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严管重罚、全面禁烧”的要求,着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秸秆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出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最经济可行、最直接有效、最易于推广的秸秆利用方式。该技术在无锡市推广应用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区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机制,进一步做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2.
龙安 《当代农机》2013,(12):6-7
和县是安徽省农业大县,年产稻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约87万t,其中稻麦秸秆60万t.2010年以前,和县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绝大部分被遗弃,遗弃的方式以焚烧为最,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交通安全隐患、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日趋严重,秸秆成为农民眼中的废料,也成为影响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为了妥善处理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从2011年开始,和县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合理尝试,采取堵、疏结合,以堵促疏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堵、疏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今后工作中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三夏期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周密部署,多措并举,大力推广实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新技术,全方位遏制秸秆焚烧现象,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丰南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秸秆10万吨左右。近年来,丰南区政府对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问题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麦收前,及时组织召开全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焚烧秸秆行为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夏玉米铁茬机播技术。并且与各乡镇签订了秸秆禁烧责任状。同时,区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农机、环保、公安、广电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6.
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农业机械化技术可为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转化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基于此,笔者介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秸秆还田、秸秆离田利用和秸秆加工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方面的效益,指出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存在设备研发和推广难、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荆门市农机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工作思路,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负责,镇村落实,群众参与,部门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秸秆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为实现"一年突破,两年推开,三年见效,五年根治"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夯实了基础。1三大成效显著一是农民利用秸秆意识增强,秸秆利用率大幅提高。通过宣传、示范与推广活动,大部分农民群众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  相似文献   

8.
按照茂生省长的要求 ,今天下午省政府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 ,部署今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刚才 ,省农业厅和省畜牧局的负责同志分别就搞好今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做了安排 ,希望各地结合实际 ,认真抓好落实。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一、充分认识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增强工作紧迫感我省地处京、津周围 ,是农业大省 ,年产大量农作物秸秆。因此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秸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青贮是上等饲料 ,用来发展牛、羊养殖 ,可增加农民收入 ;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 ,每m2 消耗秸秆 15kg …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再生资源利用,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掌握乐至县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模式及存在问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电话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了调研调查,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本报告详细介绍了乐至县秸秆综合利用有效状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为提高全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出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作物高产稳产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相对滞后,作物秸秆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焚烧秸秆现象较为严重,成为污染大气环境、威胁交通安全、影响城乡居民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济南市农机部门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主管部门,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抓手,以完善措施、落实责任为手段,以技术推广为渠道,突出重点区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引进和推广了一批玉米秸秆收获青贮、小麦秸秆打捆机械,为有效防止对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禁秸秆焚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拓宽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后,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解决了冬春饲料饲草严重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兴平市近年来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新形势下发展秸秆经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秸秆利用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兴平市万盛环保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该市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秸秆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业绩。  相似文献   

14.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作物秸杆利用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燃料、人工沤制绿肥等。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杆的增多和农民作为燃料的减少,出现了大量剩余秸杆。全国每年产生的6亿多吨农作物秸秆中,目前约有1/3尚未很好地利用,夏秋两季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局部地区还很严重,甚至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如何变废为宝,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就成为一个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9月19日,农业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通过参观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秸秆综合利用具…  相似文献   

15.
解决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农业机械在秸秆综合利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文章坚持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占亮  林剑 《河北农机》2024,(4):120-122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生态农业发展对秸秆的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秸秆资源,有效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秸秆利用产业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处理技术,最大限度上降低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并把秸秆有效地转化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因此,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逐步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为秸秆处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方向。寿县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本文以寿县为例,深入分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南通市通州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境区内土地平坦,耕层深厚,适耕性强。2012年农业统计数据显示,水稻种植面积46.77万亩、三麦种植面积32.9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3.91万亩,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近年来通州区全力推进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连续多年被列为省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一、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现状1.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用形成共识通过大力推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产量约为3000万吨。以盘锦市为例,水稻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水稻干秸秆40万吨左右。在秸秆禁烧政策出台前,有95%左右的水稻秸秆都被焚烧,只有大约5%水稻秸秆被利用在编制草帘、食用菌基料、饲料等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控制农作物秸秆焚烧和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水稻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珍贵的农业生物质资源。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浙江省通过“秸秆换肥”的试点模式设计,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培育、美丽田园清洁生产和土壤污染防治5方面工作,实现了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3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新远东-圣甲虫”系美国、加拿大联合制造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生产优质有机复合肥的设备的名称,是理想的秸秆及农业废弃物处理没备。“新远东-圣甲虫”技术的引进,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又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