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是农村居民点自主演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地关系,改善人居环境。在普遍运用面积比率的同时考虑居民点斑块数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以分离度作为基础指标,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缓冲区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威宁县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由西往东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其非随机分布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高值群主要出现在威宁县西北部的乡(镇),低值群主要出现在该县的东部乡(镇)。经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可知,在高程(1 500,2 000]m、坡度[5°,15°]、河流500 m以内、道路500 m以内缓冲区的居民点数量最多,农村居民点数量随着高程的升高、坡度的增大以及与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薛海燕  张旺锋  马文亚  任晓蕾  马晓理  李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50-12352,12359
根据2011年IM影响图提取渭河流域地区的居民点、DEM、水系、道路等空间信息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法研究了渭河流域居民点及镇驻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渭河流域研究区内镇驻地大多分布于居民点集中的区域,居民点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较为集中,符合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第二,渭河流域研究区内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模式与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普遍特征类似,主要有3种:在高程低、坡度缓的区域主要表现为片状分布,道路两侧及河谷地区主要表现为带状分布,海拔较高地区主要表现为分散分布;第三,地形制约、城镇带动、交通影响、水系吸引、政策引导等因素对其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点在高程低、坡度缓、城镇周边以及道路两侧居民点较为集中.研究结果可为居民点整合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运用ArcGIS和Fragstats空间分析技术对绵竹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并侧重分析其与自然因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绵竹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居民点总体上呈“西北部稀疏,东南部密集”的分布状态,其数量和密度差异较大,斑块形状不规则。高程、坡向、坡度和河流等自然因素对绵竹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较大: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东、东南和南等坡向,随着离河流距离、高程、坡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的个数、用地面积、集聚程度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对居民点形状的影响较小。99.8%的居民点分布在498~898 m的高程带内;65.2%的居民点分布在东、东南和南坡向;92.3%的居民点分布在0~5°坡度内;51.5%的居民点分布在0~1 000 m的河流缓冲带内。  相似文献   

4.
以南昌市为例,利用1980、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等方法对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7年,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数量由2168个减少到2119个,减少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由163.05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1.79个/km2、1.79个/km2不变,核密度热点区域基本稳定。(2)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程度、优势度有所增加,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指数从7.47增至12.30,斑块结合度从15.82增加到36.09,呈现更加聚集的空间分布形态;景观聚集度呈现"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不同"的空间特征,破碎度、优势度及形状指标在各区县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上差异明显。(3)水系、交通道路、海拔、坡度对于南昌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动力;水系、交通道路等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海拔、坡度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庆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集聚特征。同时,除建制镇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不显著外,其受农村常住人口、坡度、河流、水系等影响明显。可作为典型区域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较强的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是乡村重构的重要依据,也是乡村地理学重点的研究内容之一。从规模、密度、形状的组合类型角度出发,利用几何平均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以五常市北部地区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综合考虑了单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呈西高东低,密度分布呈"大散居,小集聚"和"星团式",形状指数大小呈空间条带分布,主要受坡度、交通主干道、中心城镇影响作用。研究区内越是靠近水源、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形状越是多变,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低,但形状较规则。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经济区位因素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且任意两两因素具有显著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利用ArcGIS 10.3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提取,将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得到该地区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土地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多分布于这一地区;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水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缓地区,受坡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以峰丛洼地形为主的极贫乡镇——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营镇农村居民点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聚类空间结构特征。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坡向、坡度、道路延伸方向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大营镇居民点在坡度较低、坡向为阳坡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受道路因素影响呈条带状分布;居民点在坡度较大、距离公路较远的山区也有分布,但其分布受到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赣江新区是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于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区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新区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坡度图矢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算与变异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赣江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赣江新区整体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值)为279.75%,赣江新区16个乡(镇)Voronoi图的CV值均大于64%,居民点空间分布都呈现出集聚状态;基于核密度估算分析可知,赣江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北密,中部疏"的空间格局,平均密度为6.06个/km~2;赣江新区农村居民点受高程、坡度、河流、公路、建制镇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影响较强,近79%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较低高程(≤40 m)、平坡(≤5°)、低易发地质灾害区、距离公路2 km内、距离河流0.5 km内、距离城镇2 km内。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新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治及模式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牧交错带草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农村土 地利用格局,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位于吉林省西部、中部和东部的通榆县、德惠市及安图县为典型 区域,运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核密度分析,基于Ripley’s K 函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3 个典型地区农 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比其差异性。结果表明:安图县的居民点呈条带状的集聚模式,德惠市与通榆县 的居民点则散布在整个区域;3 个县市居民点聚集度的排序为:安图县> 通榆县> 德惠市。对居民点分布的 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辐射作用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加下降的速率不同,安图县下降 速率最快,通榆县次之,德惠市最慢;安图县的河流对居民点的影响较为显著,通榆市与德惠市的河流对居 民点分布的影响不显著。3 个县市超过90% 的居民点集中在坡度较小区域,仅安图县在各个坡度级别均有居 民点分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把握燕山脚下关隘民居的分布规律,使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更为合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4个指标因子,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分析,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及人居适宜性特征。结果显示:河西小流域居民点在高程30~65m,坡度0°~6°,坡向为平地或正南方向,距离河流为300~500m的居民点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居民点斑块总体离散程度大,局部离散程度小。研究表明:河西小流域居民点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居民点宜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的平原区集中布设。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了陇南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陇南市农村居民点聚落空间分布较分散,以成县中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呈阶梯状分散分布;(2)陇南市农村居民点整体规模分布普遍偏小,形成以西和县西为冠顶、宕昌县和成县为帽檐的"王冠"状结构;(3)全市农村居民点聚落形态整体相对规则、整齐,破碎化程度较低,局部地区居民点分布形态复杂程度较高,南北和东西走向规模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大鲵产业是张家界重要的特色产业.该研究运用ArcGIS分析工具和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张家界市内大鲵养殖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呈聚集分布状态,各地区之间大鲵养殖基地分布差异性明显;(2)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方面,高程和水系是影响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主要因素,80.8%的大鲵养殖基地分布于低海拔地区,且具有明显的趋河流分布特征,坡度和坡向因素对大鲵养殖基地的分布影响较小;(3)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市(区、县)政府位置对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影响较大,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西南山地地形因子对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影响,以巫溪县(中山区域)和酉阳县(中低山区域)的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为研究对象,结合GIS软件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不同地形因子下农村零散居民点的分布特征以及高程、坡度、坡向、地形粗糙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特征指数、地形部位指数等8个地形因子对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山地农村零散居民点多分布于海拔600~1 200 m的缓地与斜坡以及位于半阳坡与阳坡、中坡位、地形特征指数小于-0.010、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接近于0的区域,说明山地区域农村零散居民点多分布于垂直方向上的中高地形位、水平方向上以低变化率地形位为主的区域;影响中低山地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为地形粗糙度、平面曲率和坡度;其中,影响中山区域的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地形粗糙度,而中低山区域则是平面曲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高程0~300m、坡度在2~25°的半阳坡;园地与林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高程0~800m、坡度2~25°的阳坡与半阳坡,高程大于800m、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主要是林地向其他地类的转化;3)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且与高程、坡度和坡向具有高度相关性,低高程和低坡度区域内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园地增加以及耕地流失.随着高程、坡度增大,土地利用变化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近几年来和林格尔县耕地变化区域、演变方式、变化原因,利用和林格尔县2009-2014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Fragstats3.3软件等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2014年耕地景观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2009-2014年间,(1)耕地的变化处于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过程;(2)随着和林格尔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低海拔地区的耕地面积在逐渐较少,为保持耕地总量的平衡耕地逐渐向海拔高程较高的地区转移;耕地分布的坡度变化不大;(3)和林格尔县耕地整体上有向相对破碎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处于集中连片,相对仍处于完整、集聚状态。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最近邻分析、Ripley"s K函数、Voronoi图、景观格局指数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桐乡市2013到2018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还进一步探索了水系、交通和城镇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桐乡市农村居民点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而且集聚程度随着年份和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尽管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均属于集聚分布,但乡镇间农村居民点的总面积和斑块数量差异较大,而且斑块数量、密度和破碎化程度随年份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与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有关。农村居民点分布与河流、道路和城镇距离呈负相关,但河流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降低,道路和城镇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提高,这些变化与货运通道从水运转移到陆运以及城镇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