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玲  张昕  邓晟 《棉花学报》2014,26(3):260-267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当前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病害为土传种传维管束病害,具有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其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全基因组测序与致病机制、微菌核形成与萌发机制,寄主的抗病分子机制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和Colletotrichum sojae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9%、80%、87%、94%、88%和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plurivorum和C.sojae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plurivorum或C.sojae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明确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力有助于黄麻抗病育种和优异抗病基因资源挖掘。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广西省南宁市和湖南省长沙市等7个黄麻生产区采集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分离纯化出92个菌株;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1个为典型炭疽病病原菌。LSU区域的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特征鉴定显示,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炭疽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胶胞炭疽菌菌株GX19致病力最强,表现为优势菌株。这些结果为黄麻炭疽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和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朱荷琴 《棉花学报》2007,19(5):391-398
以棉花枯、黄萎病为主,就我国近50年来,在棉花病害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较详细的总结."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协作组"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棉花病害研究工作的进展,突出表现在棉花枯、黄萎病菌生理型(小种)的鉴定,棉花的抗病机理和抗病鉴定方法研究,棉花种质资源材料和新品种系的抗病性鉴定,落叶型黄萎病的研究,抗病育种及种衣剂的研制等方面.并认为应加强棉花抗枯、黄萎病遗传,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以及抗虫棉病害发生特点、机理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果实采后易发生品质劣变,造成经济损失.而病原菌是导致果实采摘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果实采后病害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于病原菌侵染后果实自身产生的抗性响应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果实采后响应病原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及其分子机制,包括病原菌侵染对果实细胞结构、果实防御酶系统的影响和果实代谢产物在抗病中的作用,探讨了果实抗病基因的研究概况,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采摘后果实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应答反应,为研发果实保鲜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强致病力资源菌株,分析新疆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化情况,探究菌株的抗病水平。本研究从新疆南、北疆植棉区共采集35株棉花黄萎病病杆,经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及菌落观察,筛选出1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H1作为供试菌株。采用鉴别寄主法,检测发现NH1菌株对20个不同抗性的寄主品种均有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与鉴别寄主的20个品种材料中未出现免疫或高抗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材料有5个,占鉴定材料的25%;感病品种11个,占鉴定材料的55%;耐病的材料4个,占鉴定材料的20%。根据病情指数进行划分,NH1菌株的相对病情指数为37.1,大于30.1,生理型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PCR鉴定为落叶型。结果表明,NH1菌株为生理型1型的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可作为新的强致病力菌,对提升棉花黄萎病的统防统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度胁迫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棉花黄萎病菌同一菌株进行继代培养至11代,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无论在何种温度条件下(15~30℃)均表现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病原菌的致病力先有减弱趋势,而后又逐渐回升.高温胁迫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较明显,30℃条件下培养至11代,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对照,即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的选择压力,使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提高.温度对病原菌的室内培养特性也有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株产生菌核减少.  相似文献   

8.
百香果茎基腐病菌分离鉴定与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百香果产业中多发病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与防治问题,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采集茎基腐病病株,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测序方法鉴定分离病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同时检测系列杀菌药剂对病菌生长及其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从百香果茎基腐病病株中分离获得的8个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离体和活体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致病力较高的菌株为FP6、FP7、FP2,其次为FP1、FP3、FP8、FP4,最低为FP5。不同药剂处理对病菌的生长及致病力均产生影响,其中30%苯甲嘧菌酯处理的抑制效果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百香果茎基腐病病理学、百香果抗病育种等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尾孢菌叶斑病及锈病是危害小豆的两种重要病害,常造成叶片枯萎早期落叶,导致严重减产和失收。“七五”期间,对1000份小豆种质材料分别进行叶斑病,锈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经过初鉴和复鉴,筛选出云南福贡红小豆,对上述两种病害均表现抗病和高抗。对叶斑病鉴定病级为1级,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70年代以来,在棉花黄萎病发生与防治、病害消长动态规律、病原菌“种”和致病类型分化、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确定及病菌致病机理、抗病性机制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并提出了加强对黄萎病防治研究与继续深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海陆杂交长绒棉新种质对棉花枯萎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4个长绒棉抗病新种质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并测定了它们对本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原菌系的抗性,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新种质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选育的后代抗病强、抗性遗传稳定。新种质的育成为长绒棉抗病育种创造了新抗源。  相似文献   

12.
庞家智  刘俊秀 《作物学报》1995,21(1):106-109
由小麦白粉病菌 (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 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各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矮杆品种的推广,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也日趋严重。推广高度抗病的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新的致病类群的不断出现,常使一些原来抗病的品种经过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后,便开始丧失抗性而感病,抗白粉病基因 Pm8 在我国由抗病变成为感病就是一个实例。因此,育种工作必须经常不断地使用新的抗病基因来对付病原菌新致病类群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柽麻是山西棉麦集中产区主要速生豆科肥效较高的夏季绿肥作物.枯萎病由土壤传播系柽麻的毁灭性病害.1981—1982年通过对此病害调查研究以及一系列测定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山西省柽麻枯萎病原菌有Fusarium udum Bult.var.crotalariae和F.moniliforme两种.其中以前者致病力、寄生力较强,是造成柽麻生长初期、中期病死苗的主要因素.虽然F.moniliforme对生长初期、中期的柽麻致病力较弱,但由于它地理分布广、繁殖速度快、腐生性强,因此,柽麻花荚后期如逢淫雨多湿,以致加重病害程度,影响柽麻留种.在病害的防治上,除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外,还应加强其它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48-6452
人参病害严重影响着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人参根部病害的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类,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资源圃的患病人参植株上共分离纯化获得8株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人参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菌株中,6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腐皮镰刀菌相似性达99%;2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相似性达99%。2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的致病力要比尖孢镰刀菌的强一些。本研究结果对人参抗病育种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及其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致病机理、生物防治措施、抗性鉴定、抗性基因的来源与功能、基因聚合育种及抗病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小麦白粉病为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为真菌性病害,其致病机理为经过越冬越夏的小麦白粉病菌,在秋季适合条件下进行初侵染,再侵染。目前该病的主要防治手段有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其中抗性育种最为有效和安全。不同小麦品种抗性不同,所含主效基因也会不同,至今已发现54个Pm的抗性位点,78个抗性等位基因,100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s),其中,53个抗性基因定位于普通小麦的A、B、D染色体组上。小麦白粉病菌复杂多变的特性,易导致小麦单个抗病基因抗性的丧失,因此,小麦抗白粉病育种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和抗源,选育基因聚合抗病植株,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对于我国小麦抗性育种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些重要作物拟茎点霉属病原生物学及致病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是腔孢纲球壳孢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含有100多个不同的种,可寄生于70多种不同科的植物。该属病原菌地域分布广泛,引起植物的叶枯、枝枯、烂茎、溃疡及果腐等严重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拟茎点霉属真菌病害在发生特点、致病症状及特性、生活周期循环、病害生化防控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从组织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其致病机制,鉴定该属的致病特异性,并构建抗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等为病害安全、高效防控提供基因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谭静  罗吉  孙彩梅  王文瑞 《种子》2019,(8):57-60,64
玉米灰斑病是全球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已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对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分化、抗性种质及QTL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抗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芦笋重要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芦笋是重要的功能型蔬菜,芦笋真菌病害是威胁其生产的主要瓶颈之一,主要包括茎枯病、根腐病、枯萎病、褐斑病等。其中茎枯病是危害芦笋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特别是在中国,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笔者简述了茎枯病等芦笋重要真菌病害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芦笋品种抗病性及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病原菌的致病和芦笋的抗病分子机制研究,为开展芦笋抗茎枯病分子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引起黄瓜疫病的爆发,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黄瓜疫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并测定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蔬菜的致病力,为瓜类疫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从广东各黄瓜主产区感染疫病的黄瓜茎、叶上分离到疫霉菌共8份,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比对研究。发现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疫霉菌均为瓜类疫霉(P. melonis),人工接种对其致病力研究发现,该疫病菌对黄瓜、印度南瓜、节瓜、冬瓜致病力较强,而对丝瓜致病力较弱。明确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菌是瓜类疫霉(P. Melonis),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瓜类疫病的防治及抗疫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