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世界森林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森林认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认证是一种基于对森林产品市场贸易的监管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管理的机制。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森林认证体系(FSC认证体系)问世以来,世界上已有50多个森林认证体系,这些认证体系对世界森林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认证工作,目前已被认证的森林面积超过300×104 km2。中国第一个森林认证始于2002年,但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在分析世界森林认证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森林认证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森林认证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了森林认证的概念、森林认证体系内涵与特征、主要森林认证体系和认证程序,对森林认证投入与产出情况、国内外森林认证现状与认证产品市场进行了分析。从政府采购政策和ENGO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森林认证的原动力;阐述了森林认证发展态势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森林认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森林认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0年来,森林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介绍了森林认证的起源和发展现状,指出了森林认证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开展森林认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森林认证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森林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中国林业同国际接轨等方面的关系 ,详细阐述了中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中国森林认证的进展情况 ,分析了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 ,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森林认证自提出以来便在全球获得了快速发展, 其中以森林管理委员会的FSC体系和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影响最大。文中在分析主要森林认证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FSC和PEFC的实施情况, 指出目前森林认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森林认证的实施集中在发达国家, 之后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减缓甚至停滞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认证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我国目前建立森林认证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在建立我国森林认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吸收森林经营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参加;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应高标准,严要求,分步走;尽量做到与国外森林认证体系互认;对国外森林认证机构在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在现阶段应采取扶持与鼓励政策;对我国出口木质林产品考虑改革现有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FSC标准与中国法规之间的冲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体系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的, 受到非政府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支持的全球森林认证体系。近年来, 由于市场作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 FSC认证在中国迅速发展。然而各个认证机构在中国开展森林经营认证过程中, 发现FSC标准与中国的法规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导致国内部分森林经营企业难以通过FSC认证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参与和调查国内多个森林经营企业的FSC认证工作, 将具有普遍性的冲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为中国森林企业获得FSC认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瑞典森林认证之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认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瑞典在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套有序的森林认证管理制度,这给四川推进森林认证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世界森林认证的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斌  赵劼  董珂 《林业科技》2005,30(5):60-62
目前,世界上有多个森林认证体系并存,虽然森林认证面积增长迅速,却分布不均。同时,在森林认证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此外,文章对森林认证体系的可信性、有效性、平等性、成本效益以及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开拓认证产品市场、建立国家认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试论森林认证及其在我国实施中将遇到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什么是森林认证及为什么要进行森林认证,森林认证的意义,森林认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又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的几点建议并展望了森林认证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侯浩  田明华  刘霞 《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15-18,14
在对国外森林认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森林认证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发挥政府的扶持与监督作用,推动企业经营持续改进等特点.从政府、认证机构、认证企业等方面提出构建我国森林认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was firstly re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forest certification ha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including the essence of forest certification,approach of forest certification,structure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tandards.Then,the forest c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reviewed,including background,basic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and main tasks.Based on the reviews on forest certification,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so as to greatly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道路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世界各国森林认证发展道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应同步发展国际体系框架下的森林管理委员会体系和我国的国家森林认证体系。文章还对如何创建国家体系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与葡萄牙森林认证体系均为PEFC认可的森林认证体系,中葡2国是通过PEFC认证的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单位数量最多的2个国家。文中对中葡2国的森林认证体系、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相关标准及认证程序进行了比较,发现2国认证体系在标准结构、认证程序、认证不符合项的整改时间、证书的有效期方面存在差异,但认证标准在内容上均有相对应的条款;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改进以及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单位选择认证体系及认证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FSC森林认证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吉林森工集团森林认证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森工林区森林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开展森林认证的必要性,对吉林森工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现有的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分析当前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现状,提出对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几点建议,包括完善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推进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的国际互认、优先发展有市场前景产品的认证和加强对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宣传等。  相似文献   

17.
瑞典林业与森林认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保护环境、保护森林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了一些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森林认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机制提出来的。文中从介绍瑞典林业经营和森林认证现状入手,分析了瑞典现行森林认证体系产生的背景、服务的群体及其特点,提出了我国目前开展森林认证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论述了开展森林认证对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及可持续经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森林认证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概括森林认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从森林认证的发生、发展、主要推动力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森林认证的基本特征, 进而分析了在我国通过开展森林认证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东北及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实际情况和该地区的森林认证实践,就本区域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提出几点建议。认为把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结合起来,对于强化森工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