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乡行》是一盆三干的老榆桩配之龟文石而成的水旱盆景,虽有不足之处,但也颇见作者的功力。以图片而言,临水枝处理的确不尽人意,就象有的同志所言“风格极不统一”,“显得极其呆板,缺少生气”。这些评语虽然偏激一些,但不无道理。从图可知临水枝造型手法与主干(中干)和右干是不协调的。后二者形态较灵动自然,富有生机,属于自然形的造型;临水枝修剪得过于整齐,闷闷乎就象块馒头,属于云片式的造型。由于二者之间造型手法不一,所以看起来就不太顺眼协  相似文献   

2.
风格·景·境     
发表在贵刊1992年11期彩色插页上的盆景照片《归乡行》给我的第一眼感觉便是作品主景榆树的造型风格极不统一。榆树主干与右侧枝二者态势一致:蓬勃向上,生意昂然,充满了自然生趣,是典型的大树型造型风格。然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左侧临水一枝与主干的自然蓬勃向上的态势完全不同,显得极其呆板,缺少生气。究其原因,显然是造型风格(手法)的不同:主干属于自然式;而临水枝属于云片式。我以为临水这一枝是个败笔!解救的办法是:将临水一枝整个除去,效果会理想得多。  相似文献   

3.
曾先生:你好! 读过好几篇你在《中国花卉盆景》发表的文章,得知你对盆景修剪造型颇有功力。本人有缘得一九里香大型树坯,高160厘米×宽230厘米(侧宽130厘米),树头直径约16厘米,从根部上25厘米处分成两枝(第一分叉分成一斜枝约直径8~9厘米、一直枝直径约10厘米),斜枝从第一分叉上35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再上约50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上约20厘米又一分枝3~4厘米到顶枝2~3厘米。直枝在第一分叉处有一横枝2厘米,一直枝4厘米(象鸟头),从第一分叉到80厘米  相似文献   

4.
右上墨线图1是笔者1992年冬掘得的桩相图,桩高35厘米,头径9厘米,距桩头25厘米处分为A、B枝,B枝有C、D两伴嫁托,E处有后射托。若按图1的左视或右视为观赏面,A、B枝前后重叠,C、D枝变为向心或后托,E枝可作起托枝,但桩头扁、主干曲度不存在,没有左、右向根盘。改胚时考虑到刚柔相济的原则,截去A、D、E枝(墨线图2为截后桩相),这样主干粗细过渡自然,有变化。要将这种近似光身的桩材育成景,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第一托,应是在距基部20厘米处,育成右横出枝,起均衡作用,枝径应有2厘米才合比例;利用C托育成左下跌枝,达五个曲度,填补左侧空白。构思图见墨线图3。  相似文献   

5.
雀梅     
盆中雀梅桩景,一本双干,一直一斜,高矮得体,刚柔相济,呼应自然,是一盆难得的佳作。作者在整体造型中从构图的完整性考虑,在主干与副干上成功地运用了下飘枝的造型;将主干与副干中下部的空白处做了极为妥  相似文献   

6.
彭友洲先生在《盆景造型的破格创新与审美共性》(见本刊2000年6期)的文章中,对曾宪烨先生《三干飘枝半悬崖造型探索》一文的两则造型设计提出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彭先生此文似有不妥之处。一、彭先生从“审美共性的角度”抛开特定的三干飘枝半悬崖造型而提出题外的设计方案,容易给人此种造型本身有背于审美共性的误导。其实,完全可以在原定造型范围内进行设计修改。二、即使按彭先生的思路探讨,文中的修改方案亦非上乘。第一例,彭先生以形散神离为理由,将原设计的三干式改为双干式(见图1),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原有下方第三干。至于此干与上方两干结构松散、缺乏配合的问题,只需将其树头适当抬起即可解决(见  相似文献   

7.
中型桩景《伟岸如汉》(见图1)高75厘米,宽60厘米,基部粗15厘米。此作采用主干刚直的章法,利用原桩坯主干的粗度、力度,见机取势,因桩造型。枝条处理,以刚为主。经四年养护、造型,现在已基本成型。此榔榆生坯于91年4月觅到,当时的桩坯立根过长,主干基部右侧长一粗分枝,左侧上部又长一粗分枝,形态不甚理想(图2)。经锯截后,此桩才脱衣换锦,一改原来面貌,呈现出粗壮有劲的直干大树型形态。  相似文献   

8.
(六)泰岱风骨(圆柏) 图6-1此图为造型前姿态,主干高2米、右翼枝长2.3米,生长健壮,基干部虽已白骨化,但枝态懒散无状。作者在长期观察中,视其态、掘其美、求其神、定其意,顺应国人崇尚松柏之意趣,将此柏饱经风霜岁月、仍旧生机勃勃之概,与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相嫁接,用“泰岱风骨”之名,歌咏民族风骨精神,凝铸民族之魂。图6-2 1993年春,作者将粗7厘米的主干截除,将右翼长枝截短并保留部分枝叶(若一次性截除两根主干,留一小顶枝,恐其光合作用不够,造成树木伤害)。将粗约2.5厘米的顶杈向左反扭下  相似文献   

9.
92年3月初,笔者在修剪柽柳老桩遗弃的枝条堆旁发现一截老枝,其下端一节粗3厘米,长约17厘米,中间弯部长13厘米;上部一节长6厘米。仔细观察此截老枝呈一弯半S型,基本形态曲斜而上,且具有临水桩景活泼潇洒圆转自如的特点(图  相似文献   

10.
三角梅盆景     
三角梅茎干挺拔,苍劲老辣,叶色翠绿,四季长青,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又耐阴,耐旱,耐涝,耐酷暑又耐寒;耐蟠扎,耐修剪,适于制作临水式盆景(见图)。制作此景时为使主干流畅,多次“截干蓄枝”,将基部以上主干短截,促发新枝,培养新的主干并选留合适侧枝,余者剪除,呈“竹笋”状。临水式盆景观赏之一是露根,以表现根系发达裸露,盘根错节。此景原为直干式,由于根系十分发达,而且树势向左倾斜,故改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仲春,笔者在鄂西神农架山农手中购得一棵极为罕见的火棘老桩(见图1),经林学专家鉴定树龄为1千年左右,已养护3年成景。一、后生蘖芽,蓄枝造顶这棵老桩主干早已朽枯成腔,仅背面主干有一条长40厘米、宽6-8厘米的条形老树皮为青绿色,向顶部输导养料、水分,该条形老皮年数太长,已丧失萌芽能力。故笔者将基部丛生蘖芽设计成多条“气根”模样,造形成“行蛇”,以增强其动态感。让“行蛇”蜿蜒曲折地钻入主干空腔中部,伸出顶部,蓄枝造顶(墨线图2)。  相似文献   

12.
读贵刊93年第6、9期中杨建将、阮孟禹两位先生对《归乡行》(92年11期彩页)的见解,笔者认为,确有见地。复在第10期上又见宋念祖先生对《归乡行》的评价。觉得有些不妥。对此,也想谈点拙见,兼与宋先生商榷。《归乡行》从总体看,其立意布局合理,描绘出南国山乡的迷人风光,可见作者在水旱盆景创作上有一定功力。细观之,作为主景的一本三干式榆桩,在枝片处理上欠和谐,不尽完美。其中主干与右侧副干的枝片,从外观形状上看,疏密相间,自然灵动,有大树风貌,借鉴了岭南的造型手法。而左侧临水枝的枝片,则修剪成浓密规整的云片式,采用了规则式的一些造型手法,从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85年冬季,分栽自己播种的银杏时,发现一株银杏根系旺盛,于是决定制作提根式盆景。经三年培育现已显示出盘根露爪的气势(见图)。当年,这枝银杏已有六年半树龄,主干已长成80厘米高,大拇指一般粗。经过反复构思,最后采用剪掉主干,保留左右两根筷子般粗的侧枝。剪枝后立即移栽。上盆时,  相似文献   

14.
刘松本的枸杞(见右照图),严格来说,它是未经修剪、造型的盆栽,枝叶茂盛,但零乱无序,观赏价值不高。经仔细审视后,我以为此桩可采用两种造型形式处理。现绘上设计图稿,以供参考。一、曲干式造型:可将此桩移出原盆,配以大小合适的浅马槽盆。栽时将此桩向右侧倾斜约80°,形成主干第一弯,再利用顶枝培育向右弯后收顶(见图1)。疏去左右两侧多余枝条,在主干第一弯处培育第一出枝,以上部位只  相似文献   

15.
1994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曾先生《双干大树型的造型探索》一文,详细介绍了其培植的雀梅和九里香桩坯的造型方案。并附有造型设计图。现就其造型方案,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供诸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特别好的榆树桩材并不易得。这件榆树(116×88厘米),属大型材料;苍老而充满生机,古拙而显露灵气,硕大而富有变化,尤其是主干下部的自然枯成中空,如高山裂谷,曲折幽深,更是难得。这是非常理想的桩材。根据此桩的优点及不足,在造型培育过程中,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是选相、定势、布托。树干空洞一面愈合良好、健壮并富有变化,因此确定其为观赏面(见图);右边第一枝选定在主  相似文献   

17.
并株绞合制作法并株绞合制作法,是在独株苗太小,短时间难以成型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辅助方法。此法一般由三株或三株以上的苗木并成一个整体,再通过绞合的方法进行培养,从而形成一株类似独株的主干,然后按需要进行造型。如果素材好,一个完整的盆景,便可以一次做成。并株绞合的制作,首先做好两个确定:一是确定哪种形式(如悬崖式、临水式,还是斜干、曲干式等),一是确定几股绞合(如三股、四股)。其次,按实际需要进行选材、绞合,直至造型。现以制作三股临水式为例,作如下介绍:第一步选苗,按临水式规格选择三株直干苗,其中一根稍长,准备作临水片,一根次之,准备作另一片用,还有一根稍短,作顶片。三根虽高矮不一,但三干下部的粗细  相似文献   

18.
图1是1993年春得到的桩材模样;长约38厘米,头部象个龙头,最粗处直径约8厘米。我没当成好桩栽到土盆中,让其自由生长。结果长得很旺。图2是1998年冬拍摄。桩相很不理想,有点丑陋,我整天为造型发愁,时刻考虑如何对其作扬长避短的处理。2000年春按我的设想,将它来了个改头换面。图3是2004年7月上旬拍照。主干横斜临渊而下,到位后又急转上扬伸飘,弯曲自然,收放自如,粗壮的飘枝具有一定的动感。在下跌的主干上又长出一弯曲向上的主枝形成顶冠,一枝又斜飘收顶于树根上部,既增强了画面的动势,又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配以六棱高景盆,并有一太湖石镇在根部,似有面临绝壁深渊泰然自若的风度。这一改作是否成功,请行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笔者1994年获得一蔸细叶榕树桩,主干高40厘米,上粗15厘米,下粗11厘米,共有6条丛生枝在主干上端水平线上,粗度相似,不分主次(见墨图1),粗一看是低劣桩材。其实细叶榕树种,生长快,易成型,愈合力强,且不见人工痕迹。又是黑树皮,生气根多,可快速改变主干的不足。同时树龄不老,枝干  相似文献   

20.
(10)风吹式:风吹式是桩景艺术“静中求动”的一种“静态动势”造型,是通过“逆枝”的艺术表现,使静止的树形变为动态,犹如自然界狂风中的树木景色。决定“风吹式”造型的主要是“逆枝”,因而也是以枝的造型姿态来命名的(图1)。 (11)垂枝式:垂枝式不论主干之形式,其造型特点是所有枝条飘然下垂,迎风遥曳,具有柔和飘逸的风格。因此,也是以枝的姿态命名,如垂柳姿态。一般适用于枝条细长的树种(图2)。 (12)提根式:提根式亦称露根式、上根式、提踵式等,是以树根姿态命名的桩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树根拱起于盆面,犹如蟠龙巨爪支撑全株,妙趣横生(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