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根据保护区地形图、植被分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按公里网格布设了89台红外相机及30条样线,以红外相机法与样线法对仙霞岭自然保护区内黑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14个公里网格相机拍摄到黑麂活动影像,黑麂相对多度为3.38,拍摄率为0.34%,其分布范围为红外相机拍摄到各兽类分布范围的第8位;黑麂分布集中区位于保护区内的高峰、大龙岗等核心区,种群密度为(7.25±2.63)只/km2,全区密度为(4.77±1.36)只/k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雉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日活动高峰在06:00—08:00、10:00—11:00、16:00—17:0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在05:00—06:00,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在06:00—08:00、16:00—18:00,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的在07:00—09:00、15:00—18:00,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在06:00—10:00,存在错峰活动现象,且各物种活动强度较高位点的海拔也有不同。勺鸡与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之间,灰胸竹鸡与白鹇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分化。白眉山鹧鸪与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与勺鸡、白眉山鹧鸪、黄腹角雉;灰胸竹鸡与黄腹角雉之...  相似文献   

3.
马鹿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与样线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根据2年的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马鹿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马鹿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5.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041、59496、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 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4):108-111
2017年1—12月,通过布设红外自动触发相机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西坡腾冲段11个位点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研究,调查共计拍摄到兽类和鸟类的有效照片分别为739张和499张,共鉴定出鸟兽物种41种,其中兽类5目13科21种,鸟类5目10科20种。拍摄频次较高的兽类为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树鼩(Tupaia belangeri)、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赤麂(Muntiacus muntjak)、野猪(Sus scrofa)、豪猪(Hystrix hodgsoni)这7种;拍摄频次较高的鸟类为环颈山鹧鸪(Arborophila torqueol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银耳相思鸟(Leiothrix argentauris)这3种。这表明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方法,自然保护区应长期开展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及管护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巡护管理中引入红外相机、PDA巡护监测等新技术,搭建基于三维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红外相机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红外相机野外布置点的选择、红外相机的参数设置、红外相机放置注意事项、红外相机维护与数据的收集等,分析讨论了红外相机在监测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红外相机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红外相机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20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拍摄到有效照片1 558张,共鉴定出物种35种,其中兽类12种、鸟类23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岩松鼠、猪獾、狗獾、豹猫,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雉鸡、红嘴蓝鹊、斑鸫、紫啸鸫。拍摄到危险野生动物野猪9次,且多在傍晚和夜间,基本不会对白天活动的游客安全构成威胁,但对露营的游客构成潜在危险。红外相机在不同海拔区间以及不同月份的拍摄率不同,低海拔拍摄率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拍摄率;9月份拍摄率最高,达到53.64%,12月份最低,为3.71%。另外,不同野生动物在每日不同时间段的出现频率不同。表明野生动物在旅游路线周边的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一定分布规律。本研究对红外相机监测旅游线路周边野生动物资源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有助于保障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安全,提高防控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降水利用率(RUE)结合最小二乘法进行趋势分析,分析2000—2014年人类活动对川西北江河源区植被变化的干扰强度。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植被强度总体好转,2000—2010年研究区植被恢复良好,2010—2014年研究区植被局部显著退化区域明显多于显著恢复区域。2000—2014年研究区内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干扰总体以负向干扰为主,负向干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59%,正向干扰面积占21.85%。其中,2000—2005年研究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变化主要呈中度正向干扰,2005—2010年主要呈轻度正向干扰,而2010—2014年人为负向干扰严重。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内植被变化的负向干扰以轻度负向干扰为主,主要分布于石渠、阿坝、红原、若尔盖四县,而强度人为负向干扰主要位于石渠县;人为正向干扰以中度人为正向干扰为主,主要集中于石渠县北部;甘孜、色达、壤塘三县无明显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1.
黄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与样线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羊的种群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该文根据2年的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黄羊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羊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2021年12月成立的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原金寨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存在范围面积过大,难以科学划界;人为活动频繁,矛盾冲突加剧;机构人员缺失,无法实际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设立管理机构,配备专业力量;开展勘界立标,科学界定功能区;加强高校合作,提升科研实力;积极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等建议,以期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刺槐在3种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的诱发变色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对变色前后试样的视觉物理参数、红外光谱和气相 质谱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刺槐的颜色可获得均匀的深褐色;②压力汽蒸条件下,刺槐的颜色更加均匀;③羟基(—OH)等助色基团在预处理条件下氧化成羰基(—CO)、酯基(—COO—)等发色基团,使刺槐的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十大公园土壤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课题历经5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园林土壤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堆垫类型,并与其它土类进行比较,研究其理化性状及养分分级。重点调查主要游览区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植物的致衰原因,为树木的养护管理、古树名木复壮、园林土壤管理及改良利用奠定基础,因此,对首都绿化美化、古树名木的管护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狍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与样线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狍的种群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该文根据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狍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马钢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55-57+62
利用喀什地区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7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喀什地区2000—2020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地、草地和水域景观趋于不稳定状态,耕地、林地和水域最大斑块指数上升,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不规则性较高,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2000—2020年景观动态变化分析发现,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稳定性和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呈上升趋势;各景观类型优势度分析发现,研究区受人为活动干扰作用相对较强且对环境的调控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在保护区的黄柏塬(秦岭南坡)和蒿坪(秦岭北坡)安装了22台红外相机,19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384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62张,其中67.3%为拍摄到兽类的照片,23.8%为鸟类,7.0%为工作人员,1.9%为其他人员。共监测到野生动物6目14科24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8种,拍摄频次较高的动物是羚牛、野猪、小麂和血雉。各种动物四季活动规律不同,不同海拔、不同季节所拍摄动物的拍摄率也不同,同时,利用红外相机研究了大熊猫、金丝猴、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监测中观测到大熊猫好奇玩相机、梳理毛发、倒立撒尿、采食开花的竹子和金丝猴下地活动;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45.2%、37.9%和15.3%;羚牛以站立、采食和走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7.1%、31.0%和7.1%。监测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生动物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获得了209张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利用R软件中“overlap”统计包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分析了白鹇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05:00—19:00时,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在08:00—09:00时和14:00—16:00时。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 < 0.01)。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06:00—07:00时和17:00—19:00时。非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20,(7)
为做好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工作,最大程度了解区域内野生动物动态信息,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启动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在24个点位放置了24台相机,每台相机放置93天。研究期共获得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358张,鸟类261张,人类229张,其他155张,未发现目标的空照片320张。探索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的方法,为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和管理提供借鉴,为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本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后管护情况、损坏原因及建后管护的几种方式,提出建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产权归属不明晰、自上而下的建后管护监管机制尚未形成以及管护资金没有稳定的来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