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来源及分布娟姗牛是英国古老的奶牛品种,原产地为英吉利海峡的娟姗岛(哲尔洛岛)。它是由法国的大型红色的诺曼底(Norm andy)牛与小型的黑色不列塔尼(Britem ny)牛杂交后经过选种选配和近亲交配育成的。从1734年育成后,该品种牛早在18世纪已闻名于世,1866年建立良种登记,19世纪被欧美各国引入。19世纪曾引入我国各大城市,但已无纯种牛,仅余少数血液的杂种牛。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广东省重新引入,四川省2002年开始引入少量母牛、公牛和冷冻精液,用于改良本地牛。2004年又从新西兰批量引入娟姗母牛、公牛。2外貌特征毛色以褐色为主,个体间有…  相似文献   

2.
婆罗门牛(B rahm an)是全世界公认的热带亚热带肉牛品种,育成于美国炎热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目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广泛分布。20世纪50年代引入澳大利亚后获得成功,使昆士兰州及北部地区的肉牛业从此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肉牛生产基地。在澳大利亚的肉牛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牛是美国育成的一个适应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在其育成过程中使用过的育种材料非常繁杂。1849年首次从印度引进瘤牛与当地的海福特牛进行杂交。1882年,1906年又再次引入印度瘤牛,主要是翁戈牛(Ongle)、康克来其牛(Ka...  相似文献   

4.
弗莱维赫牛(Fleckvieh)又名德系西门塔尔牛,是由瑞士西门塔尔牛和德系红荷斯坦牛杂交,并引入部分其他品种血液选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品种。整个选育过程有近150年的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近30年的定向选育,形成了特有的乳肉兼用西门塔尔品系。  相似文献   

5.
娟姗牛(Jersey),属小型乳用品种,原产于英吉利海峡南端的娟姗岛(也称为哲尔济岛),其育成史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由法国的布里顿牛(Brittany)和诺曼蒂牛(Normondy)杂交繁育而成,是英国古老的乳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日本和牛     
和牛即原产于日本的土种牛,属于普通牛种。日本有和牛(包括和培育品种杂交而育成的和牛品种)261万头,约占日本牛总头数的70%。和牛在1868年以前,为日本的农业动力,仅供役用,农民称农用牛或“农宝”。由于佛教传人日本,禁止杀牛吃肉,因此1868年前日本的养牛业主要饲养的是耕牛。  相似文献   

7.
育成牛放牧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在肉牛生产过程中,育成牛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断奶后到性成熟前的育成牛阶段,代谢旺盛,生长很快,是肉牛一生中骨骼和肌肉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肉牛瘤胃容积迅速扩大,消化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粗饲条件。同时,育成牛生命活力强,对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粗放,最适宜放牧饲养。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养牛场应根据当地青绿饲料的特点,对育成牛进行群体放牧饲养。  相似文献   

8.
娟姗牛(Jersey),属小型乳用品种,原产于英吉利海峡南端的娟姗岛(也称为哲尔济岛),其育成史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由法国的布里顿牛(Brittany)和诺曼蒂牛(Nomondy)杂交繁育而成,是英国古老的乳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婆罗门牛(Brahman)作为一个肉用瘤牛品种,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瘤牛品种,它不但作为纯种牛在热带亚热带的肉牛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育种材料广泛用于肉牛新品种的育成,如美国用婆罗门与不同的品种育成了圣格鲁迪斯牛、婆罗格斯、婆罗福...  相似文献   

10.
荷斯坦牛已成为国际性品种,因其体型大、产奶量高,现已成为全世界奶牛业的当家品种。我国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从国外输入少量的荷斯牛(黑白花)与当地的母牛进行杂交,形成大量的黑白花奶牛。以后,又不断从国外引进优良种公牛与原有黑白花奶牛配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87年由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由于全世界许多优秀的种公牛都含有红色基因,其后代也有呈红白花,体型、生产性能与黑白花奶牛相似,因此1992年农业部根据奶牛协会的建议,将“中国黑白花奶牛”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奶牛品种及特征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日本和牛     
日本和牛是日本民族推崇的国宝,是在以稻田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中逐步培育出来的肉牛品种,历史上的和牛主要是以役用为主,和牛形成分为3个历史阶段,第1阶段在19世纪末,日本和牛是以田间耕作为主,役用性能非常好,第2阶段是在20世纪初,导入了部分欧洲牛的血统,向役乳兼用型发展,泌乳性能有所改善,第3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国内肉禽品需求增加,农业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需要培养本国肉用牛品种,经过导入欧,美等国肉牛的血梳,培育出今天的日本和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黑白花牛原产于荷兰的西弗里斯兰省及北荷兰省,所以又称荷兰牛、荷斯坦—弗里生牛、荷斯坦牛或弗里生牛 只因该牛毛色呈黑白相间、界限分明的花片,故普遍称为黑白花牛。 黑白花牛是欧洲原牛的后裔,其育成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乳牛品种,早在15世纪就以产奶量高而闻名于  相似文献   

13.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著名的兼用品种,也是全世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目前许多国家都争相发展.欧洲国家如瑞士、西德、法国等,西门塔尔牛已占牛总数相当大的比重.南斯拉夫本世纪初首次引入西门塔尔牛.1986年已有成年母牛(包括怀孕小母牛)288.7万头,占成年母牛总数的46%.每年约有78.0万头母牛人工授精(占母.牛总数的58%),其中8.1万头母牛要记录产奶量.11个人工授精站的360头公牛中的285头是西门塔尔牛.每年有380头小公牛用来测定生产性能,120-365天  相似文献   

14.
育成牛是指犊牛断奶后至第1胎产犊前这时期的牛,育成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此时期的饲养,关系到体型的发育和终身的泌乳性能,因此,不可忽视育成牛的培育。1育成牛的饲养为便于管理,将育成牛的饲养分为4个阶段。1.1第一阶段3-6月龄育成犊牛饲养。通常犊牛生长到2个月龄时断奶,断奶后犊牛的营养来源主要是精饲料,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的喂量,选择优质干草、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  相似文献   

15.
分子遗传标记AFLP是建立在PCR和RFLP技术上的一项新的DNA指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种系鉴定、遗传多样性检测、群体分类研究、构建遗传图谱、标定目的基因等方面。其最适应范围是利用AFLP技术鉴定品种的质量和纯度,进行基因型的指纹鉴定。本文利用遗传标记AFLP,选用已发表的牛AFLP标记引物,通过PCR方法获得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西门塔尔牛、延边牛、南阳牛等3个牛品种的AFLP的DNA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现:3个牛品种都有其特殊的指纹图谱,而且有其特异的条带,西门塔尔牛(188kb)、延边牛(321kb、212kb)、南阳牛(556kb、384kb),从而为这3个牛品种的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联至今已培育出83个农畜品种。仅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培育出了9个高产品种、21个育成类型和77个品系。目前,乳牛主要有下列品种:西门塔尔牛(包括塞契夫品种在内)占25.7%,黑白花牛占25.6%和草原红牛(包括这一血缘的其他品种)占23.6%。近年来,在西门塔尔牛品种中育成了7个育成品系,在黑白花牛品种中育成了21.个育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国内就氨化方法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试验已进行过不少,本试验为重复试验,以再次验证氨化方法提高麦秸喂牛的效果。一、试验方法 (一) 试验牛选择选择16~20月龄,体重150~250kg的发育正常、体质健康的晋南品种育成犍牛10头,按体重(参考年龄)随意分为2组,每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三河牛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品种,它是呼伦贝尔各族人民一百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从1986年育成以来,三河牛以核心家系选育的方式延续严格的保种制度,在呼伦贝尔草原严酷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繁殖力。虽然在近20年不断受到荷斯坦牛等高产品种的挑战,但对当地气候的高度适应性和良好的兼用性让三河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十一五"以来,三河牛选育进一步得到国家重视,在原有品种登记和性能测定系统的基础上,修定并发布了新的三河牛品种国家标准,建立了三河牛育种信息数据库,引入奶牛DHI测定体系,强调兼用性的育种目标,吸收国外兼用型品种高水平遗传种质,采用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不断取得各方面进展。现简述三河牛培育历程,并总结目前的各项进展,与业界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9.
我场自1964年开始,就把育成牛初次配种月龄提早到15—16月龄,经20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育成牛早期参加配种是可行的。我们利用1980—1981年度产犊的育成牛资料,经过统计处理,也说明育成牛早期(即体重达到350公斤,或达到15—16月龄)参加配种,产犊后,其产奶量与满18月龄以后参加配种的母牛的产奶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牛业科学》1998,24(3):67-67
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是世界上肉用性能最好的肉牛品种,品种选育时主要注意其早熟,包括提早达到屠宰体重时的月龄,对肉质和肌肉嫩度进行重点选育,不求大型体格,体重要求适中,成年母年体重500-600kg,育成公牛15-18月体重550-600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