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科植物无性繁殖研究概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概述了近年来木兰科植物无性繁殖的研究进展.木兰科植物中,鹅掌楸、紫玉兰及含笑属中的一些种扦插已获成功,但该科中的常绿树种生根率普遍低于落叶树种;嫁接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组织培养较为薄弱,只见凹叶厚朴和鹅掌楸有组培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就植物组培技术在基因工程、种质资源保存、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选择离体突变体、脱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对现有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同时简明地介绍组培技术在工厂化生产、繁殖人工种子(苗木)等方面的运用,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各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葱属植物组培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葱属植物是百合科具有较高的饲用、食用及观赏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深入研究价值潜力巨大.总结分析了葱属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详细阐述了葱属植物组培过程中从外植体选择、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等环节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葱属植物的组培体系构建、优化及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无糖组培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点在于快速繁殖、脱去病毒和种质资源保存,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快速微繁殖。但由于在传统的组培技术中使用的是含糖培养基,杂菌很容易侵入培养容器并在培养基中繁殖,造成培养植物的污染。为了防止杂菌侵入,我们通常将培养容器完全密闭,这样一般培养植物生长缓慢,并且容易出现形态及生理异常,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工费用。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组培技术的发展及推广。为了解决组培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千叶大学古在丰树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糖组培技术,将环境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不利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组培技术在多种植物上的应用。近年来,关于切伤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切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植物的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综述了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特点;然后,从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组培褐化过程中植物细胞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基因调控,阐述了植物组培褐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组培褐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并研究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相似文献   

7.
葡萄组培快繁,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的原理,利用葡萄组织的藤、叶片、种子、花粉等器官,培养成完整葡萄植株的一种快速繁殖技术。葡萄的组培快繁过程大致有无菌短枝型、丛生芽增殖型、器官发生型和胚状体发生型等四种类型。葡萄组培快繁技术在应用中要注意基因型、外植体的选择、植体的生理状态、培养基的选择、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葡萄组培快繁技术更有利于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未来除葡萄外更多植物培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大大限制着植物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组培技术的发展。从预处理、消毒剂选择与消毒时间长短、培养基组分及形态的控制、抗褐变剂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培养环境条件的控制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对于控制褐变现象的技术手段,并提出新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高光林  孙英  唐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296-8297,8302
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培养基的改良、培养设备和环境的简化与替代等方面着手,针对降低植物组培成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的开发更进一步地降低了组培成本;认为进一步降低植物组培成本的关键是研发新型的廉价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连州木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长期调查,共调查了20种木兰科植物,综述了木兰科植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分布及用途。  相似文献   

13.
园艺植物组培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原理,采取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创造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快速繁殖植株乃至创造出新物种的过程。此过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无菌培养建立阶段是指无菌培养环境条件的创造,外植体表面消毒及正确的无菌操作,这些都是防止染菌、保证组培材料正常生长及分化的关键,是组培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观赏价值高,引种栽培历史悠久。但低温是影响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限制其景观应用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木兰科植物抗寒机制的研究和培育抗寒新品种提供借鉴和指导,从影响木兰科抗寒的遗传基础、外部环境及化学诱导剂等因素,细胞学与组织学、生理生化指标及分子水平等研究方法,综述了木兰科植物抗寒性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细胞全能性理论基础是对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培养技术。根据研究啊,该实验技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木兰科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受金  刘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83-6184
木兰科植物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树种。从木兰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园林观赏特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木兰科植物的地位与现状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得出木兰科植物完全符合园林绿化的需要,应该大力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从组培苗种类到研究成果日益增加和提高,为增强其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换效率,增加农业企业信息需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笔者采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应用ASP语言,设计完成了包含组培苗全套培养信息的培养技术数据库,编写了技术数据库检索查询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植物组培苗技术的集中与网上资源共享,为植物组培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信息,也为企业增加了农业生产创新途径,同时更有效地加强了高水平组培技术和优良组培苗的推广及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聚四氟乙烯树脂膜作为培养容器,外施CO2作为碳源替代蔗糖等组织培养新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包括光源对组培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无糖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势及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巾新型培养容器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培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重点。就高职院校来讲,培养社会急需的及较强适应社会的技术型人才,解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植物组织培养在中国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化,对组织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剧增。笔者阐述了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组培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