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指标与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的平均pH 5.56;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20 g/kg,属中上水平;土壤的其他养分含量也达到中上水平。土壤中Pb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显著;土壤中Hg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显著;其他理化指标与重金属含量相关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Hg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颗粒粗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松花坝水源区内广泛分布的蔬菜传统种植地、玉米种植地和人工林地(农改林),采集7、9、11月份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分析其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及采样时间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2)林地土壤容重、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高于农田土壤(菜地与玉米地),而农田土壤氮、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则高于林地;(3)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菜地、玉米地、林地,其中农田土壤有效态氮、磷及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综合影响中的贡献比例是所有理化参数中最高的。由此可知,人为管理措施是导致农田理化性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但从面源污染防控角度看,农改林可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源强",降低向外输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化肥用量不断提高而报酬递减,土壤肥力下降,农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状况下,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有机肥对土壤肥力水平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有机肥种类(农家肥、秸秆、绿肥、生物有机肥、生物炭、粉煤灰等)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响应,旨在为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田面积日益减少的今天,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施用化学肥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很大幅度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对土壤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而施用有机肥能全面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加速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育等。但是,盲目施用有机肥也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黑龙江西部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农田砂粒含量高于森林和草原,粘粒含量上层和下层都是草原>森林>农田.全磷和硝态氮差异显著,农田>森林>草原.不同土层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的...  相似文献   

6.
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松花坝水源区内广泛分布的蔬菜传统种植地、玉米种植地和人工林地(农改林),采集7、9、11月份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分析其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及采样时间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2)林地土壤容重、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高于农田土壤(菜地与玉米地),而农田土壤氮、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则高于林地;(3)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菜地、玉米地、林地,其中农田土壤有效态氮、磷及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综合影响中的贡献比例是所有理化参数中最高的.由此可知,人为管理措施是导致农田理化性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但从面源污染防控角度看,农改林可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源强",降低向外输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研究了旱作农田在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燕麦生长情况和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时保护性耕作处理较传统耕翻处理有升温的作用,高温时有降温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养分含量,尤其有秸秆覆盖处理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泰州地区典型种植方式的稻麦轮作系统农田为研究对象,比较施用不同水平生物质炭对生态效应(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和经济收益(经济收入纯收益和生态经济净收益)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施氮肥,配施生物质炭能够显著降低农田CH4、N2O全年排放总量和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同时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在经济收益方面,配施2 t/hm2生物质炭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收入纯收益和生态经济净收益。  相似文献   

9.
继海洋及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后,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视角关注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仍相对匮乏。微塑料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农田土壤并持续累积,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够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进行了分析,追踪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土壤微塑料来源,总结了国内外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及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塑料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机制,同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方面阐述了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最后,提出了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安污灌区菜地与耕地土壤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TOC、pH值和CaCO3表现为农田>菜地;<10μm颗粒含量农田高于菜地,>10μm颗粒含量农田低于菜地;农田土壤表层TOC和CaCO3值变异性大,菜地下层土壤TOC和CaCO3值变异性较大,而两剖面中pH值变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田面积日益减少的今天,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施用化学肥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很大幅度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对土壤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而施用有机肥能全面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加速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育等。但是,盲目施用有机肥也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田系统中兽用抗生素的污染及其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在畜禽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及其大部分可残留于畜禽粪便中并以有机肥形式进入农田,增加了其对生态环境及农作物生产的危害,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迁移与传播,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兽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土壤环境中能维持很长时间的活性,认识兽用抗生素在农业系统中的残留、迁移规律及其生理毒害作用对全面了解兽用抗生素的环境行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田系统中抗生素的来源、土壤中抗生素的残留、植物对抗生素的吸收、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及农田系统中抗生素的消解与迁移等方面对农田系统中兽用抗生素污染及其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丙沙星在土壤中的吸附及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李瑜 《北京农业》2016,(4):195-199
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用量大,体内代谢转化率低,可通过畜禽粪便等直接进入土壤环境。残留在土壤中的抗生素不仅污染土壤,积累到一定量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而且还会污染农产品或通过淋滤作用污染水体,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基于此,主要论述p H值、离子强度和金属离子、有机质及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对环丙沙星在土壤中吸附作用的影响,对环丙沙星在土壤中可能的降解机理进行初步综述,并提出该领域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内外对抗生素在“有机肥-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转化及其影响的研究状况,旨在为降低抗生素危害提供参考.国内外研究表明: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土壤前,无害化处理过程需考虑抗生素降解效果,否则存在抗生素进入食物链的潜在风险;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会受到有机肥料中残留抗生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土壤肥力;部分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残留抗生素的影响,且会吸收抗生素,使抗生素在食物链中迁移累积,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预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种植及翻压绿肥是一项减量施用化肥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通过综述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于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等方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绿肥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当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麦大田试验,探讨城镇污泥在不同施用条件下对麦地农田土壤理化指标、土壤肥力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处理后的城镇污泥之后,土壤中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的含量都得到了提升,土壤容重降低,持水性增强,理化性质得以改善。虽然施用污泥会向土壤中引入重金属,但在严格控制污泥自身重金属含量的情况下施用,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估,其对土壤生态环境损害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正>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来源。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降低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重金属富集在粮食中,进入食物链,将导致动物和人体健康受损等问题。1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目前,由于农药、化肥的滥用,含重金属垃圾的排放,涉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等,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外源土霉素对受不同养殖污染程度的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霉素可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比例由低至高依次为:猪粪堆放处土壤、长期施用猪粪农田土壤、不施用畜禽粪农田土壤;添加土霉素对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为:不施用畜禽粪农田土壤>长期施用猪粪农田土壤>猪粪堆放处土壤,影响大小随受畜禽养殖污染程度增加而减小。长期受养殖污染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霉素抗性微生物水平,可能与养殖污染促进了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物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兽用抗生素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业的疾病预防与促进动物生长,由于动物对抗生素的吸收率较低,抗生素可以母体或代谢产物方式残留于畜禽粪便中,并随畜禽粪便的施用进入农田环境,对农作物生长产生潜在的影响。鉴于此,该研究以作物体内抗生素的积累与作物生长状况为观察指标评估了土壤中土霉素污染对蔬菜作物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选择了砂质土和粘质土等2种土壤,通过使用畜禽粪及添加不同剂量的土霉素(0,2,5,10,25和50 mg/kg)进行了为期7个星期的萝卜生长试验,测定了萝卜地上和地下部分中土霉素含量,观察了萝卜光合作用强度及生物量的变化,模拟研究了由畜禽粪便引入的抗生素对萝卜生长及萝卜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吸收。[结果]萝卜能吸收土壤中的土霉素,其体内土霉素含量随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浓度增加而增加,并随作物生长时间的增加有所下降;萝卜根系中土霉素积累比地上部分明显。砂质土壤中土霉素的生物有效性高于粘质土壤。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水平低于10 mg/kg对萝卜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污染水平在25 mg/kg以上时可显著减弱萝卜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少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结论]由于抗生素可在蔬菜中的积累,研究认为长期施用含高量抗生素的畜禽粪便可引起人类食用蔬菜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