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跨区域就业,乡村振兴背景下由于农民参与度不高、参与人才较少、参与权不足、参与能力受限等,导致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缺失。为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权利,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培育以农民利益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农民干事创业平台,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真正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2.
毛平  张禧 《安徽农业科学》2024,(8):226-228+232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妇女作为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社会流动滞缓,发展意识滞后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发展要求;社会教育促进弱,产业发展能力与乡村产业发展主体性要求不相适应;社会参与不足,政治参与不能满足乡村治理的主体性要求;社会地位制约,家庭及社会建设主体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积极应对,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重视法治及社会支持,保证彝族地区农村妇女乡村振兴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解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的现实发挥情况,选取了X村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调查显现出农民权利意识觉醒、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增强的积极态势;但也存在政治参与认知不高、政治参与能力不足、能动性不够、自主性缺乏等问题。针对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性发挥不够的现状,从文化、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尊重和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主体性,是激活乡村内生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查阅已有文献,基于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现况,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坚持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主体性的具体做法,提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鉴于“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提升农民主体性要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真正获得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实现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乡村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主体性弱化、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坚定文化自信等手段持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相似文献   

7.
农户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保证。根据理性行为理论,通过对镇平县杨营镇农户调查获取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活幸福感提升对其参与乡村建设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户对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越高,其参与乡村建设意愿就越强;农户对村部建设效果越满意,其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反而降低。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农户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提出明确农户参与乡村建设的责任与权利、着重围绕提升农户生活幸福感开展建设、重点开展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并促进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哈尔滨市香坊区2乡10村17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评价指标16个,运用SPSS构建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负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他指标均正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中,年龄在5%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了解所在村庄事务的主要渠道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是否认可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村委会干部认可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乡村治理是否应该全民参与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具体制度缺失、执法监管困难、权利救济不畅、农民的主体性和参与能力不足等困境。需要采取多种优化路径,包括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政府执法部门执行和监管能力、强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司法救济,进而保障农民参与的主体性与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民生活品质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农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整项治理工作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房山区为例,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村民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强烈,但参与意愿不够强,主要原因是村民个体认知能力低和村干部引导互动少。基于此,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并参与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农村民间组织能够提升边境地区村民文化素养、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社会风气,推进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民主政治建设,推动边境地区生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农村民间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应把建立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民间组织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政府对农村民间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从而提升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举。分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准确把握各主体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钱多 《贵州农业科学》2020,48(8):155-159
为从人才培养角度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结合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背景,在综述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从个体、心理、家庭、政策和培训5个特征维度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培训预期、培训主动性、培训内容设置、培训方式设置及政策扶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培训服务水平和准入难易度对培训意愿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从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定训后优惠政策及加大培训宣传等方面提升培训意愿,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民被"挤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上述现象如得不到重视并加以解决,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掣肘,影响"三农"相关问题的推进.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听取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回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和本原,以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结合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背景下,在综述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从个体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特征、政策特征、培训特征5个维度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培训预期、培训主动性、培训内容设置、培训方式设置、政策扶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培训服务水平、准入难易度对培训意愿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从重视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定训后优惠政策、加大培训宣传等提升培训意愿,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乡村事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模型,揭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645份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价值提升、个人规范和自我效能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和困难情况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知晓程度和社会压力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农民这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 展中最活跃因素的积极参与.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民生方面存在机遇与挑战. 农民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参与积极性的增强,直接影响其对文化内容、形式、业态等要求的提高. 因此,需创新文化服务、文化业态,促进文化转化以彰显农民主体性,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提供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8.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通过对吉林省765名高校青年人才的问卷调查发现,青年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情社会、农村风俗习惯、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及乡村振兴创业帮扶政策等认知不足。吉林省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意愿主要受内部因素如个人特征、个人认知等影响,还会受由学校层面等组织的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及亲朋支持等外部因素影响。针对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意愿不强、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健全青年人才培育体系、完善青年人才保障制度、落实青年人才支持政策等建议促使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对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为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开展的专项调查数据,建立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农民参与意愿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制度建设、社会资本与行为表现等对农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健全教育体系、培育社会资本、扩大公众参与权和加强环境保护立法等方式,来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识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