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村休闲旅游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是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以长沙市望城区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法和实地访谈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特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交通通达性和住宿设施建设是制约发展的两大主因;同类同质产品难发展,创意成为突破点;构建乡村景观寻“乡愁”,旅游业态培育成关键。提出立足文化地理意蕴、加强旅游与农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空间发展路径和产业融合路径,以此实现乡村休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作为“看不见的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撑,也是推动湖北省“三乡工程”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当下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振兴理念薄弱、文化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推动“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滞碍。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稳固推进“三乡工程”、促进乡村多种功能再开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重视文化振兴理念的宣传引导,坚持在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充分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城乡要素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变,蕴含文化生态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具有岭南水乡特征的江门市石头村为例,通过分析其保护和发展中存在村落文化挖掘不够、文化生态整体规划缺位、乡愁要素呵护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欠统筹的问题,提出石头村在融入新城区建设上,要加强乡愁记忆保护,重视乡愁记忆载体的环境生态、空间物态、人文文态的保育与活化建议,让乡愁得以安放。  相似文献   

4.
乡愁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乡愁是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情感投射,而乡村振兴则是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记忆中的乡村在不断消失,乡愁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乡愁和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加强对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乡愁。乡愁与产业、生态、文化、乡村善治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保护传承乡愁载体、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塑造文明乡风、积极利用平台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经历了多次转型发展,随着后脱贫攻坚时代的到来,乡村文化作为凝聚人心合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在反思以往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得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如何对标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目标与新高地,相关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发展问题基础上,以杭州市临安区双庙村为例,分析其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与存在的传统文化构建形式单一、文化认同度不高、文化挖掘深度浅显、文化与产业联动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多维联动的乡村文化迭代升级模式与实践路径,通过建立新型集市、挖掘乡土故事、打造品牌战略等方式,实现打造产业、特色、颜值、乡愁、活力“五位一体”新乡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人们"看山望水忆乡愁"的需求日趋旺盛.为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的憧憬与向往,传统乡村旅游急需革新思维,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探索新型"打开方式".立足新常态背景,分析"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路径,为助力创意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机遇,“文旅+体育”新业态为拥有丰富文化、旅游、体育资源的地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乡村文旅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文旅+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实践的主要因素,也极大影响了乡村振兴中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效能的发挥。因此,积极发挥政府、企业、专业院校等作用,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企业+专业院校”的合作机制,培养具有文化旅游和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推动“文旅+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信阳乡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发展乡村旅游正在从单一的“农家乐”形式向文化内涵更深厚、服务品质更高端、主题特色更突出的民宿旅游转变,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以解乡愁、归田园居的乡村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为了研究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以“新乡贤”为首的人才队伍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营造社”为案例,结合“嵌入式”帮扶理论阐释其乡创实践内容,进一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四个维度梳理该案例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于是以“乡愁”为标签的乡村旅游开始日益盛行。池州市杏花村是集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愁旅游区。通过对景区游客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资源、其他要素、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建议杏花村从突出景区特色、涵养乡愁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场所精神、推进智慧旅游、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意识、守护心灵家园等方面进一步打造乡愁元素,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让游客看得见乡愁,体验到乡愁,并产生新的乡愁,最终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形象概括。只有理解“乡愁”、留下“记忆”,才能有助于建设真正的“美丽乡村”,而不是建设另一个“田间的城市”。因此,从乡土元素、乡土材料、乡土符号、乡土质感、乡土记忆等多个方面解读和理解乡土景观特性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业界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探讨如何在城乡协同发展中保持和发扬乡村景观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坚持以镇带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积极推动“绿水青山”价值向“金山银山”经济转化,探索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实现了产业多业态、多功能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是一个实践意义很强的问题。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作用,发展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市场拉动力、政策、环境、物资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支撑力、社区居民推动力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系统模型。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保持旅游村寨的地域文化特色,保持旅游村寨的乡村性,注重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参与,注意乡村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以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以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品牌。目前,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特色乡  相似文献   

16.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保康县陈家湾村为例,通过SWOT方法对陈家湾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针对陈家湾村面临人才缺乏、红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提出开发军事体验基地、忆苦思甜等产品,为陈家湾乡村旅游产业注入红色精神的文化内核,助力陈家湾实现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蛟河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实现提质升级是一个现实问题。而文化元素是实现乡村旅游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笔者对蛟河市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元素结合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为蛟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出一个优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活休闲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乡村旅游成为当下人们 远离城市喧哗,追求生活静谧的好去处。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呈现了底蕴厚重、特 色鲜明,海陆兼顾,和谐融洽,红色情结、感召人心等特性。但传承主体缺失、宣传推介缺位、保 护力度缺乏等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隐匿其中,急需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解决其中问题,挖掘历 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岛元素;凸显海丝文化格调,深化人文底 蕴;激活革命文化价值,擦亮红色记忆;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重要途径。既凸显“有形文化”的品 牌特色,又发挥“无形文化”的乡愁基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城市的快速发展。体验乡村生活,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人们舒 缓生活压力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旅游经济——体验性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乡村体验性旅游是一个既能保护生态 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产业。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桂峰村,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 点”等称号,对于乡村体验性旅游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此类乡村旅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本文将通过对 桂峰村的乡村体验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综合其乡村体验性旅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乡村体验性旅游项目开发对 桂峰村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对于桂峰村乡村体验性旅游项目开发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