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藻酸钠明胶联合固定化香菇纤维素酶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藻酸钠、明胶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香菇纤维素酶进行固定化。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明胶浓度、氯化钙浓度、给酶量、戊二醛浓度及交联时间对固定化酶的影响,并对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温度稳定性等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和明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3.5%和3.0%,戊二醛浓度为1.0%。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最适反应pH向酸性方向移动了0.4,最适反应温度提高了5℃,并且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双孢菇漆酶,优化固定条件并研究了固定化酶酶学性质,以及其在染料脱色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最适固定条件为海藻酸钠10g/L,CaCl20.25mol/L,酶与海藻酸钠体积比为1。相比于游离酶,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与保存温度和前者相同,但固定化酶作用的温度范围更广,且固定化酶提高了游离酶的热稳定性。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更耐酸碱。对8种工业染料中4种染料脱色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弱酸艳蓝RAWL的脱色率达64.7%。固定化酶优化了游离酶的部分酶学性质,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用筛选出的酵母菌种进行了固定化单菌、固定化混菌发酵的研究,结果表明:(1)2%的海藻酸钠与菌液以20:3(v/v)注入经灭菌的2%CaCl_2溶液中,将形成的凝胶球钙化12小时,制得固定化活细胞的效果最好;(2)固定化混菌克服了单菌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3)固定化混菌以先混菌后固定为最佳固定化方式。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钠固定化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研究了木聚糖酶的固定方法,并利用固定化酶和游离酶进行了酶解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热稳定性,最适pH,稳定性及与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提高.其中采用直接包埋方式固定率低,稳定差;交联包埋法固定的固定化酶反应pH范围变宽,固定率高,但与底物的亲和能力强和操作稳定性不如包埋交联法.  相似文献   

5.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无菌蒸馏水、1%海藻酸钠、0.5%海藻酸钠+0.1%生姜提取液、1%海藻酸钠+0.1%生姜提取液4个处理,PE保鲜袋4℃下贮藏,研究了生姜提取液及其可食性复合膜对鲜切"红富士"苹果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生姜提取液处理在阻止水分蒸腾,维持硬度,降低褐变程度,减少营养物质的损耗,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丙二醛(MDA)的积累,减少微生物侵染方面,其综合效果要优于仅用海藻酸钠涂膜的处理及无菌蒸馏水处理的鲜切苹果。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对不同处理的鲜切苹果进行评判,得出最佳组合为1%海藻酸钠+0.1%生姜提取液。  相似文献   

6.
改良壳聚糖固定化真菌漆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改良壳聚糖-壳聚糖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真菌漆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探讨了其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戊二醛最适浓度为0.5%,交联最佳时间14 h,最佳给酶量约1.3 mg,固定时间12 h或0.5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固定化漆酶酶活回收率分别为56.4%与51.2%.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漆酶与作用底物邻联甲苯胺的亲和力降低,但固定化漆酶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最适温度分别为40℃和80℃,分别比游离酶提高10℃和50℃;90℃条件下保温5 h后固定化酶活保留率分别为57.4%和40%,而相同条件下游离酶酶活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杏鲍菇菌包液化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效果,在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对杏鲍菇液化菌种和固体菌种从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及产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菌种1号为保龄球型液化菌种,由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提供,2号保龄球型固体菌种由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试验配方:玉米芯30%,粗木屑25%,棉籽壳20%,玉米粉  相似文献   

8.
三型颗粒混合型制作平菇菌种及其与常规配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比木屑菌种菌丝强、生长时间短;比颗粒菌种成本低、不容易结块老化;比液体菌种制作容易的一种菌种。以玉米40%,小麦30%,木屑24%(或细小玉米芯),麸皮3%,石灰1%,石膏2%制作的三型颗粒混合菌种,菌种菌丝生长旺盛,满袋时间短,萌发能力强,菌种结块和吐黄水现象轻,耐存放能力强,消耗粮食比纯小麦颗粒菌种少。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固体液化菌种工艺在黑木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常规固体三级菌种扩繁工艺为对照,进行黑木耳短袋栽培试验。结果显示:高压灭菌料袋接种固体液化菌种的黑木耳菌丝洁白、浓密,发满袋时间为49天,菌袋成品率99.3%,每袋平均产量达37.6 g,显著早于和高于接种常规固体菌种处理的55天、95.2%和32.33g,表明固体液化菌种工艺能提高黑木耳菌丝活力与产量。效益分析显示,应用固体液化菌种较常规固体菌种可减少黑木耳短袋栽培直接生产费用58%,表明其可代替固体三级菌种扩繁工艺用于黑木耳集约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赵莉 《北方园艺》2015,(11):124-129
以鲜切雏菊为试材,采用涂膜处理的方法,研究茶多酚与海藻酸钠膜对鲜切雏菊鲜重变化、枯萎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与海藻酸钠膜对鲜切雏菊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特别是2.0%茶多酚与0.05g/mL海藻酸钠结合处理鲜切雏菊效果最好。2.0%茶多酚+0.05g/mL海藻酸钠组能维持鲜切雏菊鲜重,在瓶插24d后,其鲜重变化率仅为-0.33%,能有效降低枯萎率,其中,当瓶插为24d时,只有16.56%的鲜切雏菊发生枯萎,而CK组的鲜切雏菊接近全部枯萎,0.05g/mL海藻酸钠组、1.0%茶多酚+0.05g/mL海藻酸钠组超过半数的鲜切雏菊已经发生枯萎;能减缓鲜切雏菊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的速度;能延缓鲜切雏菊PPO活性高峰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其PPO活性高峰和POD活性高峰出现时间都分别较CK组、0.05g/mL海藻酸钠组、1.0%茶多酚+0.05g/mL海藻酸钠组延迟了8、4、4d;MDA含量较其它3组上升得缓慢,而且在24d内MDA含量较小,特别在瓶插后期MDA含量明显小于CK组;相对电导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其它3组的鲜切雏菊相对电导率则有大幅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比例的麒麟菇菌糠配合棉籽壳、牛粪等基质进行双孢蘑菇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糠是蘑菇原种生产的好材料,菌糠∶棉籽壳∶牛粪为58∶20∶20、38∶40∶20、48∶40∶10的配比比较适合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其中菌糠∶棉籽壳∶牛粪为58∶20∶20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2.
曾辉 《中国食用菌》2010,29(1):23-27
通过对褐色蘑菇MC441透气袋栽培种不同的基质含水量、膨胀珍珠岩添加量、培养温度、冷藏温度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并与同样冷藏3个月后的美国Sylvan公司的褐色蘑菇栽培种SB65、SB295进行出菇比较。结果表明:MC441的麦粒基质最适含水量为42%~45%;在小麦基质中添加干重比例为3%的膨胀珍珠岩(含水量预先调至72%),可使MC441经过3个月冷藏仍具有良好的外观和活力;MC441最适的培养温度在(21±1)℃;在2℃~4℃下,MC441经过3个月冷藏后出库成品率稳定在99%左右;MC441和进口的SB65、SB295之间,在产量和菇体大小方面不相上下,可以在国内替代进口菌种用于栽培褐色蘑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未发酶料棉壳不经堆制发酵,接制蘑菇菌种的试验研究。通过培养基配方的改良和生产工艺的改革,简化蘑菇种的制作流程,提高蘑菇菌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腐熟玉米秸秆、棉籽壳菇渣与草炭和蛭石按照不同的比例组配成复合基质,进行番茄和甜椒穴盘育苗的结果表明:番茄穴盘苗培育以等体积的棉籽壳菇渣、草炭、蛭石混配基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等体积玉米秸秆、草炭、蛭石混配的基质;玉米秸秆2 V、蛭石1 V 混配的基质适于甜椒穴盘育苗,其次是等体积的棉籽壳菇渣、草炭、蛭石混配的基质。合理使用腐熟玉米秸秆和棉籽壳菇渣可以减少草炭用量,改善基质理化性状,促进番茄和甜椒幼苗生长,培育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菌种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的首道工序,关系着这一产业的成败。液体菌种以其具有培养时间短、发菌快、菌龄整齐一致、接种方便等优点,并有利于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越来越受到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青睐,已成为食用菌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液体菌种制作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了制约我国液体制种发展因素,并对国内液体菌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常温(25℃)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TS)涂膜保鲜剂对莲藕进行处理,对其采后贮藏效果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 和CTS 涂膜处理可以有效的抑制莲藕表皮褐变,减小失重率,显著抑制莲藕VC、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和细胞膜透性升高。其中1.0%SA 处理在抑制莲藕表皮褐变,减小失重率,抑制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及细胞膜透性上升等方面表现最好;1.25% CTS 和1.5% CTS 处理在抑制莲藕VC 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方面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能够诱导瓠瓜产生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病抗性的化学诱抗剂,在瓠瓜幼苗上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2,1,3-苯并噻二唑(2,1,3-Benzothiodiazole,BTH)、芸薹素内酯(Brassinolide,BL)、壳聚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TS)、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后,人工摩擦接种CGMMV,评价它们的相对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前3 d用0.050 g·L-1 BTH、5.0×10-5 g·L-1 BL、1.0 g·L-1 CTS、0.138 g·L-1 SA处理均可使瓠瓜CGMMV的病情指数降低,其中5.0×10-5 g·L-1 BL防效最佳,达70.38%。进一步研究表明,BL、CTS、SA以喷药后3 d为最佳诱导时间,而BTH为喷药后1 d。4种化学物质均能诱导瓠瓜对CGMMV产生抗性,其抗性差异与诱抗剂种类、浓度及诱导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沙子、炉渣、菇渣不同配比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子∶炉渣=2 V∶1 V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0%(T1)、20%(T2)、30%(T3)、40%(T4)和50%(T5)体积比的菇渣,研究沙子、炉渣、菇渣复合基质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春茬试验中,T3处理的果肉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4处理的果肉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茄皮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也较高。秋冬茬试验中,T3处理的果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4处理的抗坏血酸含量显著提高,T1处理的茄皮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提高。两茬试验中,T1处理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5.5%和11.2%。综上,冬春茬和秋冬茬均以添加10%比例的菇渣最有利于茄子产量形成,而添加30%或40%比例的菇渣有利于茄子果实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19.
高淑敏 《北方园艺》2011,(12):154-156
为适应高海拔气候条件下金针菇规模化栽培生产,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野生植物研究所选育的金针1号菌株为试材,研究了5种培养基配方对金针菇菌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号培养基配方(玉米粉5%、麸皮1%、酵母粉0.5%、葡萄糖2%、KH2PO40.1%、MgSO40.05%、CaCO30.2%、维生素B11 mg),在25℃1、80 r/min的培养条件下,恒温培养6~7 d,培养出的金针菇液体菌种菌液清亮、颜色浅黄、菇香味浓、菌球直径小、密度大,接种栽培袋后,多点上下同时发菌,发菌速度快,菌龄一致,与对照固体菌种接种后发菌时间对比缩短18 d。  相似文献   

20.
香菇液体菌种固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液体菌种由于具有不耐贮藏和不便于运输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液体菌种的推广应用。研究报道了一种食用菌液体菌种固化技术,可有效解决液体菌种的上述缺点。在优选的蔗糖、豆饼粉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培养香菇856,将得到的菌丝球与优选的主要成分是棉籽壳的固化载体基质按1∶6的比例混合,制成固化菌种,室温保藏30d,与保藏0d的固化菌种相比,呼吸强度低,纤维素酶活力明显升高,萌发力强,菌丝生长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