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应用分布型指数法测定了花生田二代棉铃虫卵属一般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初步建立理论抽样模型:n=172.41/x—-27.12和序贯抽样模型:T0(N)=0.9N±2.31N;探讨了有卵墩率与卵密度的关系:x—=1.4999〔-ln(1-p)〕1.0916。  相似文献   

2.
零频率估计二化螟危害株密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频率估计二化螟危害株密度的3种方法为:(1)X=0.8743(P0-1.1438-1);(2)X=exp{[ln(-lnP0)+0.6997]÷0.9514};(3)X=2.0131(-lnP0)1.0153。其中以第3种方法估计精度最高,误差小,应用效果最好。依据Gerrard方法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b2(1-P0)/P0(lnP0)2(cv)2。田间验证表明,样本数50~100丛,即可把抽样误差控制在20%以内,完全符合田间调查精度要求,可提高工效3~5倍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产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1^2+1.211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1^2+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杂交水稻组合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我县水稻稻秆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害逐年加重。第1代幼虫对秧苗为害率一般为30%~50% ,高的可达90%以上 ,第2代幼虫伤穗率一般为15%左右 ,高的可达50%以上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为害 ,近年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发生规律稻秆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 ,属双翅目 ,秆蝇科 ,别名稻秆潜蝇 ,是一种为害禾本科植物的钻蛀性害虫。1.1生活史稻秆蝇在…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6.
青稞品种抗麦鞘毛眼水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青稞品种麦鞘毛眼水蝇着卵量与其倒三叶叶基部脉间距、平均严重度均呈正相关[Y=2.4769+0.0331X(r=0.5747)、Y=42.6346+1.3424x(r=O.7625)]此外,旗叶和倒一叶叶鞘内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与平均严重度也呈正相关[Y=30.7957+8.3442X(r=0.6191)、Y=23.67+3.9044x(r=0.5559)];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产量损失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Y=55.1483-2.4633X(r=─0.5786)]。试验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对麦鞘毛眼水蝇存在着一定的理化抗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间互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21+1.2112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21+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0.4636。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苏云金素处理东亚小花蝽若虫,减弱了其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对种群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稻秆潜蝇为害单季稻的损失率测定及经济阈值王成良,胡斌(浙江临安县植保站,311300)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是我省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一年发生3代,第二代幼虫在单季稻孕期间盛发,为害心叶、生长点与幼穗,造成产量损失颇...  相似文献   

9.
根据10个样地100株粟树8452条果枝剪枝栎实象为害状调查数据,分析为害状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害程度差异不显著。树枝顶部为害程度显著低于下部各个方向,达1.05倍。样地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且这种差异与样地的管理水平相一致。该种群为害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总体为聚集分布。用Iwao回归法分析,得出理论最适抽样数(n)回归式为:n=(1.67/X+0.07  相似文献   

10.
山区稻秆潜蝇的发生与防治徐宏辉(福建省寿宁县植保站355000)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又称稻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虫体小,发生面广,来势猛,为害重。寄主植物有:水稻、小麦、看麦娘、游草等田边禾本科杂草。一、分布...  相似文献   

11.
剑河县稻秆潜蝇发生面积较大,为害较重,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摸索出该虫的生活习性、为害规律,以便更好地防治稻秆潜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小麦主产区赤霉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该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Y=-52648+0495x1+0278x2+0101x3±09711,方程的历史回拟率为875%。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获得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小麦产量的相关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中感型品种(龙麦19):YMS=0024+0781x±6124,中抗型品种(龙87-7953):YMR=-0033+0679x±7502。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1和09847。历史拟合率为889%和857%。  相似文献   

13.
接虫试验表明,水稻苗期每丛稻茎毛眼水蝇卵数()、为害株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7.31+3.016x1±2.15,=0.9804;=-6.7+3.53x2±2.19,=0.9802。早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害后千粒重和实粒数减少;晚稻为千粒重下降。根据当前的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水稻苗期稻茎毛眼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4.6粒卵或3.74株受害。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5.
谷子氮(N),磷(P2O%)二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设计试验得出,在豫西旱地谷子生产中,增施氮,磷可以增加谷子产量,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其增产模式分别为:高产田(亩产〉200kg)y=219.05+13.69N+17.89P-1.12N^2-2.03P^2-0.17NP;低产田(亩产〈200kg)y=166.65+12.90N+15.82P-0.72N^2-1.31P^2-0.77NP。氮,磷两种元素  相似文献   

16.
豆秆黑潜蝇田间分布型与抽样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研究,以查明豆秆黑潜蝇在夏大豆田内的分布型因各代密度高低而发生的变化;分析样点含量对分布型的影响,找出适宜的抽样单位;了解豆秆黑潜蝇在豆株主茎及分枝内的分布情况,并考虑用局部代替整株。此法为昆虫田间分布型的研究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杂交制种已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制种田稻秆潜蝇(CtheoPso-,gmeMatsumura)发生较重,成为降低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笔者于1993~1995年对制种田稻秆潜蝇的为害习性、产卵习性和发生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报导如下:l为害习性稻秆潜蝇的为害状和螟虫很相似,受害严重时会形成枯株和白穗。稻秆潜蝇幼虫在稻秆内姓食为害。苗期为害心叶和生长点,使叶片纵裂或破碎呈散发状。分荣期在叶鞘内为害,叶鞘外表产生黄褐色斑块,稻秆内成糜烂状,植株枯死。幼穗分化后幼虫转而为害幼穗,使幼穗畸形,生长缓慢,抽穗后…  相似文献   

18.
一代稻秆潜蝇新健叶率与化蛹率相关性研究初报张志勤(浙江省泰顺县病虫测报站325500)稻秆潜蝇以二代幼虫为害单季晚稻幼穗造成严重损失,调查一代幼虫的化蛹率是预测二代发生期的重要方法。常规的做法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从化蛹始盛期开始到盛末期为止,每隔3...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 mats.)已急剧上升为丘陵和高、中海拔山区一季水稻主要害虫。以一代幼虫蛀食水稻秧苗心叶,致使叶片沿叶脉呈丝状破碎,破坏生长点,抑制水稻秧苗的生长;以二代幼虫钻入心叶,取食幼穗,最后留下半截或大半截,形成空秕。对于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习性近几年各地植保界相继进行了研究,作者于1985—1988年对其一、二代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探讨,现将二代稻秆潜蝇被害率与卵株率相关性的研究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