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过量施用肥料,使部分菜地特别是保护地土壤中氮、磷养分积累过剩,导致蔬菜品质变劣,肥效下降,病虫害增多[1-2]。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报道菜地过剩营养的不利影响,发现在土壤磷过高时,微量元素锰和铁出现异常[3]。据统计,京郊菜地土壤氮、磷养分已有明显积累,全市平均保护地土壤有效磷(P)含量达97·1mg/kg,个别区县高达165·8 mg/kg;土壤NO3-N含量平均为88·8 mg/kg,个别区县高达168 mg/kg[4]。在这种高氮、磷含量的土壤中,其它养分的变化也有必要进行研究。相对于大量元素,菜地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较少[5],而且一般都是在常规施肥量的条…  相似文献   

2.
3.
地膜覆盖花生对钙、镁、硫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产量高、效益好,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地广范应用。和氮、磷、钾一样,钙、镁、硫也是花生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多年来,人们对花生露地栽培氮、磷、钾、钙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对花生的合理施肥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花生镁、硫吸收特性的研究很少,对地膜覆盖栽培花生的钙、镁、硫吸收特性研究的报道尚不多。为此开展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花生的钙、镁、硫吸收特性,以期为花生栽培合理施用钙、镁、硫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旱田作物,特别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约占31%,由于种植比例过大,致使很多地块长期连作,影响到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氮肥对小白菜、蕃茄供食器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相似文献   

6.
7.
柴胡氮、磷和有机肥施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胡(Bupleurum chinenseDC.)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为我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常用大宗药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1]。国内外有关柴胡的研究集中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而栽培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施肥对柴胡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影响方面的研究更少[2]。在柴胡栽培中,作为技术核心的施肥技术仍存在较大盲目性,施肥种类和配比不合理成为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原因。运用现代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探讨柴胡的最佳施肥方案,促进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结合产量和质量指标,在陕西省商洛市进行柴胡氮、磷、…  相似文献   

8.
富磷垃圾肥对大豆营养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在农业种植中磷素的利用率又极低,当季利用率仅为10%~25%,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子[1].目前,我国农用磷肥主要是磷矿粉经加工而成,需要大量硫酸,生产成本较高,长期施用不仅造成土壤板结,也会污染环境.磷矿粉如直接施用于土壤时,肥效又受许多因素限制[2].如何在我国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和总结一套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学途径,以维持土壤的磷供应水平,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课题.城市生活垃圾在堆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有机弱酸类物质,其对难溶性磷的溶解能力已在土壤中得到证实[3-5];另外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类物质也可以对难溶性磷有一定的络合能力[6];同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也可将一部分磷固定在体内.因此,通过生活垃圾堆肥对难溶性磷进行转化,可使堆肥中形成较多的易矿化的有机态磷及可溶性磷,施用于土壤后可提高磷素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利用生活垃圾堆肥与难溶性磷生产富磷垃圾肥,并进行田间试验,探讨富磷垃圾肥对大豆营养物质的积累、作物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施氮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稻米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含量是稻米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赖氨酸含量的高低对稻米的营养价值更为重要.本项试验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施氮量以及等氮量条件下水稻生长前、中、后期不同施氮比例对稻米中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探讨不同施肥方法对稻米营养价值的影响,为高产、高效、优质的水稻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温焚烧对秸秆灰渣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质能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4位能源资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1]。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能,也是我国广大农村中重要能源之一[2]。如何合理利用秸秆这一类生物质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3]。自1988年丹麦建成世界第一座秸秆发电厂后,秸秆发电已成为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新途径[4],目前,秸秆发电技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广泛采用。受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我国许多省市引进国外技术,开始陆续上马秸秆发电建设项目。然而,秸秆发电过程中,会产生约占秸秆量15%左右的灰渣,由于发电厂秸…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硅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硅素和氮素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两大营养元素.水稻氮肥的施用技术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1-5].结果表明,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和施肥时期,可以提高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和群体成穗率,形成高势粒比群体而高产;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的品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品种对氮素施用量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豌豆生长和磷、锌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生物菌剂(肥料)是根据生物固氮和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的原理,利用城乡有机废弃物作为可再物肥源.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由于抗虫基因的导入,转录和翻译要消耗光合产物和矿物质营养,因此,需要增施肥,以满足棉花对矿物质营养的需求.棉花是需K量较多的作物[1-3],而氮磷钾的均衡供给才能确保棉花生长发育,稳产高产.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中棉区推行"稳氮增磷"施肥技术,很少施钾,加之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使土壤中的钾消耗加快,入不敷出,出现土壤中钾含量下降的趋势[4],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导致病害加重,早衰减产.因此,针对土壤养分的变化特点及转基因抗虫棉自身特殊的生育特性,开展了单施钾肥及钾与氮磷配施作基肥,对转基因抗虫棉营养器官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为制定转基因抗虫棉科学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水平对莴苣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莴苣(Asparagus lettuce)是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蔬菜,它富含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钙、磷、铁等矿质营养,既能生食、熟食,又可腌制和干制,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1]。莴苣在我国栽培面积很广,由于其产量高,对肥料的需求量也较大。但在生产实际中常常由于不合理的施肥,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沾化冬枣对春施氮肥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沾化冬枣(Ziziphus.jujuba Mill.var.inermis Zhnhua-Dongzao.)具有抗盐碱、耐瘠薄的特点,是山东滨海盐碱地上栽种的主要经济林树种之一.迄今关于冬枣的研究多集中在品种特性介绍[1-3]和贮藏保鲜等方面[4-7],有关冬枣栽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春季施氮肥是冬枣常用的技术措施,但其施氮效果报道不多.为此,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春季施15N-尿素后沾化冬枣对14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期为生产上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对某专业户实地调查的结果,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定量地解决农业气候资源,耕作制度、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某地区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考虑到国家和个人的需求以及生产条件的限制。给专业户安排生产,选择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作出决策,且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方法可推广到规划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大的气候区域内的生产安排。这就使农业气侯资源利用研究的成果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沾化冬枣萌芽前枝条对尿素的吸收、分配及再利用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沾化冬枣(Zizyphus.Jujuba Mill.var.inermis Rehd.)由于果实采收较晚,养分贮备时间短,而早春花芽分化与枝叶生长同时进行,且花量大、开花持续时间长,加剧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养分的竞争.据对苹果、桃、杏、沧州小枣、葡萄[1-10]等的研究表明,根外追肥可以缓解器官间的养分竞争.但在冬枣上,萌芽前根外追施氮肥的效应未见报道.为此,利用15N标记尿素在萌芽前涂抹冬枣头枝,对其吸收、分配和再利用规律进行了研究,以其为冬枣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桃树的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为了片面追求单果重、果实大小和产量,果农大量施用氮肥的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平谷果园的平均施氮量为N600kg/hm^2左右,个别农户的氮素投入甚至超过N1000kg/hm^2。桃树对氮素较为敏感,大部分桃树每年因收获带走的氮素仅为N40~100kg/hm^2,尽管氮素供应不足可能会影响到产量以及果实大小,但是过量施氮导致桃树营养生长过旺,影响树体对其它元素的吸收,果实营养品质下降。国外桃园生产非常注重桃果实的风味和着色,并非产量和大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耕地减少的危机,根据我国暖温带、亚热带地区面积广大及季风气候的特点、提出增加复种的可能性、重要性、所需条件及潜力。并指出应格外重视雨季集中所提供降水资源的优势和降水季节年际分配不均引起的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普遍性,不能丝毫忽视农田水利建设及开源节流,提高水分利用率。强调增加水肥、科技的投入,提高中产、中高产农田生产水平,和单位耕地面积的生产力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 大气、农田环境的某些变化,严重地威胁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非洲长期严重的干旱,随之引起的沙漠化扩大,欧洲工业国的大气污染及其造成的酸雨,大气CO_2的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气候波动、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使我们的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