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县针对部分地区挖桑、毁桑、抛荒现象严重,蚕桑生产出现“滑坡”旧状况,因地制宜有步骤地对桑田的区域布局进行了调整。稳定了桑田面积,蚕茧产量逐年增加。一、确立桑田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我县蚕茧生产是从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981年全县仅有桑田6641亩,总产茧618吨,桑田主要分布在九圩港两岸。1982年开始,在通吕河沿线13个乡镇扩桑,三年中,新建桑园2.7万亩,全县累计达到3.91万  相似文献   

2.
<正> 为巩固桑田面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海安县胡集镇政府研究决定,对挖桑建房和桑田取土作出下列规定: 1.今后凡动用桑田建房取土,动用户必须打报告到镇政府,由镇副办、镇城建办、村民委员会共同到现场调查,经研究同意后,方可按建房申批程序办理。 2.凡经批准动用的桑田,必须先调整好面积,向镇副办上交复耕青苗费,并在动用桑田面积后保证如数复耕,确保桑田面积不减。  相似文献   

3.
<正> 一、蚕桑生产的动向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力不足,从事养蚕者的年龄进一步老龄化,后继者十分不足,致使桑田管理粗放,部分桑田改作或荒废,很多中小规模的养蚕农家放弃蚕桑,蚕茧生产趋于下降的局面,表现在养蚕农户减少,大规模养蚕农户的比例增加,桑田面积减少,桑园生产力下降,蚕茧生严量逐年减少(表1)。  相似文献   

4.
<正> 怎样进一步发展、巩固蚕桑生产,这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因素很多,各地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但根据当前蚕桑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十个主要方面。这十大问题若能处理得好,亦许能进一步加速各地蚕桑生产的发展与巩固,把蚕桑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就十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扼要地讨论于后,供生产上参考。一、按比例发展问题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发展巩固蚕桑生产的关键。按比例发展是指桑田面积应占农田面积(或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进行发展,例如江苏省武进县有些公社曾提出“百亩粮田十亩桑”的规划,镇江地区在近几年提出桑田  相似文献   

5.
<正> 南通县五总乡环港村原是一个以粮棉为主的农业村。全村总耕地面积1980亩,总人口1607人。1984年全村仅有182亩桑田,且生产水平不高。从1985年开始,这个村按照上级的作物布局调整计划,采取嫁接体“一步成园”和大苗移栽相结合的方法,一次新建桑园590亩,1986年又“一步成园”68亩,使全村桑田面积达到84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4%,形成了粮桑作物布局结构;桑田承包户444户,占全村总农户的96.3%,户均承包桑田1.89亩,其中63户承包桑田面积超过了3亩。桑田实行连片种植,成为名符其实的蚕桑生产专业村。  相似文献   

6.
<正>如东县凌民乡共有21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3.45万亩耕地,7513户,2.3万人.全乡现有桑田面积5000亩,占耕地面积的14.4%,有桑田300亩以上的蚕桑重点村9个,其中一个村超千亩,2713户从事蚕桑生产,户均桑田面积1.84亩.1994年全乡共发种1.2万张,产茧410吨,农民茧款收入达720万元.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靖江市的蚕桑有了较大的发展,桑田面积接近670hm^2,蚕桑生产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农村致富门路和多种经营项目日益增多,努力增加蚕茧产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竞争力,已成为蚕桑发展的新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挑战,必须积极寻找对策,开展桑田的合理套种。经过几年努力,靖江市桑田套种由点到面逐步推开,2007年秋统计,全市桑田套种323hm^2。  相似文献   

8.
<正>在蚕茧行情跌入低谷,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形势下,如何稳定桑园面积?实践证明,提高桑园经济效益是关键。原有的生产布局、桑田只采叶养蚕已不适应新形势。为此,笔者就如何提高桑田经济效益,稳定桑园面积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兹将所得的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建国以来,镇江地区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自1950年至1970年的20年间,全区桑田面积由9.9万多亩发展到21.6万多亩。蚕茧产量由3.5万担增加到11万担。但是,由于栽植的密度偏稀(平均每亩300—400株),加上肥培管理粗放,部分地区萎缩病严重等原因,桑田的亩产茧量不高,平均只有50斤左右,亩产值80—90元。为了扭转低产局面,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区于1973年起,总结推广了溧阳县群众中传统的“地桑”形式的密植快速丰产栽培技术,至1982年的9年问,全区共拓植和更新成  相似文献   

10.
江苏是一个老蚕区,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省蚕桑生产最盛时期——1929年至1931年,有桑田面积108万亩,年产茧656500担。但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严重摧残以及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蚕桑生产每况愈下,截至解放前夕,全省仅残留桑田40余万亩,年产茧下降到仅只13万多担。建国以后,江苏蚕桑生产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  相似文献   

11.
<正>近5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我市的蚕桑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1994年全市新老桑田面积达15万亩,发蚕种18.1万张,蚕茧产量超过10万担.与1989年相比,桑田面积、发种张数、蚕茧产量分别净增10、8、7倍.1995年计划发种25万张,生产蚕茧15万担,成为徐州市重点蚕桑基地县(市)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宿豫县是一个蚕桑生产大县,桑田面积1.4万hm~2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农民习惯只注重氮磷肥的施用,少施或不施有机肥,致使桑叶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2002年我们根据本县桑田土壤特点和桑树需肥规律,与苏州大学蚕桑学院、江苏绿陵化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桑树专用肥,并在桑田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句容县在抗日前蚕茧产量曾达750吨。但以后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残,蚕桑生产被破坏殆尽,建国前夕,桑田面积仅存72亩,年产茧仅有1.35吨。建国后,在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并领导下,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9年桑田面积曾一度扩大到39,000多亩,并出现了“桑海”、“桑带”。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能巩固。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责任制的建立,才出现新的局面。目前全县有桑田12,000多亩,其中新投产的速成密植桑园占50%,1986年产茧324吨,  相似文献   

14.
周月明 《四川蚕业》2001,29(2):37-39
<正> 吴县市横泾镇地处东太湖地区,八十年代中期起大面积发展蚕桑生产,并逐渐成为江苏省有名的重点蚕桑乡镇。1992年全镇12358亩桑田,年产茧达1160多吨,蚕茧质量列全省重点蚕桑乡镇第三名。1994年与东台市富安镇一起被省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乡级茧丝绸一体化管理性公司,受江苏省丝绸集团总公司委托收购和经营蚕茧。近年来,由于多次蚕茧大战的冲击,该镇的桑田面积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我们调查了全市13个蚕桑重点乡(镇)的生产现状,听取了当地干群对蚕桑生产的意见,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蚕桑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市农村一项传统骨干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的蚕桑生产稳步发展。桑田面积从1978年的6.4万亩发展到1994年15.1  相似文献   

16.
草桥镇是江苏省新沂市重点蚕区。2008年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沂市蚕桑生产进入低谷期,部分乡镇毁桑现象严重,全市桑田面积减少70%。但草桥镇的桑田面积减幅仅为20%,是全市稳桑保桑工作最好的乡镇,且生产效益一直保持在全市前列,调查发现,草桥镇养蚕大户较多,他们已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蚕桑生产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7.
<正>桑田“关门虫”是指越冬代的桑田害虫,认真抓好桑田“关门虫”防治,对压低桑田越冬虫口,确保来年春叶丰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由于蚕桑生产滑坡,蚕农治虫意识淡薄了,放松了桑田管理,导致虫害蔓延,暴发成灾,严重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和桑田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发动蚕农狠抓桑田“关门虫”防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如东县1994年桑园面积曾达10.4万亩,1995年以来,由于茧丝绸行情不好,蚕茧价格直线下跌,蚕桑效益大大低于粮棉,毁桑改种颇为严重,到1995年秋,全县桑园面积仅剩4万亩.为此,如东县采取切实措施,扶持蚕桑生产.1.县茧丝绸公司于1996年对秋茧实行斤茧斤肥奖售,每吨尿素补贴1000元给蚕农;2.继续实行蚕农监督制度,对桑田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一律减免;3.从1997年起桑田上缴金额标准与粮棉油面积一样对待;4.建立蚕桑发展基金,保护蚕农利益.  相似文献   

19.
<正> 基层蚕桑技术队伍与蚕桑生产紧密关连,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如何巩固和发展基层蚕桑技术队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淡谈自己的看法。一、基层蚕桑技术队伍基本状况基层(主要指乡镇)蚕桑技术部门,是蚕桑业务系统的神经末梢。历经蚕桑生产由集体经营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经营的历史变迁,伴随着桑田面积的增加和养蚕业的大跨度发展,基层蚕桑技术队伍建设与运营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十年来蚕茧产量增长迅速,目前仍能持续增长,主要根据是:蚕桑生产保持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优势,蚕桑重点区域比重增大,有效投产桑田增加,各地都在开展挖潜、提高工作。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包括蚕桑常规生产技术削弱,张种单产徘徊不前,蚕种与蚕茧质量滑坡,生产技术服务薄弱,低产桑田面积大,高产地区粮棉任务重,生产不配套,部门不协调,政策不稳定。今后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蚕桑生产,必须稳定政策,改善管理,增加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