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龙葵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龙葵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pH值对该色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宜在酸性食品(pH<3)中应用.几种金属离子Na+,Ca(2+),Al(3+)对该色素的色泽有增强作用;而Fe(3+)、Sn(2+)则有严重的不良影响.食品中常含的物质蔗糖、淀粉对该色素无不良的影响,该色素很易被氧化剂H2O2氧化,还原剂Na2SO3·7H2O还原.在光照情况下该色素能够被降解.防腐剂苯甲酸钠对该色素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紫心甘薯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4.
5.
茄子皮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茄子皮红色素的理化性质作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皮红色素属水溶性色素,且在酸性条件下很稳定,宜在酸性食品(pH〈5)中应用故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天然食品色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洋紫苏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和开发应用的可行性,用丙酮抽提和分离洋紫苏的红色素,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洋紫苏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是400 nm,在红光区没有吸收峰.在pH 8.0时,该色素的颜色最深.45~65℃下色素稳定性较高,当处理温度为85℃时,短时间内(2 h)色素颜色加深,处理时间延长则导致色素降解.白光照射使色素溶液的颜色明显变深.防腐剂苯甲酸钠对该色素有保色和增色效应;而还原剂亚硫酸钠则有强烈的增色作用;H2O2使洋紫苏色素氧化而颜色变浅;葡萄糖对其基本没有影响.Mg2+和Na+对洋紫苏红色素有轻微的增色作用,低浓度Ca2+和K+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而高浓度则表现出减色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武陵山区野生阳荷为材料提取花苞红色素,研究pH值、糖类、防腐剂、氧化还原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荷红色素对pH值较敏感,酸性条件有利于色素稳定;糖类和防腐剂中的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对阳荷红色素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抗坏血酸有增色效应,体系中添加12%(v/v)以内的H2O2对色素的吸光值无明显影响;Fe3+、Fe2+、Ca2+、Al3+对阳荷红色素影响较大,Mg2+、Al3+、Cu2+次之,具有增色效应,K+、Na+对阳荷红色素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培养不同来源的92个黑木耳菌株,筛选得到1株高产红褐色素的菌株,命名为Aua09,提取其产生的色素,并研究pH、温度、光照、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304nm,易溶于碱性溶液,溶于甲醇、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乙醚,酸性条件下,色素溶解度随pH降低而减小,pH值为2以下时色素基本上全部沉淀;光对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抗氧化还原性强。  相似文献   

9.
九头狮子草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头狮子草红色素是从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溶性天然食用色素,该色素热稳定性好,光稳定性较差,适合在pH6以上的中碱性介质中的使用,淀粉,糖盐等食品基质对色素的色泽,色价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容杰  吴琦  刘文龙  雷蕾  陈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0-12,18
[目的]为沙雷氏菌红色素的结构分析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从一株产天然红色素沙雷氏菌培养物中提取红色素,通过薄层层析、质谱分析和光谱扫描对色素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温度、光照、pH值、金属离子、氧化剂及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所提取色素中主要含有分子量分别为393.5、324.0和754,0的3种成分;色素醇溶液在535和469nm处有特征吸收峰;色素对温度和pH值3—11较稳定,对光照较敏感;Mg^2+和Mn^2+对色素具有保护作用,K^+对色素持续增色,其他多种金属离子对色素具有破坏作用;色素的抗氧化性和抗还原性良好。[结论]沙雷氏菌所产红色素被初步判定为灵菌红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红提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红提葡萄皮为材料,在45℃、pH 3~4条件下,用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葡萄红色素,并对影响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提葡萄红色素不耐高温,其在pH<4时相对稳定;蔗糖和果糖对红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而葡萄糖对其作用不明显;抗坏血酸对红色素也有增色作用,但极不稳定;苯甲酸钠对该色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树脂法提取龙葵果紫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龙葵果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树脂对龙葵果紫红色素的吸附率和解吸效果,及不同洗脱剂的洗脱效果,确定了用树脂法提取龙葵果紫红色素的工艺,并对用该工艺提取的龙葵果紫红色素的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AB-8树脂对龙葵果色素的吸附和解吸效果较好,用体积分数50%乙醇洗脱100 m in得到的产品质量较好,树脂法提取的龙葵果紫红色素色价为35,产品收率为12.6 g/kg;AB-8树脂重复使用20次后吸附率仅降低1.45%;树脂法提取的色素水溶性好,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耐光性,在8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且对低浓度的常用食品添加剂比较稳定;N a+,K+,C a2+,M g2+和Zn2+对色素液无影响,但C a2+,A l3+对色素液有增色作用,F e3+对色素液具有变色作用;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 a2SO3.7H2O均会加速色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红叶黄栌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红叶黄栌(Cotinus coggygriavar.cinerea)叶片红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为开发利用这种天然色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用0.1%的HCl提取剂在31℃恒温条件下提取4 h,提取效果最好,红叶黄栌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色素,pH值对色素影响明显;此色素热稳定性较好;抗氧化能力较差,色素溶液加入H2O2后,迅速退色;金属离子Na+、K+、Ca2+、Zn2+、Fe2+、Cu2+、Mn2+对红叶黄栌红色素的色泽无不良影响,Fe3+能使色素出现异常混浊,呈现黄色。  相似文献   

14.
朱顶红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及理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朱顶红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pH1.0的95%乙醇是朱顶红花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剂;朱顶红花红色索属花青素类色素,易溶于水和酸性乙醇;pH值对色素影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色泽稳定且具有热稳定性。光照能加快色素降解。金属离子Na^+,Ca^2+,Al^3+,Cu^2+,Zn^2+对色素色泽无影响,而Fe^3+,Pb^2+有不良影响。色素的抗氧化还原性能较好。蔗糖、葡萄糖和盐等添加剂对色素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木耳菜果实红色素提取液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色素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低温食品中的应用情况良好,是一种值得开发应用的新型天然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6.
甜菜红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甜菜红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甜菜红素为水溶性色素,由多种物质组成.耐高温、耐氧化、耐还原能力较差,在酸性及中性环境中表现稳定,对自然光和紫外光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对茶树内生真菌H8菌株红色色素的性质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色素易溶于水、乙酸乙酯,可溶于甲醇、氯仿,微溶于丙酮、乙醇.其水溶液最大吸收峰在470 nm,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且色泽会转为紫红色;Al3+,Fe3+与Cu2+对此红色色素有较大影响,Na+,Mg2+,K+,Zn2+,Pb2+等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灯光、紫外线、室内自然光照射及加热条件下稳定;在日光及氧化还原条件下易分解;蔗糖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柠檬酸、柠檬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微波和超声波对柿子红色素提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柿子红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柿子红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832 W,微波处理时间45 s,超声波处理时间40 s,料液比1∶8。该色素耐热性、耐光性、耐酸、耐糖、耐还原性较好,但耐氧化性较差。第6期田龙等柿子红色素的微波-超声波法协同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落叶松树皮为原料,采用含水乙醇提取、分离、干燥等步骤,制备了醇溶性红色素,并对该色素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色素的产率为6.29%,色素溶 液具有原花色素的UV特征吸收光谱,分别在紫外光谱λmax为225~278 nm范围内有强吸收,在550、577 nm处有可见吸收峰.该色素的色价大于250,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以及它们的含水溶剂.色素溶液在含水乙醇中稳定,在pH 3~8的酸性与弱碱性环境中较为稳定,日光照射不会引起色素溶液褪色,在低于100℃下、加热1 h之内,色素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常见的无机离子如Ca2+、Ba2+、Na+、Mg2+、Cl-、SO42-等对色素溶液影响不明显,但Fe2+、Fe3+、Al3+会引起颜色发生较大改变.添加糖或浓度低于5%的酸和食盐等常用食品成分后,色素溶液颜色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Starch is the major carbohydrate in oat(Avena sativa L.) and starch formation requires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several synthesis enzymes. In this study, the granul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at starch,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s of starch synthesis gene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oat endosperm development.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we observed that the unique compound granules were developed in oat endosperms at 10 days post anthesis(DPA) and then fragmented into irregular or polygonal simple granules from 12 DPA until seed maturity. The amylose content, branch chain length of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13–24),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percentage of retrogradation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endosperm development; whe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short chains(DP=6–12)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4 classes of 13 starch synthesis genes characteriz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ree expression patter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gene classes as well as among varied isoforms, in which the first group of starch synthesis genes may play a key role on the initiation of starch synthesis in oat endosp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