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o compare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adult yak's epididymis in different breeding seasons,six adult yak testis in breeding season and nine adult yak testis in breeding interval were collected for structure investigation by HE staining,Masson's and Gomori's histochemistry methods,and IPP (Image-Pro Plus) statistics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 statist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ing with the adult yak in the breeding interval,the epididymis ducts of adult yak in the breeding season were covered with the columnar ciliated epithelium.The collagen and reticular fiber in cauda epididymis were obviously more abundant than caput and corpus epididymitis.And the thickness of columnar epithelium cells in caput and corpus epididymitis,the length of the cilia in caput,and als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umen diameter of caput and corpus epididymiti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breeding season (P<0.05),but the external lumen diameter of the cauda epididymi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In conclusion,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and reticular fiber in adult yak's epididymis interstitial were similar,and they were more rich in cauda epididymis,which might relate to the capacity and the sperm transport;The changes of the epithelial thickness,the length of cilia,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umen diameter were clos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breeding seasons,and it might b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plateau mammals that the enlargement and reduction of the epididymal duct in different breeding seasons.  相似文献   

2.
牦牛是高原地区牧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如何提高牦牛的繁殖力一直备受关注。β-防御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肽,研究牦牛β-防御素(Bos mutus β-defensins,bBD)家族在附睾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附睾不同区段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共有9个β-防御素基因在附睾头、体和尾的表达存在极显著差异。bBD109、bBD119、bBD121、bBD123、bBD128、SPAG11基因集中于附睾头部表达;bBD125与bBD136集中于附睾体部表达;bBD15同时在附睾头部和体部高表达。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9种β-防御素均存在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反向折叠的β-转角;bBD136脂溶性最高、疏水性强,bBD125和SPAG11相反;β-防御素基因编码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bBD123除外),并且预测分析都存在SP型信号肽(除bBD125外);β-防御素家族基因在附睾不同区段的差异性表达情况以及编码蛋白质的各种理化性质与结构组成等特征都表明其可能在精子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免疫细胞在健康雄性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对幼龄(5~6月龄)及成年(3~4岁)牦牛附睾(头、体、尾)和输精管中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其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主要分布在附睾管和输精管的上皮和间质;另外,CD68和CD3 mRNA和蛋白水平在各年龄组牦牛附睾头和附睾体显著高于附睾尾和输精管(P < 0.05),而CD79α、IgA和IgG mRNA和蛋白水平在附睾尾和输精管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 < 0.05);此外,在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CD3、CD79α、IgA、IgG、CD68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幼龄牦牛(P < 0.05)。综上提示,牦牛附睾头可能主要是细胞免疫发生的位点,而附睾尾和输精管则主要进行体液免疫应答,此外,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局部免疫可能更完善,以上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牦牛局部生殖免疫和病理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谷胱甘肽S-转移酶Mu 3(GSTM3)是一种必需的抗氧化酶,其在精子中的存在与精子的耐冷性、质量和生育能力有关。为研究GSTM3的表达与雄性牦牛繁殖功能的关系,本研究对牦牛附睾GSTM3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GSTM3基因在牦牛和犏牛附睾以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牦牛GSTM3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GSTM3基因编码蛋白为弱酸性且不具有跨膜结构,分子式为C1204H1857N319O340S19,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6.85 ku和7.29;牦牛GSTM3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和瘤牛有较高的种间同源性,分别为99.26%和98.53%;GSTM3基因在牦牛和犏牛附睾以及睾丸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牦牛附睾和睾丸的GSTM3表达量显著高于犏牛。  相似文献   

5.
利用比色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6、12、18、24月龄半血野牦牛、横交半血野牦牛和家牦牛睾丸、附睾组织LDH同工酶活性及谱带表达进行测析.结果表明睾九、附睾LDH在相同月龄其表达模式不同,6月龄睾丸LDH有4条酶谱,活性百分率依次(LDH1>LDH3>LDH2>LDH4),附睾只有3条酶谱(LDH1>LDH2>LDH3);到12、18月龄时,睾丸LDH有5条酶谱(LDH1>LDH3>LDH2>LDH2>LDH4>LDH5),附睾4条酶漕(LDH1>LDH2>LDH3>LDH4),睾丸和附睾LDH同工酶随月龄增长和睾丸组织发育,活性和酶谱表现出明显组织器官的特异性.3种类型牦牛LDH同工酶表达基本相似.24月龄时,睾丸、附睾LDH有6条谱带,LDH-X位于LDH4与LDH5之间,证明此时牦公牛睾丸中精子成熟.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牦牛附睾组织中精子成熟的相关机理,本研究通过分子技术对牦牛ADAM28基因进行克隆,分析ADAM2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其在附睾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牦牛ADAM28基因CDS区有2235 bp,编码744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为中性蛋白,具有亲水性且稳定,存在跨膜螺旋区但没有信号肽;牦牛ADAM28基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组织学和酶联免疫法对,夏季和冬季牦牛卵巢状态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冬季和夏季的卵巢组织,分别测定卵巢含量、卵巢大小及重量,用Graphad软件统计各级卵泡的数量,并观察卵泡发育情况,同时测定血液中的褪黑素含量。结果表明,牦牛卵巢重量夏季(3.34g)明显高于冬季(0.16g),夏季牦牛血液中褪黑素含量(37.6pg/mL)明显高于冬季牦牛血液褪黑素(19.3pg/mL)的含量,并发现冬季卵巢组织切片中出现多囊卵泡,表现为颗粒细胞异常。究其原因可能是牦牛冬季卵泡发育过程被打乱,导致前期卵泡积累异常。牦牛卵巢这些变化特征与牦牛发情症状和繁殖力息息相关,研究导致多囊卵泡的原因为后期卵泡积累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已烯雌酚(DES)对成年动物附睾组织形态的影响,将DES皮下注射成年仓鼠(剂量为每天1mg/kg)连续1周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附睾组织形态的变化,并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附睾管上皮细胞和精子的凋亡情况。结果,DES处理后附睾头和附睾尾萎缩,附睾管变细。附睾管上皮细胞形态出现明显的改变,附睾上皮细胞和精子均出现大量凋亡,附睾管管腔内充满发育异常的生精细胞,少见长形精子。结果表明,DES能诱发成年动物附睾形态的改变,这可能是造成成年动物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IPP统计分析法,比较高原地区成年藏绵羊和小尾寒羊附睾组织中eNOS的定位及分布特征。平均光密度数据统计表明,eNOS的平均光密度值在藏绵羊附睾尾部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0.05),藏绵羊附睾头和附睾体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小尾寒羊附睾体显著高于附睾头(P0.05)。小尾寒羊附睾体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附睾头和附睾尾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eNOS的活性在附睾尾部最高,提示NO与精子运输相关,对于高原地区不同品种绵羊附睾中eNOS分布较大差异的原因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南牦牛品种选育、选配、杂交改良、配种、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的规范,提高甘南牦牛繁殖率与供种能力,为甘南牦牛的科学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发挥麦洼牦牛泌乳优势,通过选择高产奶牛组建核心选育群,以产奶量作为主要选育量化指标为依据,采用以奶定母,以母定仔的母系选育措施后,选育牛群的产奶量大大提高,为非产奶期选择高产奶牛找到了一条简捷途径。  相似文献   

13.
牦牛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有的家畜.长期以来托牛业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性能低下.大通种牛场进行导入野牦牛基因改良家托牛的育种研究,培育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托牛,并实施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对托牛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海大通牦牛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首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较其他品种的牦牛,大通牦牛具有优良的数量性状与生产性能。本文总结大通牦牛的育种进展,包括大通牦牛的外貌特征、育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生物技术在其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育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日龄伊拉兔睾丸和附睾组织在性成熟前的变化规律,为其初情期及性成熟的判定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将45只伊拉兔随机分为9组,每组5只,从30日龄开始每隔15日采集1组试验兔的睾丸及其附睾,运用形态学与组织解剖学方法对其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随着日龄的增加,睾丸指数、睾丸重、睾丸长径、睾丸短径及厚径等指标逐步增加,且150日龄时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0、45、60日龄睾丸内生精小管排列稀疏,75、90、105日龄时睾丸间质成分逐渐增多,管腔逐步形成,120、135、150日龄时间质细胞进一步增生并成群分布,90日龄起出现圆形和长形未成型精子,120日龄的睾丸生精小管、附睾管腔中出现少量成型精子,150日龄时有大量精子密集分布于睾丸管腔内,且在120、135、150日龄时生精小管面积、上皮细胞厚度、支持细胞数均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30日龄以上各组间质细胞个数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30日龄;120、135、150日龄时附睾头、体、尾的直径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附睾头的柱...  相似文献   

16.
[方法]对已经度过适应期的3~4岁青年公母牛30头(雌雄各15头)进行饲喂观察,每月称重2次,并对每月经济投入与牦牛的产出做相关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5月份和9—11月份2个时段育肥效果很理想,日增重超过了0.4 kg/d,其中3月份的效果最理想,可达到0.5 kg/d;7—8月份时间段育肥效果很不理想,日增重几乎为0,7—8月份时间段内在沙漠地域中所建的牛场不适合育肥牦牛;虽然不同月份牦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但所有的月份对牦牛的身体并无明显的损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牦牛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牦牛选育和改良规划、建立完善了良种繁育体系和高效生产体系,提出了促进甘肃牦牛选育改良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补饲对牦牛越冬的积极作用,在冷季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2岁、3岁及5岁以上)牦牛进行了放牧加补饲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牦牛其试验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