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当前土壤质量遥感研究前沿和进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近20年该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2~2021年土壤质量遥感研究领域的1240篇有效文献,以“soil quality、Remote sensing、RS”为主题词,从发文量时间、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分析及文献共被引聚类等角度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1年土壤质量遥感研究文献发文量快速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德国、荷兰、印度;研究方向主要有生态环境学科、遥感、地质学、成像学和照相技术、农业、水资源。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密度、突现、共被引)图谱可推断未来土壤质量遥感研究热点包括:全球土壤水分动态数据集将成为监测土壤质量的重要数据来源;研究土壤侵蚀、盐渍化、有机碳等监测土壤退化程度;遥感与传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交叉融合。未来土壤质量遥感研究将更注重与多学科交融合作,进一步向全球尺度、高精度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国内外土壤固碳的相关研究前沿与进展,本文基于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土壤固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幅较大。美国的发文量及发文期刊的影响力均较高。从国际合作水平来看,中美两国的合作较紧密,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最大,中国科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而国内影响力较强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国际上主要发文期刊有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与环境)、Soil & Tillage Research(土壤与耕作研究)、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国内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发文量较多。从学科分布来看,国际土壤固碳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和生态学;国内主要集中在农学与林学。国际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organic matter”(有机物)和“nitrogen”(氮),研究前沿是“Greenhouse gas emission”(温室气体排放)和“Nitrous oxide emission”(一氧化氮排放)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国内主要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是“土壤有机碳”和“固碳”,“群落结构”(特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3.
厌氧消化作为低碳排放资源化技术之一仍面临甲烷产气量低、系统运行不稳定、难降解污染物残留等挑战,生物炭因其优良特性,在改善厌氧消化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生物炭在厌氧消化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动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2010-2022年,生物炭在厌氧消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文量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针对不同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对其在厌氧消化中应用效果的影响、生物炭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机制及生物炭对厌氧消化中重金属、多环芳烃及抗性基因等污染物去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包括量化生物炭在厌氧消化中不同机制的贡献,进一步开发修饰方法以提高厌氧消化过程中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多环芳烃、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微塑料等)的去除。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小麦氮素监测领域研究的科学性、精准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该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探寻领域研究现状和内容演变,以期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VOSviewer、HistCite等工具,挖掘1990—2022年间发文趋势、学科领域、国家、机构、期刊和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主题演变等,并对学科交叉和文献集中度等进行分析。对检索得到的14 091篇有效文献研究发现,全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累计发文量达3 300篇,以23.42%的占比位居全球第一,但在本地引文次数和总被引次数方面还有待提升。小麦氮素监测领域从原先以农学、植物科学为代表的单一学科引领,逐步向农学、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研究热点从早期的氮素营养、氮素循环、光合作用等单一生理过程解析,逐步向遥感监测、作物模型、生长模拟等数字农业方向演变,形成了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全球两大主要研究节点。全球发文量前十作者中有6人来自中国,全球发文量前十机构中国占据6席,中国在高被引论文4项指标中均位居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的团队性和国际化合作倾向越发明显,中国与全球发文量前十国家的合作发文量占比为31.48%,且与不同国家合作重点不尽相同。农学类期刊是该领域主要发文刊物,其中以《Field Crops Research》最具代表性。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监测领域学科交叉态势已日渐显现,国家、机构、作者等文献集中度日趋明显,研究热点及领域发展趋势越发清晰,未来,跨国别、跨学科、跨团队的深度合作将带来更大、更深远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是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但目前使用的传统塑料地膜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可降解环保地膜是必然趋势。本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双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植物纤维地膜制备材料、制备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以及五种可降解地膜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植物纤维地膜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生物质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该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3-2020年间全球发表的生物质炭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全球生物质炭研究的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中国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美国是生物质炭研究最大的合作关系体。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有8名学者发文量进入世界前20名,上海交通大学曹心德的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位列大陆学者榜首。发文量最大的学科方向是环境科学。中国在生物质炭研究方面发展快、成果产出多,但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成果,在研究创新性和发文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关键词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生物质炭处理废水及修复污染土壤,以及生物质炭制备方法和工艺的创新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研究热点。而生物质炭制备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各类功能型生物质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以及继续拓宽生物质炭在不同领域的高效利用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贵高原地区春季播种时存在季节性干旱的问题,使用塑料地膜容易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该研究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将施胶剂成分的硅酸钠、可溶性淀粉、硅油含量作为因变量,将降解率、抗张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作为响应值,制备了一种降解周期可调控增温保墒甘蔗渣生物降解地膜。以不覆膜作为对照组(CK),探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抗张强度及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并观察降解过程中地膜纤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覆膜的降解速度和降解强度均高于地表覆膜,覆膜72 d时,二者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86.41%、70.44%。在覆膜72 d时,地表试验组抗张强度下降到9.77~21.97 N/m,地下试验组在49 d后抗张强度接近为0;扫描电镜观察到地膜出现断裂的短纤维,与降解过程中地膜宏观表现出的膜片出现孔洞、质量逐渐下降规律一致。与CK相比,覆膜对提高土壤早间、午间、晚间温度均具有显著作用(P<0.05),且所有试验组对提高土壤含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甘蔗渣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好,为农业生产上推荐适宜的地膜组成及含量以指导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开发利用前景良好。为促进艾草应用研究进一步发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02年以来收集的艾草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Excel 、VOSviewer等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艾草研究相关中文文献的年度发文、热点主题、被引文献、研究机构、作者、期刊、学科和基金项目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草各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早,但初期进展较缓慢,始于2008年发文量逐渐增长,进展态势良好,近2 a年发文量达180篇以上。研究机构及人员趋于稳定,表现出领域广、方向多的特点。在研究主题方面,高频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土壤退化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土壤退化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子库检索1988—2018年的土壤退化领域相关文献,从关键词、作者、机构、国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得到结论:1988—2002年发文量8 357篇,2003—2018年发文量达到31 496篇,增长速度快;研究热点集中在土壤污染物、土壤微生物和化学农药等方面;该领域核心作者较多,有341位,在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并且与其他多个国家存在合作关系,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但合作国家数量较少,影响力有待提升;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发文量位居前三,但是中国科学院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计量法,利用1992 ~ 2020年CNKI和2002 ~ 2020年WOS共4931条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先从时间空间分布和发文期刊分布等角度回顾农地生态化利用研究概况,再基于高频关键词和新近突现词总结归纳研究热点和前沿,最后对农地生态化利用进行研究展望。研究发现:(1)时间分布上,国内外发文量整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空间分布上欧洲和美国是该研究领域主要阵地,而中国在国际上亦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走向了国际化;(3)发文期刊上,国内外发文期刊均较为集中,国外偏向环境科学与生态,国内更偏向经济学科;(4)研究热点上,主要有生态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农业从业者农地生态化利用意愿和行为、农地生态化利用制度保障和农地生态化利用评价四大热点;(5)研究前沿上,在农业从业者方面国外关注动机和知识的影响,国内关注社会资本、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在评价性研究上国外关注粮食安全、贫困和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关注耕地生态安全和耕地保护分区,制度保障上国内关注生态补偿、轮作休耕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1.
王生晖  杨宗帅  陈粉丽  宋昕  魏昌龙 《土壤》2022,54(6):1247-1256
为研究三十年来地下水中氨氮污染去除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本文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分析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已发表地下水中氨氮去除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发文国家及机构、发文作者、载文期刊、关键词和共被引情况。结果表明:2000年之后,地下水氨氮污染去除研究的发文数量不断增长,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发文更多、联系更为紧密,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中国地质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材料吸附、厌氧氨氧化、硝化作用等去除方式,研究对象较多关注浅层含水层、潜流带的地下水,未来应更加强新型吸附材料筛选及微生物脱氮等技术的研发,同时注重评估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赵洪猛  王慎强  赵旭  汪玉 《土壤》2022,54(4):682-690
为探究土壤碳、氮、磷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对199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的7 75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国家、机构、作者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土壤碳、氮、磷领域研究经历平稳期、缓慢增长期及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壤碳、氮、磷领域在研究方向上经历了养分和产量管理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再到以微生物和土壤质量管理为主要方向的转变趋势;对农业中添加有机物质、生物质炭等部分替代化学肥料,降低农业碳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积极推进。中国在该领域发文数量最多,有力推动了土壤碳、氮、磷交互研究的发展,国际间合作交流密切;美国发文数量第二且中介中心性最高,在该领域影响力最强。目前,以土壤微生物过程耦合土壤碳、氮、磷计量比为主要的研究热点,研究分支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3.
可降解地膜是解决常规塑料地膜引起的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试验研究了生物降解膜自然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降解膜降解60和100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1.26%和1.91%,而且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生物地膜在降解前与普通地膜在提高土壤温度方面有着一致的效果,其增温效应与普通膜没有明显的差异;(3)较CK处理,覆盖生物膜时玉米穗上叶、穗位叶和穗下叶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0.83%,9.38%和7.94%,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4)生物膜具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比CK处理增产18.7%,但增产效果与普通膜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近21年国内外印度芥菜修复土壤污染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和前沿,理清该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有关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今后可开展深入探讨的角度,以期为后续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作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软件对2000~2021年间有关印度芥菜修复土壤污染所发表文献进行发文机构、学科门类、载文期刊、作者耦合、文献共引、关键词和关键词突现等计量分析。(1)国际期刊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国内期刊发文趋势则先增后减。(2)主要发文机构为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印度农业研究所和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3)该领域研究涉及农业、环境科学和园艺等多学科领域,主要发文期刊有Plant Physiology、Plant and Soil、《土壤》和《土壤学报》等。(4)文献核心作者群体间联系度较强,Belimov与蒋先军的论文累计引用次数相对较高,说明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受到较高关注。(5)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关键词趋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重金属Cd污染土壤修复。未来印度芥菜修复...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由于对聚烯烃塑料地膜的长期使用,回收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使其积存土壤中,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区域,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操作受阻,作物的出苗、营养吸收及根系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生物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降解,最终分解成CO2和H2O,不仅对土壤无污染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成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生物降解地膜的不断深入研究,表明其对土壤环境及农作物产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不同区域和作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无法简单通过一项或者几项试验直接得出生物可降解地膜较塑料地膜PE优秀的结论。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的结果,比较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BM)和塑料地膜(PE)处理后的各种实验效果,分析其优劣性并对生物可降解地膜性能的改进提出建议,以期不断完善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性能,实现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表明,(1)生物可降解地膜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产生和传播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土壤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和介质,已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土壤ARGs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本研究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3–2022年发表的土壤ARGs领域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RGs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逐年上升。我国在土壤ARGs领域的发文量最高,占总发文量的61.40%,且与澳大利亚、美国等27个国家合作紧密。四环素和磺胺嘧啶为该领域重点关注的抗生素类型;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一直是土壤ARGs领域备受关注的微生物类型。不同时期土壤ARGs研究热点存在明显差异:初期关注的重点方向为ARGs的认识和定量,随后引起较多关注的是ARGs源解析及其与微生物的内在联系,而对ARGs传播扩散和归趋相关研究已成为现今科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近12年来中外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式增长态势,中国、美国、印度、意大利、波兰等是外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该领域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波兰科学院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占据重要地位,表明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较为显著的贡献。从合作关系方面分析,该领域国内外作者自身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紧密,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不足。从关键词及聚类图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主题侧重于单一重金属元素在场地土壤中的变化,第二阶段侧重于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及风险评估,第三阶段侧重研发新型修复材料及通过构建模型进行风险评价。根据时区图、突现图以及研究路径可知,“源解析-重金属空间分布-联合修复技术、新型修复材料-健康风险评价”这一路径可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  相似文献   

18.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作为直接监测植被光合作用的理想“探针”,能对植物的生理状态作出快速、灵敏的响应,是近年来植被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系统梳理SIF研究的发展脉络,本研究以Scopus数据库中1982-2021年的786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结合VOSviewer软件,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SIF领域年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和德国,其中德国拥有最高的篇均被引次数(56.2次)和最多的合作国家数(36个);南京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瓦伦西亚大学等机构有着较高的发文量和H指数,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Guanter、Zhang、Frankenberg、Liu、Rascher等国内外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均在40篇以上;期刊Remote Sensing ofEnvironment在该领域中拥有最高发文量(92)和最高的H指数(40),GlobalChangeBiology...  相似文献   

19.
于悦  崔红佳 《土壤通报》2022,53(3):747-756
  目的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磁性示踪技术已应用到土壤侵蚀领域,但少有专题综述。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国内外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展进程和前沿热点。  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筛选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研究热点、作者等网络知识图谱,分析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结果  (1)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中国英文论文发文量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中文论文数量逐渐减少。(2)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集中在量化土壤侵蚀、确定侵蚀泥沙来源和人工磁性示踪技术等。国内研究集中在土壤磁性机理、坡面土壤侵蚀和磁性示踪技术等。(3)美国发文量居全球首位,其次是中国,且近3年发文量高于美国。(4)国内外研究机构均存在合作程度低的状况。  结论  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处于增长阶段,研究内容较丰富,各国合作日益紧密。国内对研究者发表的英文论文重视程度高,研究进展快,但对中文论文重视程度低,中国学者发表的中文论文数远低于英文论文数;研究方法多从国外引进、创新性不够。因此,我国要发挥磁性示踪技术优势,深入理解土壤侵蚀内在机理,强化土壤侵蚀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1985?2018年发表的11430篇以“气候变化”和“农业”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利用CiteSpace V软件网络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气候变化下农业领域文献的特征与热点演变进行探究,以期明确该领域研究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发展创新提供参考方向。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农业领域年文献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以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均注重该领域的研究探讨;文献多发表于《Climatic Change》、《Science》等优质期刊;中国科学院、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机构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影响”、“适应性”、“管理”、“模型”、“食品安全”等是研究的共同热点词汇;以2007年为界,研究热点从评估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影响因子等发展到集中探讨气候变化下农业发展的适应性、气候智慧型农业以及保护性农业等问题,以气候智慧型农业为代表的研究将是未来农业领域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