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北方苦荞生产中提供合理利用‘晋荞麦2号’的依据,根据2006-2008年度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和2008年度国家苦荞生产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法、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06-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中和2008年国家苦荞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平均产量分别为2006.0 kg/hm2和2152.5 kg/hm2,分别比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3%和24.4%;高稳系数分别为39.80%和5.4%,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1.58%和38.85%,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适应度分别为48.7%和100%,均高于对照‘九江苦荞’。由此得出,‘晋荞麦2号’是一个丰产稳产性高、适应性强的中熟苦荞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品质好,适宜加工各种苦荞保健产品和进行产业化开发,在中国北方苦荞种植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根据(第一轮)2019—2020年度山西省苦荞品种自主联合区域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法、高稳系数法对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粱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和‘品苦荞1号’平均产量分别为 1920.1kg/hm21870.1kg/hm21850.1kg/hm21800.1kg/hm2,分别比对照‘晋荞麦(苦)6号’增产16.4%、13.3%、12.1%和9.6%,且差异显著,但这4个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高稳系数(HSC)分别为25.1%、27.8%、32.23%和26.7%,均小于对照‘晋荞麦(苦)6号’35.54%,均比对照高产稳产,且顺序为粱苦荞1号>品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由此得出,‘粱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和‘品苦荞1号’均为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苦荞新品种,且高产稳产性顺序为粱苦荞1号>品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在山西苦荞产业发展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22号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黔油22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0052007年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黔油22号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7年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黔油22号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6年、20062006年、20062007年区域试验中,黔油22号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 707.60 kg/hm2、2 972.54 kg/hm2,分别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22%、15.90%;高稳系数分别为96.28%、104.19%,均大于对照;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2.13%、1.12%,均较小;适应度分别为87.5%、100%,均大于对照。说明,黔油22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丰产性好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增产潜力大,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品种‘晋稻1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晓慧 《农学学报》2014,4(11):10-14
为给‘晋稻12 号’在山西水稻生产中更好地推广提供依据,根据2007—2008 年山西省水稻中晚熟组区试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它进行了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晋稻12 号’2 年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9507 kg/hm2和9604.5 kg/hm2,分别比对照‘晋稻8 号’增产6%和9.8%。‘晋稻12 号’2年主效应分别为0.78 和0.71,说明该品种丰产性好;回归系数分别为1.06 和0.87,说明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高稳系数2 年分别为13.85%和10.15%,说明该品种稳产性较 好。穗粒数、结实率、穗长的变异系数均低于对照。由此得出,‘晋稻12 号’是一个丰产稳产性高、适应性强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米质优良,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的地方种植产量潜力更大,适宜进行产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给晋北区裸燕麦生产提供合理利用依据,根据2011—2013年度燕麦新品种生产试验,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对供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冀品1号、坝莜13号、燕2009平均产量分别为2 236.7,2 188.3,2 208.3 kg/hm2,分别比对照晋燕8号增产33.93%,31.04%和32.24%;高稳系数分别为112.12%,110.95%和99.50%,均高于对照晋燕8号;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7.92%,6.86%和17.23%,坝莜13号变异系数小于对照晋燕8号。由此得出,坝莜13号是一个丰产、稳产性高的燕麦新品种,在晋北燕麦种植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镇稻14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 -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镇稻14号和对照淮稻9号进行比较,结果在2008 -2010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镇稻14号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 394.20、9 793.50、9 169.50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5.74%、9.87%、6.20%;高稳系数分别为89.78% 、96.56% 、93.70%,均大于对照;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23%、3.27%、2.89%,均小于对照;适应度分别为88.9% 、100%、100%,均大于对照.镇稻1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丰产性好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增产潜力大,适宜在苏中、苏南及相应中高产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以2010-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峰红谷和对照赤谷8号(c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010-2011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峰红谷的平均产量分别为5 229.45kg/hm2、4 977.00kg/hm2、5 646.00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3.10%、3.70%、9.40%;高稳系数分别为72.82%,74.26%,71.41%,均大于对照。可见峰红谷是一个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谷子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增产潜力大,适宜在赤峰等地2 600~2 900℃积温区的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麦2号在3个年度的审定试验中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适应度分别为86.4%、100.0%和100.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本研究能够为冠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2-2014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通过与常用方法相比较,探讨了Francis-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适定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在苦荞区试丰产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可靠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Francis-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和适定性参数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可对苦荞品种的稳定性进行基本评价。高稳系数法与产量、变异系数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苦荞品种的丰产稳定性水平。同时分析结果表明,晋荞麦6号和定苦2001-9为本轮区试中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大同地区适宜苦荞品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筛选适应大同地区生态条件的高产苦荞麦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大同地区分别对‘黑丰1号’、‘六荞2号’、‘威宁3号’、‘湖南3-1’、‘西农9909’、‘六荞1号’、‘湖南1-2’、‘晋荞麦2号’、‘湖南3-2’、‘黑粒苦荞’、‘白苦荞’、‘黑苦荞’、‘苦荞’、‘黑绿荞’和‘额洛乌起’15个苦荞麦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晋荞麦2号’和‘黑苦荞’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高,较适宜在大同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挖掘旱地玉米生产潜力,找出适宜本地区的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和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显著大于稀植大穗型品种‘咏丰1号’,分别较‘咏丰1号’增加15.1%,7.8%,6.8%。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加大明显增加,但‘郑单958’在密度为7.2万株/hm2、‘咏丰1号’在密度为4.8万株/hm2时,都有较低的生物产量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源库关系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2.
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绵杂麦168’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抗性,采用"四同步一交叉"育种技术和方法,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光型两系不育系MTS-1与恢复系MR168配组,育成早熟,穗大粒多,结实正常,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通过国家和省级双审定。总结了‘绵杂麦168’的选育历程,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高产栽培、繁育技术措施;简述了‘绵杂麦168’在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中的突出表现,认为‘绵杂麦168’是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研究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及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新的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课题组对我院08级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综合测试与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院08级学生在身高体重方面均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全国成人,男生的速度项目全部达标,等级分布符合达标要求,男女肺活量平均值均高于全国成人和全国大学生,上肢力量达到测试要求,08级总达标率为98.56%,但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存在速度和耐力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和群体工作中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树立崇尚健康的理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制订并实施了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规划》实施三年来,中原儿女积极投身到美好生态家园的建设中,林业生态省的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其做法和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在全国推广。但工程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建议: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管护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林业管护和管理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挥农民在林业生态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建设,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家对河南生态省建设的指导与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选择,事关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现代林业建设的成效和林农增收增效的大局,是林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国林木良种发展既有优势和机遇、又有劣势和危机,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十个关系。推进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要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以主要用材林树种、优质木本粮油树种为重点,建设好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立科研、生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创新工作、加大防火投入、增强防火宣传等,进一步激发森林防火工作的潜力和活力,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战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吉林森工集团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培育开发、林木采伐、木材加工、林特矿产资源产品开发、森林旅游和资本运营。近年来,企业生态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良好,但是也面临着可采林木资源不足、森林经营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弱等方面的挑战。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开辟更多的利润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18.
木本粮油是我国粮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对于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缓解能源危机、促进山区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具有巨大的市场、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建议加强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支撑、搞好种苗保障、加大宣传力度,以加快木本粮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形势下,保护濒危物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主要工作,要建立健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进出口管理贸易监测与评估管理体系、业务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和物种鉴定网络,促进濒危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维护国家权益,实现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林业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信息化、组织化思路的形成和确立,是对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次重要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推进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