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越冬作物覆盖还田是提高新修高标准农田地力措施之一,为了研究不同覆盖作物秋季播种后还田量及对后茬作物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陇东旱塬开展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冬油菜覆盖还田生物产量最高达1 038.26 kg/亩,后茬玉米、马铃薯、大豆经济性状也优于其他处理,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0.27%、15.52%和16.81%。  相似文献   

2.
地力培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是普遍采用的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设计施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紫云英、施用化肥等处理进行试验,以期找到适合当地的综合地力培肥方法,为农民高产稳产管理和农田高标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新修梯田地内开展以不同耕作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田间种植试验,探索出有利于新修梯田地生土熟化的耕作方式,解决当前秦安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地熟化问题,提高新修梯田地作物产量和效益,调动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秦安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秸秆功能演化的分析认为,现阶段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并论述了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然而,随着大量秸秆覆盖农田地表,对机械播种及作物生长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秸秆腐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不利影响,实例分析了秸秆腐解剂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施用秸秆腐解剂可加速作物生育进程,作物产量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5.
针对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分解慢、配套农机具现代化程度较低和秸秆肥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本文提出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关键技术体系,同时配套相关装备与机具,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玉米秸秆"一翻两覆盖"轮耕技术运行模式,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对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还田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及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秸秆覆盖还田的重要性,并为石家庄地区推广小麦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0月~2013年6月(2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以不秸秆覆盖还田为对照(CK),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 500 kg/hm^2左右)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以及玉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处理的玉米和小麦农田2 m土体储水量均〉其CK,其中,玉米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2.16%~13.62%,小麦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0.95%~4.50%;单位面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其CK,其中,玉米增产9.39%,小麦增产11.70%。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提高农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7.
2023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笔者认为,由于耕地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低等耕地作物生长限制性因素改造的技术经济难度,在2030年前难以将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3.1高标准农田”定义的通用标准建成。实际上,区域主要栽培作物对于高产稳产条件的要求并不相同,也没有必要制定一个在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一模一样的标准。因此,要按照区域主要栽培作物高产稳产对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制定高标准农田标准,指导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效率。并比较现有耕地现状与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的差异,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安排,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利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直接秸秆、根茬还田或只有根茬还田,覆盖地表,第二年在原茬上免耕播种,不耕地、不整地,主要由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实行免耕和少耕,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可使农田扬尘降低60%以上,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相似文献   

9.
郑霜  谭世明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173-179+186
以耕种高标准农田多年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从家庭特征、事前特征、事中特征、事后特征4个方面分析了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治后农户对农田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整体评价依然不高,处于一般至比较满意的水平;家庭年收入、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施工人员满意度、整治后农田离家距离、整治后田块减少量、整治后水利满意度、整治后田道满意度和整治后土壤满意度8个变量对整治后农户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建议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强施工规范性、提高工程质量标准、鼓励权属调整。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秸秆腐熟还田对后茬中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小麦收割后在壤土与黏土农田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补充农田土壤养分,后茬作物增产明显,应用腐熟剂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有84~216元·hm-2的收益,在壤土农田上实施秸秆还田的增产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赵凯 《现代农业》2011,(3):50-51
通过秸秆还田覆盖抗旱节水技术的试验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生育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值得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4年的试验示范,证明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作物产量。稻草覆盖小麦、蚕豆能提高土壤表层湿度和温度,提高出苗,早生快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粮食作物种植分布及空间变化情况,为高标准农田的监测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选取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取2017—2021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粮作物的空间分布,并将其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空间数据以及一般耕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以对高标准农田和一般耕地上的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和占比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2017—2021年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种植的主粮作物比例平均高出一般耕地约14%。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高、且主粮作物占比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及东北部、吉林西部;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低、且主粮作物占比降低的县有23个,主要分布在山脉附近。【结论 】2017—2021年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主粮作物面积占比高于一般耕地,高标准农田在落实“良田粮用”政策和保障粮食供给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硬覆盖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泥极硬覆盖对棉田和玉米田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土壤温度变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覆盖能减少农田土壤无效蒸发,调节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促进春播作物全苗壮,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 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李玥 《新农业》2022,(5):55-57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注重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支持和助力,营造良好的建设实施氛围和环境.本文通过对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09-2015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至2013年间,国务院依次批准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三个规划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基于1995—2019年公开发表文献中的1 162对研究数据,综合分析免耕和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及生产效应。结果表明,在全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范围内,仅考虑耕作影响,以翻耕为对照,免耕试验中,占比75.00%的试验研究表现出固碳速率提高,占比42.70%的试验研究表现出增产;仅考虑秸秆影响,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秸秆还田试验中占比88.23%的试验表现出固碳速率提高,占比79.80%的试验表现出增产。与传统方式相比,免耕与秸秆还田技术充分推广后,其固碳潜力可分别增至2.22×10~(10)和7.00×10~(10) kg/年,增幅分别为63.90%和7.00%;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别增加-1.16%和3.72%。回归分析表明,免耕对作物产量和有机碳的影响分别与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试验年限显著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相关,而对有机碳的影响则与粘粒含量和土壤pH显著相关。总体上,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但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免耕和秸秆还田相对传统耕作在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Ⅳ等区域表现为固碳速率提高。未来应进一步挖掘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互作效应,进一步增强农田生态效益,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途径,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善生态系统、推进"四个战略"和绿色发展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高标准农业建设开展的难题,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文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PPP融资基本模式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