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种子发芽起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就结合在一起 ,制约着云南松采伐迹地“苗木群体”的苗木死亡率。有一些“苗木群体”的苗木死亡率小于 1而演变为“初始林分” ,另一些“苗木群体”的苗木死亡率等于 1而死亡殆尽。唯一可推演的是“苗木群体”演变为“初始林分”的过程。根据苗木密度把云南松采伐迹地的“苗木群体”归纳成 0 3~ 2 0等 13个“苗木度”等级 ,用“平均苗龄”A =1、 2、 3…… 15 (年 )刻划出“苗木群体”演变为“初始林分”的过程 ,从而揭示出云南松在采伐迹地上更新成林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生长的环境,蕴藏着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也包含低温、干旱、病虫害等破坏性因素,是持续涨落波动的“能量流”.“苗木群体”对不稳定“能量流”的适应,表现为通过优胜劣汰而演变为初始林分.能够进入初始林分的“苗木群体”,可由“平均苗龄”1~10年刻划的“苗木株数递减率”来描述.各种密度的“苗木群体”都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进入初始林分,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演变过程.用随机调查的192个“苗木群体”样本进行导算,揭示出1个“苗木度”为0.3~2.0,随“平均苗龄”增长而走向初始林分的演变模型.“平均苗龄”10年时的株数变动为24900~3620株/hm2,也就是初始林分形成(株数-蓄积量)结构的时刻,从此林分演变过程由“内部时间(T=)”刻划的“株数递减率/蓄积量递增率”来描述.具有时间因素的初始林分,是“耗散结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混沌的苗木群体演变为初始林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生长的环境,蕴藏着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也包含低温、干旱、病虫害等破坏性因素,是持续涨落波动的“能量流”。“苗木群体”对不稳定“能量流”的适应,表现为通过优胜劣汰的演变为初始林分。能够进入初始林分的“苗木群体”,可由“平均苗龄”1~10年刻划的“苗木株数递减率”来描述。各种密度的“苗木群体”都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进入初始林分,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演变过程。用随机调查的192个“苗木群体”样本进行导算,  相似文献   

4.
滇中高原云南松林目标树优势群体的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的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分析了目标树优势群体的树高、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苗木生长初期,树高速生期,直径速生期,速生后期和成熟期5个生长阶段;云南松材积生长的重要年龄阶段为15~45年,此期间应加强抚育措施,促进其快速生长;50年生云南松开始进人数量成熟阶段,可以采伐利用.云南松速生期较长,可作长轮伐期经营,是培育中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林分中云南松优势木材积生长量是平均木的3~4倍,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全林改造为目标树经营,大幅提高其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天然更新幼林株数标准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更新标准调查是针对采伐迹地上需要多少株幼树(多大年龄)即可形成林分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着重幼林分化过程,幼苗(幼树)的死亡率和稳定年龄等。幼林郁闭前的幼树死亡率及其稳定年龄在采伐迹地上,更新幼苗(幼树)对迹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具体反映在死亡率上。在拉祜林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较大。当海拔由一千米升高至二千米时,年降水量可由400~500毫米增至900~1000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北宜昌大老岭林场次生林采伐迹地3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分的调查数据,对不同 的更新方式的林分组从树种组成、林下植被和林木生长三个方面分析了林分组成;从林地水分 物理性质和林地化学性质分析了林地肥力状况,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组成和 林地肥力有明显不同;2.次生林采伐迹地更新所形成的人工林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小兴安岭水胡黄硬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采伐并更新,调查林分主要树种及林下更新苗木的生长情况并分析,结果表明:中度采伐更有利于水曲柳、胡桃楸、黄菠罗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较未采伐的林分高出40.87%、87.11%、25.26%和72.94%、20.68%、28.47%;强度采伐能够很好的促进林下更新苗木地径和苗高的生长,较其他2种采伐强度高出10%以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转基因741杨硬枝扦插难生根的特性,将组织培养及多种扦插繁殖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转基因741杨综合配套育苗体系,提出了适合无性繁殖的“遮阴间歇喷雾扦插”和“移棚不移苗扦插繁殖”育苗方法。转基因741杨组培快繁中,初始启动培养基为MS 6-BA1.0mg/L NAA0.1ms/L,嫩茎增殖培养基为MS 6-BA0.3~1.0mg/L IBA0~0.3mg/L,茎尖生根培养基为1/2MS 0.3IBA 1.5%蔗糖。不同月份嫩枝扦插培养的苗木中,5月份扦插的嫩枝生长较快,但苗木间分化程度较高;8月份扦插的嫩枝生长相对较慢,但苗木的分化程度低,生长整齐。不同月份苗木移栽后,生长节律相同,经过1a生长,不同月份间苗木生长差异不明显,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略优于其他月份扦插的苗木。  相似文献   

9.
2002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陆续对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了阔叶树混交造林改造。选取3个林龄为10 a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作为样地,包括1个未改造的对照林分和2个已改造的林分,比较其植物多样性差异。无论是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还是秩多度曲线都表明,已改造林分植物多样性远高于未改造林分;人工引入的本地树种藜蒴、阴香能自我更新。采用乡土阔叶树种及其合理混交模式,对针叶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平浪林区云南松的林分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分析了林分的树高、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苗木生长初期.树高速生期、直径速生期、速生后期和成熟期5个生长阶段.前5年为苗木生长初期,5~10 a是林分开始郁闭.高生长明显加快,10~25 a期间,云南松直径生长量也开始达高峰期,需要加强抚育管理措施;25~45 a期间,直径旺盛生长,树高保持一定生长量,而材积生长量保持最大,其后云南松进入速生后期,生长渐趋于缓慢,但仍保持较高的生长量.表明云南松速生期较长,可作长轮伐期经营,是培育大径材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1.
高山松天然更新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 《林业科技》2005,30(6):15-17
高山松在采伐后,幼苗发生状况与迹地地被物关系密切,幼苗发生从采伐次年开始,没有明显苗木发生年限。少灌型的采伐迹地,盖度低,对高山松天然下种影响不大,可天然更新成林;多灌型的采伐迹地一般不能仅靠天然更新恢复成林。高山松林易发生森林火灾,多数情况下,火烧迹地可靠天然更新恢复成高山松林。影响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种源。高山松林能得以延续与其在火烧迹地上天然更新能力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3种针叶树种树皮抗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和分析云南油杉、云南松、华山松3种针叶树种树皮的厚度、导热系数、外界热辐射作用下的失重过程和树皮内表面温度4个因子,结合3个树种在火烧迹地上的死亡率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树皮的结构、导热系数是决定这3种树种耐火性差异的主要因素,3种针叶树种树皮的抗火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云南油杉〉云南松〉华山松,与这3个树种的死亡率由小到大的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13.
闽粤栲天然林生物量及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上经天然更新措施后 1 3年生闽粤栲林分的总生物量达 1 1 3 75 8t·hm-2 ,其中活生物量为1 0 8 382t·hm-2 ,凋落物现存量为 5 376t·hm-2 ,地上部分生物量中 ,干材占 5 8 78%。应用多种回归模型建立了闽粤栲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与胸径的回归方程 ,经检验以二次方程和直线方程预测效果较好 ,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4.
林钢 《广西林业》2004,(6):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力争到2010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杉木“二耕土”营造杉木纯林难成功的状况 ,我们在遵循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等原则的基础上 ,采用杉木苗根用ABT生根粉溶液打泥浆造林 ,生长良好。一、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选在攸县黄丰桥林场所属的柏市镇阁前村后边的山头上 ,西南坡向 ,坡度20度 ,试验面积6 67ha ,对照面积4 33ha ,为杉木采伐迹地 ,即“二耕土” ;土壤为板页岩发育而成的黄红壤 ,土层较深厚 ,>60cm ,上代林分的指示植物为盐肤木。二、苗木处理苗木来自江西 ,全部为Ⅰ级杉苗 ,苗高>40cm ,地径>0 45cm。苗木在1月下旬调回 ,苗木调回后浸…  相似文献   

16.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云南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大河顶尖山片区两块火烧迹地云南松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林火发生5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2 554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89.13 cm;大河顶尖山火烧迹地发生林火8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4 138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160.28 cm。分析发现:火灾后云南松天然更新呈不规则分布,不同坡位、火灾前林分郁闭度、林龄对更新株数和幼树树高存在影响。提出对于火灾发生前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中龄林或接近中龄以上的林分,不必再进行人工更新造林;蹲苗期结束后,适当补植阔叶树进行混交,以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及综合功能,进行适当的中耕除草,以促进幼树生长;加强封山管理,避免人畜破坏幼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林业》2009,(5):51-51
一、天保工程实施情况 卫国林业局依据《天然林保护工程云南省卫国林业局实施方案》,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实施天保工程。5年来,共完成试点采伐原木80134m3,迹地更新2.9万亩。  相似文献   

18.
麻竹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南靖连续4a对1995年春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为3m×4m、4m×5m和5m×6m3种密 度的麻竹试验林进行水文生态效应观测。结果分析表明:(1)麻竹林冠截持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均呈正相关,而 秆茎流和林内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的年林冠平均截持 量和截持率为155.2 mm和14.61%,林内平均降水量和降水率为829.0 mm和78.11%,竹秆茎流量和茎流率为 77.3mm和7.31%。(2)麻竹林地表枯落物具有吸持其自身干质量2.8倍水量的潜在能力。(3)3种密度麻竹林的 0-60 cm土壤层最大潜在蓄水量为315.3-326.3 mm,略低于毛竹林367.9mm。(4)麻竹林地表径流和泥沙流 失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竹林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年地表平均径流量、土壤侵 蚀模数是密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5、0.45倍,其NO3-、NH4 、PO43-、K 等养分年流失量则分别是密 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8、0.49、0.36、0.49倍。  相似文献   

19.
在2年生水杉无性系群体中选择优良苗木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苗高可达2.5-3.0m,苗木可提前1a出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庐江县地处安徽省中部,通过多年来广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绿色长廊、退耕还林、世行造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等重大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森林资源结构不断优化,林分质量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由于一些地方森林采伐、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造成的林业迹地较长时期未得到更新,加之盗伐、滥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地方的林地出现林中空地。如果任其发展,局部地区将会形成新的成片荒山,笔者通过调研,认为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减防林业迹地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