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和实践养成作用、重视新媒体传导作用、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依据、意义、接受主体和融入内容等领域。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联网+"化等问题是学界研究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志士先贤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拓展学生的认同路径,为思政工作构筑坚固的堡垒,是创新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勤勉敬业、厚德仁爱、中庸之道等,并探讨了传统文化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方式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中包含着许多与劳动教育契合的内容,对于促进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构建了更融洽的载体,使劳动教育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以期对务实性推动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7.
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抗震救灾精神蕴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当前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素材。为了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将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优秀农耕文化蕴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涉农高校培养合格的新型农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重视程度不够、农耕文化教育缺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因此,涉农高校要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着力有效发挥农耕文化育人作用,助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涉农高校通过以劳育德,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在社会场域、学校场域、个体场域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实践空间、借助文化符号等实践探索推动农耕文化有效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促进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融通。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体系、考核体系、文化建设等,分析文化传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面临的挑战,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将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对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残留的小农思想影响着农业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农业高校大学生的现实性与理论的指导性之间缺乏有效桥梁纽带,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成为制约因素。通过培育先进农业文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以"三农"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等途径,在农业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的号召,各省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帮助高校老师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坚持全人格教育理念和"科学+艺术"的指导思想,依托传统节日为文化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对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培育优秀“三农”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困难,并结合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从校史文化、教学方法、资源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育人的实施路径,以期让优秀农耕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并且,在其中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当中,特别强调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价值多样化,从传统文化切入,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宋奇 《河南农业》2023,(12):38-40
我国地域广博,成就了多属地的地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内涵底蕴与传播价值较高,再加上江南高校众多,故江南地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库。江南传统文化精髓中孕育着浓厚的教育学理念,如尊古崇善、尊崇科学、海纳百川、不拘一格、求新求变等,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形式,也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旨在为完善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做建议式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30-231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国家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在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积极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忽视文化功能产生的"排斥"效应,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在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下存在社会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针对此情怳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关照现实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德育为先"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