱导后60h的血淋巴稀释100倍,对苏金杆菌的溶菌活力仍达1.42*10^-9mol.s^-1。其抗菌物质苏云金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灾变模型在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发生量预测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  利用灰色灾变预测GM(1, 1)模型预测了安徽省潜山县1989-2016年马尾松毛虫越冬代、1代和2代严重发生的年份。  结果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数的GM(1, 1)灾变预测模型为:${hat z^{(1)}}(k + 1) = 9.580;75{{rm{e}}^{0.269;33k}} - 8.580;75$, 其中k为年序号, ${hat z^{(1)}}(k + 1)$为灾变年序号。1代幼虫虫口数的GM(1, 1)灾变预测模型为:${hat z^{(1)}}(k + 1) = 18.181;8{{rm{e}}^{0.241;87k}} - 17.181;8$。2代幼虫虫口数的GM(1, 1)灾变预测模型为:${hat z^{(1)}}$(k+1)=20.123 7e0.197 58k-19.123 7。根据此模型求得已知年份的拟合值与观察值, 对两者差异进行t检验, 差异均不显著, 即拟合值与观察值间吻合度高, 各灾变年精度值平均为84.40%, 84.85%和84.08%, 总体平均精度依次为96.25%, 92.34%和94.09%, 模型精度高。由此推算未来时刻的预测值得到, 从2011年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灾变年算起, 再过10 a即2021年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大发生年。从2011年马尾松毛虫1代幼虫灾变年算起, 再过11 a即2022年为马尾松毛虫1代幼虫大发生年。从2011年马尾松毛虫2代幼虫灾变年算起, 再过9 a即2020年为马尾松毛虫2代幼虫大发生年。  结论  灾变预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量灾变的预报是一种较理想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多层感知器建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经过多次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试验,筛选拟合度高的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模型。结果表明:R2均大于0.9,多层感知器马尾松毛虫预报模型要优于径向基函数与回归方法建立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省潜山市1983年至2014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与卵期降雨量不具有线性相关性,但具有很高的非线性相关性,并可以据此建立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6.
黄正德 《河南农业》2023,(17):19-20
近年,伴随着我国林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其中,在松树林中,最常见的害虫就是马尾松毛虫与松茸毒蛾,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树木损失,十分不利于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增长。为此,本文结合马尾松毛虫与松茸毒蛾幼虫的相关概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包括加强虫情测报、增加防治投入、改革管理措施、综合防治措施、营林措施、人工摘茧摘卵块、人工捕杀与灯光诱杀、保护天敌、林中施放白僵菌孢子、化学防治,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对马尾松毛虫及松茸毒蛾幼虫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3年9月~1989年9月浙江省仙居县虫情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调查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随气象因子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建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并用所建立模型对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进行预报检验。[结果]共建立了1个线性、8个非线性马尾松毛虫发生量时空回归预测模型。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实际危害村数及有虫面积分别为141、143、138村和4533.1、4181.3、5166.0hm^2,9个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村数均为193村,线性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为3978.5、4159.5、3427.5hm^2,非线性模型预报的各测报点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与实际最大相差71.6868、99.8359、119.9478hm^2。[结论]所建立模型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的预报准确率均为66.7%。  相似文献   

8.
根据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监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数据,运用Matlab中神经网络拟合工具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进行建模试验,试验结果验证样本和测试样本R值均为1。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灰色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相关系数法和逐步回归法,分别选取与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相关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作为样本的因子变量,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诛率与气象因子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各预测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效果。有虫面积模型预报因子数为8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7.47%;虫口密度模型预报因子数为6个时,预留样本的第1年预测不准,第2年的预测误差为2.21%;有虫株率模型预报因子数为5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3.60%,总预测成功率为83.33%.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毒素的提取及其基本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极性和毒性大小等性质,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幼虫毒素进行了抽提试验,并试用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法作为毒素的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可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生物检测;毒素性质的研究表明,毒素活性成分的极性较大,较易溶于80%乙醇,可溶于水,较难溶于正丁醇和正己烷;家兔皮肤刺激试验表明,毒素水提物中含毒素蛋白的量很小;热稳定性试验表明,活性成分在常压105℃下热处理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响应面方法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序列密度依赖离散世代的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用响应面方法检测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序列具有混沌特征,马尾松毛虫世代间有虫面积动态为2级相关,可以用前1代及前2代的有虫面积预测下1代的有虫面积,且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是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otus Walker)年发生4代的湿地松和马尾松林分中进行,采用人工模拟以及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每头幼虫的取食量在世代之间无显著差异;(2)建立了由容易测量林木因子估测针叶量的模型;(3)确定了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预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发生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浙江省临海市连续9a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调查资料和当地气象资料,根据相关系数法选出预报因子,采用模糊评判的6个数学模型预测松毛虫越冬代的发生量。经回报检验,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达88.9%,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赤松毛虫出蛰时间与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的旬均积温有显著的相关性,据调查得出,其回归方程为y=-3.398 5-0.765 4x。赤松毛虫发生量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上旬的旬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据在当地调查得出,其回归方程为y=97.057 1+6.702 3x。用这2个公式预测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其误差分别为±1.816 3和±8.558 4,因此可供生产上进行赤松毛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综合效果明显的生物防治技术。湖南省道县于2011~2013年期间,在4个林场开展了通过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本文围绕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松毛虫赤眼蜂的生物学特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具体途径,如个体的释放途径、释放次数、释放的数量和时间等分别展开阐述,希望对以后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武平县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混交林占全县有林地面积比例很大。由于纯林的多种因素,致使由以往马尾松毛虫偶灾区变成常灾区。本文根据武平县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及松毛虫的发生规律,采用及时预测预报、营造及保护混交林,开展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生物防治,结合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赤眼蜂防治第1代马尾松毛虫,在长兴县已有近20年历史。经调查,当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虫灾级为3~4级时,在第1代卵期,放赤眼蜂360万头/hm~2,可以控制松毛虫当年的危害;年材积生长量放蜂区比对照区增加2.4m~3/hm~2,两者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和敌百虫等 2种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和溴氰菊酯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量LD50 分别为 0 2 1 81 μg·g-1和 1 2 4 61× 1 0 -4μg·g-1,其b值分别为 4 8和 4 9。由于b值远大于 1 ,说明供试马尾松毛虫种群对这 2种药剂的异质性小 ,敏感性好 ,测得结果可作为相对敏感毒力基线。表 1参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