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系统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与多孢菌株的出菇产量差异,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的M-90、M-925、M-1080菌株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的MT-7菌株为对象,用孢子分离法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并由不同的单孢菌株2~3个组合获得多孢菌株,分别进行大田栽培出菇试验,记录和分析栽培出菇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结果显示:所有菌株中以单孢菌株D7产量和质量表现突出;产量总体表现较好的D菌株的多孢菌株与单孢菌株产量差异大,有多孢减产的趋势;而可正常出菇的单孢菌株A4、A10、A8构成的多孢菌株C14+A8和A10+A11未出菇,推断育种或菌种生产中多孢菌株的出现可能对产量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杏鲍菇组织分离与多孢分离菌株拮抗与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拮抗线出现 ,在产量上和出菇率上存在差异。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形成了拮抗线 ,并且在出菇率和产量上差异较明显。但组织分离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在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平菇杂优1号和鸡腿蘑Cc-1的保藏菌株、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的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分别将3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两两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密度、色泽及现蕾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任意两菌株间均无拮抗。与保藏菌株相比较.鸡腿蘑多孢分离菌株在产量上有正负两种效应。而组织分离菌株增产均在10%以上。平菇所有分离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及产量均不如保藏菌株。  相似文献   

4.
羊肚菌人工栽培出菇期虫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肃陇南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出菇期有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明确生物种类计有2门、5纲、10目共17种,针对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提出农业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理地区不同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下,LMD、LME、LMF、TL16四个羊肚菌菌株的适应性。采用分组对比试验方法,观察不同羊肚菌菌株在红壤、黄壤、腐殖土和稻田土小环境,大棚、林下(核桃)、大田(水稻梯田)大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LMD、LME、LMF、TL16四个菌株在腐殖土中产量最高,单株鲜品质量依次为林下>大棚>大田;供试的6个菌株菌盖∶菌柄长依次为LMD=LME>CL5>LMF>CL1>TL16,其中LME和LMF产量最高、适应性强,可作为优良菌株在大理州推广。  相似文献   

6.
露地栽培羊肚菌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为了探索适宜室内栽培的菌株与光照条件,在设施大棚内利用周转筐栽培羊肚菌,研究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羊肚菌分离1号、羊肚菌分离2号的出菇情况以及不同遮阴处理对六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的产量最高,每筐子实体朵数为13.4朵,每筐鲜菇质量为150.1 g,鲜菇商品性状较好,菌盖呈塔尖顶形,子实体呈灰黑色、大小适中,单朵鲜质量为11.2 g,菇柄最短,菌盖最长,菌盖最宽位置位于菌盖与菇柄连接处;梯棱羊肚菌的综合表现次于六妹羊肚菌,但优于羊肚菌分离1号和羊肚菌分离2号;盖1层遮阳网的六妹羊肚菌处理可以正常出菇,而不盖遮阳网和盖2层遮阳网的处理均无法正常出菇;因此,利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时,可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在棚内加盖1层遮阳网,以保证出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用于母种组织分离较佳羊肚菌。方法:分离培养晾晒后羊肚菌子实体(含水量60%~70%)和鲜子实体(含水量90%),观察组织培养菌丝与菌核。结果:晾晒后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在产核量、菌丝生长等方面均略优于新鲜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结果对提高羊肚菌菌种质量,实现羊肚菌的稳产、高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冷棚和温室大棚栽培羊肚菌进行比较试验。观察比较供试羊肚菌菌株菌丝生长,菌核、原基形成,子实体品质及产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中的羊肚菌比在冷棚中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王永斌 《北方园艺》2017,(8):150-151
羊肚菌菌种极易退化,人工栽培羊肚菌每年都需要进行菌种分离,而组织分离法是制作羊肚菌母种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制作过程中污染率高,成为制约羊肚菌生产的两大因素之一。要提高组织分离法制作羊肚菌母种的成功率必须从培养基制作、制种工具选用、种菇选择、无菌分离、适温培养、检查筛选、培养纯化、菌丝镜检等环节抓起,只有保证了这些关键环节才能获得羊肚菌的纯母种。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多孢子分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家斌 《食用菌》2005,27(2):16-16
双孢蘑菇连续多代栽培,出现种性退化,为恢复原来品种的性状,据文献介绍采用孢子分离能“复壮”。从遗传和变异角度看,在有性生殖形成有性生殖孢子阶段,出现基因分离和重组,发生遗传上的变异。孢子分离能否恢复原来品种的性状。为此,笔者以双孢蘑菇2796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多孢子分离法试验,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夏季出菇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夏季出菇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新品种9801的产量、质量和抗逆性均有明显提高;培养料内添加食用菌专用发酵剂可以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发酵质量;培养料中和覆土内活加双孢蘑菇专用添加剂能提高双孢蘑菇子实体质量。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生物学效率可达到50%以上,产量可达10kg/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多孢分离及单孢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杏鲍菇2个多孢分离菌株、2个单孢杂交菌株与其原始亲本菌株的对照试验,得出多孢分离菌株较原始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和产量等性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单孢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双亲显著增加,但产量表现为一个极显著增加,另一个则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羊肚菌早期的驯化栽培因受制于基础研究不足而稳定性差。近年来,得益于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羊肚菌种质鉴定与选育、交配型基因与生活史、菌种老化与质控体系、营养代谢与组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羊肚菌栽培区域和面积的快速扩张。然而,目前羊肚菌栽培仍然存在着优良种质匮乏、整体产量不稳定、病害与连作障碍凸显等问题,相关基础研究亟待开展与加强。  相似文献   

14.
以桑黄为试材,通过对比试验,对桑黄干菇组织分离的过程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分离成功率。结果表明:提前用水对组织块浸泡2~3 h,用75%酒精浸泡杀菌15~30 s, PDA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可以大幅度提高分离成功率,达到80%以上,甚至高达100%。  相似文献   

15.
以采自柳树腐木上的野生食用菌菌株KEFI-010为试材,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开展了驯化栽培试验研究,以期为柳生田头菇优良菌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柳生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icola),其菌丝生长速度快、洁白、浓密、整齐,栽培周期较短,出菇整齐、健壮,菌盖光滑,大小均匀,菌肉厚,菌柄粗,农艺性状较好,生物学效率为51.49%。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发现,该菌株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矿物质和氨基酸非常丰富,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食药用菌。  相似文献   

16.
黄背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中品质最好的一种,是我国重要栽培耳类。通过连续三年的耳片组织分离,分别获得Ap2-2,Ap6和Ap8三个菌种。经与原始菌株比较试验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及与原始菌株之间都有拮多抗线产生;在菌丝长势上,Ap6菌株的菌丝体明显比其他菌株旺盛,而其余菌株在菌丝长势上无明显差异;在产量上表现出随着分离年限的缩短,产量呈递增趋势,组织分离菌株Ap2-2,Ap6和Ap8分别比原始菌株增产27.76%,33.42%和60.24%。  相似文献   

17.
钟礼义 《食用菌》2012,(3):24-25
在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4株(编号s1、s2、53、s4)正在生长的天然野生灵芝,通过组织分离→菌丝尖端提纯→出菇试验→品比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筛选了产量高、抗逆性强、朵形美观的的紫灵芝s2新菌株。  相似文献   

18.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又名黄金菇、金顶侧耳,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是一种珍稀的药用菌。目前,榆黄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方面,传统的栽培料多  相似文献   

19.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a rare medicinalfungus,is assigned to the Basidiomycotina,Hymenomycetes,Agaricales,Pleurotaceae andPleurotus,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cultivation of this mushroomhave beenthesubject of considerable research.Sawdust frombroad-leaved trees is the conventionalcultivation medium forP.citrinopileatus.However,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majorreduction in broad-leaved forest resources andalternative substrates need to be identified.Therefore,since to our knowled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