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崇土心态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尼族崇土心态透视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毛佑全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南部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族,是一个以植物栽培为主的山居农耕民族。他们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伐木烧荒,刀耕火种,驭牛扶犁,躬耕田亩,艰难地开拓耕耘,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系统,把社会...  相似文献   

2.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金平、红河等哈尼山乡,是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辛勤开拓的农业文化遗产。据估计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89万亩,梯田级数最多者达3700多级,从河谷到山头依山而列的层层梯田,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绵延不绝,景色壮丽,堪称人类农耕文明奇观。  相似文献   

3.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曹子丹 《农业考古》2007,18(4):223-235
哈尼族是一支非常独特的人群,同时也是中国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现在大约有1,800,000哈尼人及阿卡人(泰国的哈尼人自称阿卡人,现在西方许多国家亦把哈尼人叫做阿卡人)居住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地。哈尼族有二十个以上的支系,他们过去被称做哈尼,和尼,碧约,雅尼等等。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经过协商,哈尼成为哈尼族的正式官方统称。  相似文献   

5.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是哈尼梯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区域传统农具发展历史、类型、结构特点、力学性能和工作特性上进行研究,从结构上了解和研究了犁的特点,对哈尼族传统蓄力犁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的研究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单选伦  包蓉 《乡村科技》2023,(5):133-136
以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产生的自然资源背景、宏观与微观的景观要素,梳理出其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呈现出“四素同构”的宏观格局,其与蘑菇房、植被、水系等微观景观要素的组织方式共同体现了哈尼族人的生态智慧;寨神林、磨秋场、寨心广场、寨门和水井等景观节点除了具有使用价值之外,还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生活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2,(3):236-238
一、哈尼族传统的契约形式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与越南的西北部、老挝的中北部、缅甸的东部和泰国的北部边境地区,国外的哈尼族又称阿卡。中国的哈尼族有163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聚居在  相似文献   

8.
原始宗教深深地影响到了哈尼人的稻作农耕.出于保护寨子的需要,哈尼人在村头建造寨神林并予以维护,客观上为稻作农耕提供了水源;依农耕律令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哈尼人农耕生产提供了精神保证;而稻作农耕的困境,也使得原始宗教呈现式微态势.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哈尼族种茶历史极为悠久,这其中最有名的即是为世人所熟知的野生茶树王和人工栽培茶树王,它们均生长和被发现于云南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的原始热带森林和哈尼山寨之中,前者为1961年勐海县哈尼人发现,树龄约有一千七百余年,后者树龄也接近九百年。这些震惊世界茶坛的发现显示哈尼族种茶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鹏 《农业考古》2012,(4):195-198
一、蜚声海内外的红河哈尼梯田梯田是人类为适应山地环境而与自然斗争并最终达至和谐的产物。据说哈尼族源于古代羌人[1],由甘青高原迁徙到云南后,哈尼族先民选择了依山势修筑起一层层梯田,从事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梯田一般选择在土质好、水源充足和向阳的缓坡地带开垦,但其建造过程却很是艰难。通常情况下,梯田建造包括选择田址、砍树除草、开挖台地、挖建水渠、台地改梯田等过程,其时间可能要五六年。修建梯田必然要改变原来的环境,但哈尼人通过自  相似文献   

11.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所形成的"大地雕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试图从哈尼梯田保护和开发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着手,提出适合当地开发与保护的对策,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旺生 《古今农业》2010,(4):117-118
2010年11月13日,对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注定要留下永远记忆的日子,首届哈尼梯田大会开幕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蒙自举行,40余名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研究者和国际机构代表,就梯田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观视野下的哈尼族春神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神祭"是伴随着梯田农耕生产而出现的节祭文化,是哈尼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目的是祈求神灵庇佑农作物的丰收,人与万物和和美美。哈尼族在这种美好的愿望激励下付诸"选稻种、撒秧、育秧、插秧"等生产活动,并孕育出相应的"昂玛突"、"黄米饭节"、"开秧门"等农耕节日。春神祭通过农耕节祭仪式,保持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有序组织春耕生产活动,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我国云南亚热带山区的农业奇迹,它汇集了哈尼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勤劳,成为哈尼族生态价值观的缩影.哈尼族生态价值观以天人合一、乐山乐水为特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辟了以梯田为核心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当代社会哈尼梯田面临着失衡的形势,因此,建立梯田农业生态文化保护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梯田旅游资源、提高族群文化水平成为哈尼族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2月21日,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传统村落保护改造项目涉及的首批15个村落已经改造完成。其中,哈尼族民居改造为"蘑菇顶、黄土墙"的建筑形式,彝族民居改造为"瓦顶、青墙"的建筑形式。改造后的传统村落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宜旅,促进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元阳哈尼梯田核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世代居住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的哈尼族人民来说,普洱茶与哈尼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过去居住在勐海高寒山区的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山区海拔高,又大多是坡地。农作物产量少,物资贫乏,经济来源较少。所以普洱茶当然就成为了哈尼族人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日常生活中的盐巴,生产用的铁器、陶罐等生活必须品都基本靠普洱茶的收入所得来购买。早在宋末元初,迁移至西双版  相似文献   

17.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卢鹏 《农业考古》2013,(1):275-278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山地民族,至今仍以传统稻作为生.千百年来,他们按一定程序耕作梯田,并遵照传统进行水稻的播种与管理.作为农耕民族,哈尼族将农作物丰歉归功于神灵,因此依循节令举行各种农耕祭祀活动,以此祈求谷物丰收.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奇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多层次性、梯度性的生产结构,代际代内公平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优秀成分并传承下去对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最低限度来看,对哈尼族反思自身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哈尼族应该继承哈尼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对待传统,科学应对当代哈尼族面临的生态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庆文  刘珊 《古今农业》2010,(1):115-117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中国农业部指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云南省红河州文化局、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承办的“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及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考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