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YW243的选育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YW243的选育和鉴定谢皓陈孝辛志勇林志珊徐惠君杜丽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条锈病是我国黄淮麦区、西南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约1700万hm2)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推广品种大多以洛类品种为抗源...  相似文献   

2.
对瑟伯氏棉和武安中棉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5年期间,用瑟伯氏棉(G.thurberiTod).武安中棉(G.arboreumL)与陆地棉栽培种进行种间杂文和复文,从其后代材料中,选育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和5类36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新种质材料。(1)在分(44.0%~47.2%)种质。(2)纤维(33.80~40.10mm)种质。(3)纤维(强力4.50~7.46g,细度6010~7780m·g ̄(-1))种质。(4)纤维(主体长度29.66~40.10mm,红度5820~6290m·g ̄(-1),强力4.00~5.31m·g ̄(-1))种质,(5)枯萎病指0.21%~9.89%,黄萎病指9.80%~19.83%种质。这些新品系及新种质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的新抗源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小麦白粉病(Eryslphigramintcf.sp.tritici)是世界各产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北麦区都有发生,并日趋严重。近期我国小麦生产上所用品种的白粉病抗源主要来自黑麦,即小麦-黑麦1B/1R...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连锁特性的遗传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秉华  贾继曾 《作物学报》1995,21(6):702-706
以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为轮回父本,分别与我国特有遗传种质矮败小麦杂交并连续回交5次,实现了矮败小麦连锁特性向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遗传转移;育成了同时含有Kr、Ms2、Rht10基因的矮败中国春小麦和将基因Ms2、Rht10、kr、phlb集合于一体的矮败中国春phlb突变体。组合矮败/CS^4//黑麦、矮败/phlb^4//黑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4.1%和67.8%。经  相似文献   

5.
鄂大麦7号是我所以克利普瓦拉为母本,W71-11MEDA为父本杂交育成的。1997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1995年湖北省大麦区试,平均产量7174.5kg/hm2,比对照鄂皮2号增产24.22%,达极显著水平。1996年省大麦区...  相似文献   

6.
墨西哥棉花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棉花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在墨西哥伊瓜拉格尔热罗自治大学的图斯班联合试验农场国家棉花种质资源保存、种植中心和其它原产地的考察、研究结果,结合查阅和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和历史证据,对起源于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述。墨西哥是棉属(Gosypium)D基因组(D1,D2-1,D2-2,D3-d,D4,D6,D7,D8,D9,D10,D11),陆地棉[G.hirsutum(AD)1]和长矛棉[G.lanceolatum(AD)7]棉种的起源中心。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对现代棉花育种和世界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起源于墨西哥的陆地棉所培育出的品种,占当前世界棉花生产的91%以上,亚洲棉(G.arboreum)不到4%,海岛棉(G.barbadense)约为5%。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利用,有些野生种或原始陆地棉栽培种已经或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占总参试材料的56.6%,其硬质麦基因型共有Pina-D1b、Pina-D1r、Pina-D1s、Pina-D1l、Pinb-D1b、Pinb-D1p、Pinb-D1ac、Pinb-D1e、Pinb-D1t和Pinb-D1u共10种单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2.1%、5.3%、4.5%、0.8%、25.8%、15.7%、0.4%、0.4%、0.8%和0.8%。可以看出,Pinb-D1p在参试材料硬质麦中占据主导地位,PINA蛋白缺失类型也有广泛的分布。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山西、河南、云南和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较为丰富。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农家种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更为丰富。在各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拥有PINA-null类型的小麦品种SKCS籽粒硬度显著高于拥有Pinb-D1b和Pinb-D1p类型的小麦品种。本项研究表明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籽粒硬度主效基因变异类型,结合先前研究中认为的PINA-null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b-D1b类型,但拥有相对较好的印度薄饼加工品质,因此品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育种目标有选择的利用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宛麦969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宛030176为母本、宛麦98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5年1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5021。适宜黄淮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等中高肥地力地区中晚茬种植。1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1.1育种目标河南省南阳盆地麦区,是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交汇处,各类小麦病害多发、重发。根据南阳盆地麦区小麦生产、生态和市场对小麦  相似文献   

9.
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按25%~75%的不同比例导入温带玉米自交系或育种材料中,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选育的热导自交系种质基础较宽;配合力较高;玉米大、小斑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61.5%~78.9%和53.8%~69.4%;青枯病、病毒病株率分别降低84.1%~93.2%和86.7%~98.2%;成熟期绿叶数增加2.6~4.4倍;自交系自身产量提高20.0%~55.6%。表明热带亚热带种质导入温带玉米,可能是拓宽温带玉米种质基础、提高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创造新种质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豫麦158(漯6073)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以Ta182C6b C2/14IWS007//郑麦9023矮败核不育杂交组合作母本,黄淮麦区丰产广适品种和欧美等抗源材料作父本,经2004年、2005年2轮开放自由授粉(开花前拔除劣株),使优良基因充分交流,优良基因和目标性状通过轮选方法得以有效聚合,形成矮败轮选群体Ⅱ(03TaⅡ),后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  相似文献   

11.
新科麦168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矮抗58/周麦16的F1为母本、洛麦21为父本杂交,经后代系谱法连续选择培育而成。新科麦168属半冬性、多穗兼大穗型、中早熟品种。系谱分析表明,新科麦168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含有意大利st2422/464和英国Nainari60等的优良抗病基因,而且含有德国抗源牛朱特和苏联小麦血缘,综合抗病性好,抗灾减灾能力较强,既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好品种,也是一个优良的小麦种质资源。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高中水肥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 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  相似文献   

14.
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光合作用对生态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杂种小麦麦优4号在不同生态因子下的光合速率均高于亲本。麦优4号及母本ND35的光饱和点约1200μE·m-2·s-1,父本扬麦158的光饱和点约1000μE·m-2·s-1,饱和光强下麦优4号的光合速率分别较ND35和扬麦158提高8.12%和20.18%。麦优4号及其亲本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但前者耐高温能力较强。在50~400μL·L-1CO2浓度下,供试品种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提高而直线上升,高浓度CO2(400~650μL·L-1)下麦优4号光合速率的增加快于亲本。水分胁迫条件下麦优4号较亲本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且在高渗溶液中下降缓慢。此外,麦优4号能适应更高的氮素水平。麦优4号的光合作用表现倾向于母本。  相似文献   

15.
兰椒2号辣椒     
兰椒2号辣椒1品种来源:甘肃省兰州市农科所以自育自交系28号为母本、32号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1995年5月受甘肃省品审会委托,兰州市品审小组审定通过并定名。2特征特性:株高44cm左右,侧枝为无限分枝型,茎粗0.9~1.4cm。叶卵圆形,绿色。单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百合鳞茎为材料。鳞片经消毒后接种在MS+BA2mg/1+NAA0.2mg/1的固体培养基上,在20~25℃,光照20001x、14h的条件下诱导芽再生。当芽长成1.5~2cm高时,转入含有不同浓度甘露醇的MS保存培养基上生长15~30d。随后把苗转入16~18℃。光照10001x、8h的低温种质库中保存。结果表明:附加有甘露醇的MS培养基,具有增加百合离体种质存活率的作用,其中MS+2%甘露醇的处理,效果最好,保存1年后的存活率高达92.9%。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质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广大麦区 ,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冬麦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 ,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1998年 ,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普遍发生较重 ,现已成为危害该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众所周知 ,小麦纹枯病是土传病害 ,药剂防治难度大 ,因此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这是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拥有数量多、质量好的种质是抗纹枯病育种成功的关键 ,但目前普通小麦中筛选出的抗源过硬的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急需鉴定、选拔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种 ,另外通过远缘杂交 ,将小麦近缘属的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  相似文献   

20.
1997~1998年我省茶资源综合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1茶资源综合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成绩1.1全省茶叶大幅度增产增效,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上升。1997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1.27万hm2,产量4.77万t,产值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