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采用病圃自然感染和温室幼苗接种的方法,鉴定了247份向日葵品种(系)对霜霉病的抗性,测定了感病品种的产量损失和抗病品种的增产效果,筛选出抗病品种39份。在食用向日葵中尚未发现抗病品种;油用向日葵自交系辽1045份、汾3893等可作为杂交育种的抗源,龙葵杂1号、汾葵杂5号等杂交种具有多抗(兼抗锈病、耐菌核病)丰产的特性,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孢子悬液小花注射接种法测定了47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了小穗侵染率与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7个小麦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抗病品种8个,占17.02%,中抗品种27个,占57.44%,感病品种10个,占21.28%,高感品种2个,占4.26%。小穗侵染率与株高、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损失率,穗密度等农艺性状相关皆不显著,与生育期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8.
对大面积应用的花生近似品种花育16号与9616开展了系统的调研、形态学鉴定、DNA分子鉴定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品种继续提优是有效的。提优的过程是品种基因型不断纯化一致的过程,也是基因潜在变迁的过程,但是这种一致与变迁均是有限的,很难实现显著的、突出的种质创新。同时针对近似品种应用现状,提出了品种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抗光氧化特性,并为选育广适性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夏季强光高温的自然条件,人为创造一个光氧化胁迫条件,对不同花生品种进行抗光氧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2015 年筛选到8 个抗光氧化品种,占鉴定品种的6.67%;中等抗光氧化品种占87.5%,不抗光氧化品种占5.83%。2017 年从2015 年材料中挑选45 个品种继续进行鉴定,3 个品种表现为抗光氧化特性,占鉴定品种的6.67%;中等抗光氧化品种占51.11%,不抗光氧化品种占44.22%。不同等级抗光氧化品种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017 年不同等级抗光氧化品种的相对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2015 年对应等级的品种。本研究筛选到了抗光氧化差异明显的花生品种,验证了本方法在鉴定评价花生品种抗光氧化特性上的可靠性。此外,光氧化特性鉴定中光氧化胁迫时间应结合胁迫期间的温光条件和研究目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花生品种,为开展花生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研究基础。在干旱胁迫及对照处理下,通过对13份花生品种生理指标和表型的测定和分析,筛选抗旱指标,鉴定品种抗旱性。结果表明,各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070~0.683之间;13个花生品种的CDC值和D值整体趋势一致;主成分分析表明,总生物量、可溶性糖等6个公因子可反映花生抗旱性89.97%的原始数据信息量;聚类分析在阈值为5时,把13个品种分为4个类群(较强抗旱、中等抗旱、敏感和高感品种),其中L147和L149具有较强抗旱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相对含水量、POD、可溶性糖可作为花生抗旱性快速鉴定指标。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为L186、L147、L221和L149。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花生油掺伪棉籽油的检验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碱式甲酯化方法制备脂肪酸甲酯,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测定纯花生油、纯棉籽油和不同浓度模拟掺伪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棉籽油掺入纯花生油后,原有脂肪酸组分随掺入油种脂肪酸的含量而发生变化,以山嵛酸甲酯含量的变化趋势,能较准确地测定掺伪棉籽油的量。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育种专家根据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育种目标 ,已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使品种的质量指标普遍提高了一到两个档次。然而 ,在新品种质量上去的同时 ,又出现了品种抗性随之下降的问题。如我省的水稻育种 ,近三年来申请参加省区试的水稻新品种 ,其品质绝大多数达到中、优质等级 ,丰产性比较好 ,但对稻瘟病具有广谱高抗的品种极少 ,因此 ,在生产应用上常受到区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往往进入大面积推广就出现严重病害。我们认为 ,高度重视新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全面了解品种抗… 相似文献
18.
对5个胡麻新品种在人工接菌病田、自然重病田和普通田中进行了抗胡麻枯萎病、丰产性和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陇亚8号抗胡麻枯萎病,丰产性好,含油率高,工艺长度较长,属油纤兼用品种,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陇亚9号高抗胡麻枯萎病,丰产性好,含油率高,植株较矮,属偏油用型品种,抗例伏性能好,较早熟,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在水肥条件较高的地区增产潘力更大。晋亚8号高抗枯萎病,丰产性优于陇亚7号,含油率较高,属油纤兼用品种,可在枯萎病重发地区推广应用。坝亚7号和天亚6号抗枯萎病性能差于陇亚7号(ckl),但明显优于感病品种天亚2号(ck2),属于中抗品种,可在枯萎病发生较轻的地区作为搭配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本研究采用二因素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起垄不覆膜种植,对‘冀花18号’、‘冀农花6号’和‘邢花9号’分别进行了16.5万穴/hm2、19.5万穴/hm2、22.5万穴/hm2和25.5万穴/hm2的单粒精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呈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影响不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冀花18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穴/hm2,‘冀农花6号’‘、邢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均为19.5万穴/hm2。本研究为3个花生品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