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豆抗病、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刘淼  王志坤  李文滨 《大豆科学》2011,30(5):865-868,873
大豆病、虫害不但造成大豆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改良品种的抗性已在许多作物上得到应用.该文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蚜虫、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食心虫抗性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比较和讨论了各种基因的应用效果及目前抗病、虫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抗病...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提供人类植物蛋白和油料以及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作物,但由于不适合做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系统,其基因组信息尚不丰富.因此,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大豆大分子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该文综述了大豆蛋白提取方法、大豆综合蛋白质组学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同时讨论了大豆蛋白质组数据库,并对大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产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籽粒中的分配量,研究大豆及其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规律,对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大豆及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的一般规律,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并介绍了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高产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的特点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大豆抗SMV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大豆对SMV候选抗性基因的研究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育种和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高尔基体与细菌增殖和周膜扩展的关系,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大豆根瘤侵染细胞发育中高尔基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幼龄侵染细胞中有高尔基体,但在成熟和衰老的侵染细胞中却几乎没有这种结构.高尔基体随幼龄侵染细胞中细菌的增多而增多,它们主要位于细菌附近.这些高尔基体的生理活性较高,不断向周围的细胞质分泌含有纤维状物质的小泡,有的小泡还在向细菌运动.一些小泡位于细菌的周膜上,其附近细菌的周膜常向外形成隆起,并有纤维状物质出现在其中.由此说明,大豆根瘤侵染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了细菌的增殖和周膜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日本合作研究期间收集的有关日本大豆生产、研究资料整理而成,从日本近百年来的大豆生产情况、日本食用大豆的利用情况、日本大豆的进口情况、日本大豆的主要生产地区、日本的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日本国产大豆需求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日本的大豆生产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先生从事大豆研究56年来在大豆育种、性状遗传、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胞囊线虫病抗性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育了30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66.7万hm2,其中,中黄13为近3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为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同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三系",开展了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我国在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抗旱型大豆茸毛适旱变态与茎形态解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在人工模拟旱境生长室内进行。于鼓粒初期,对抗旱型大豆品种“呼80—1001”,“安丰1”和敏感型品种“绥农4”及中间型品种“黑农26”进行干旱处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430)对茸毛的适旱变态和茎横剖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指出密集茸毛型大豆较稀疏茸毛型大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钟状茸毛基部的膨润度和新茸毛增生乃为适旱变态反应。研究结果还指出抗旱型大豆的皮层与中柱的比率大于敏感型大豆。维营束排列较紧密,束内系列导管抗旱型大豆也多于敏感型大豆。中央系列导管的最大导管直径抗旱型大于敏感型,抗旱型大豆茎具有较小的髓,其细胞呈海绵状。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下的中巴大豆贸易:现状、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来源国,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巴西位于疫情"震中"地带,其国内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介绍了巴西大豆产业发展及出口现状并分析了疫情对巴西大豆生产及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巴大豆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表明:短期来看,疫情下巴西大豆生产暂未受到显著影响.巴西货币大幅贬值使其大豆国际价格下跌,市场竞争力提升,出口增加.疫情期间出台的多项农业支持政策进一步为中巴大豆贸易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巴西巨大的大豆生产出口潜力以及与中国良好的经贸关系也为中巴大豆贸易长期发展提供机遇.然而,中国对巴西大豆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疫情所暴露出的巴西大豆供应链的脆弱性问题,也为中巴大豆贸易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中国应密切关注并深入巴西大豆供应链各个环节,降低中巴大豆贸易风险,并进一步扩宽进口来源,保障国内大豆供给.本研究对于降低中国大豆进口风险,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12.
大豆专用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朝阳  韩丽梅 《大豆科学》1998,17(4):358-362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常规施肥与施用大豆专用复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豆连作导致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破坏,淀粉粒积累,基粒片层结构出现“空隙区”。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复肥增强了轮作,连作大豆叶片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完整性,增加了基粒数量和基粒片层数,为促进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叶绿体基粒片层数与大豆植株营养生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螯合铁肥(Fe-EDDHA)对不同铁效率大豆V4期叶片及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植株矮小且叶片发黄,而铁高效品种缺铁条件下植株稍小但叶色差异不大。两种处理下铁高效品种的叶绿素SPDA值无显著差异,铁敏感品种在缺铁条件下叶绿素SPDA值显著小于补铁条件下,也显著小于铁高效品种。铁敏感品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数量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大,但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叶绿体不饱满呈长梭形且其中淀粉颗粒形状扁平,含量较少;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线粒体和叶绿体数目差异不大,但总体上在补铁处理下叶肉细胞中淀粉颗粒的含量较高、颗粒较大。铁敏感品种根系细胞缺铁处理下形状不规则,细胞壁严重变形,原生质破裂外流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及大部分细胞器有解体现象,而补铁处理下细胞结构则保持规则完整;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根系细胞均规则完整,但补铁处理下原生质体浓厚且内含物较丰富。由此说明:缺铁胁迫对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植株大小、叶色、细胞超微结构都有影响,只是铁敏感品种受缺铁胁迫影响更大,而铁高效品种可能有较完善的耐低铁机制所以受缺铁胁迫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1601、浙春3号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 )品种为材料,研究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 (300 mg/kg和500 mg/kg)抑制大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高Fe2+还破坏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内部积累较大淀粉粒及较多脂滴,基粒类囊体肿胀,垛叠松散,排列无序,叶绿体形状畸变,部分被膜破损。可见,高Fe2+胁迫对大豆叶片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个大豆品种对高Fe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金平 《大豆科学》1997,16(1):76-79
1993-1994年在碳酸盐黑钙土上进行了有机肥,化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盆栽试验。在大豆生育期间人工模拟旱境条件下测定了与大豆抗旱性有关的大豆叶片细胞膜透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内源激素脱落酸含量和茎叶组织超微结构等项目。  相似文献   

16.
从气候光源的角度论述了宁夏是我国大豆单产最高的区域之一,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在回顾大豆科研工作的历史和育种、栽培方面取得的进展后,对今后宁夏大豆科研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豆多肽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在运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大豆多肽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生理功能特性及其在运动食品中的应用作详细阐述。大豆多肽是大豆蛋白的水解产物,其氨基酸组成与大豆蛋白几乎一样,且必需氨基酸平衡良好,含量丰富。它具有比大豆蛋白更优越的生理功能特性和加工特性。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多肽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乌克兰大豆生产发展迅速,成为欧洲的大豆主要生产国之一,介绍了乌克兰目前大豆生产和科研的概况、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吴晶 《大豆科技》2009,(5):9-11
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在加强大豆育种优势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大豆育种为中心,整合栽培、植物病理、杂草防除、土壤肥料等学科资源,协同攻关大豆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创新技术,完善措施,为大豆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优良大豆种子。  相似文献   

20.
NaCl诱导大豆根尖细胞凋亡的细胞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种子为试材,NaC l溶液为诱导剂,分别对生长中的大豆根尖进行诱导,研究NaC l溶液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根尖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显微观察和基因组DNA分子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利用NaC l溶液处理根尖细胞,能够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凋亡频率与处理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在细胞发生凋亡时,凋亡中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证明利用NaC l溶液作为诱导剂处理生长中的大豆根尖细胞,能够引起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DNA发生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