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里格气田为典型的“三低”气藏,气井生产中后期携液能力降低,导致井筒积液,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开展了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试验。介绍了柱塞气举工艺原理及柱塞组成,通过柱塞气举参数设计、柱塞类型及优化方式优选,总结了柱塞气举现场试验开展情况及试验效果评价。柱塞气举工艺利于排出井筒积液,确保了气井产能的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可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苏里格气田低产低效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为低压低产气藏,气井在生产中后期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结合苏里格气田现场情况,开展了连续油管排水采气工艺试验。依据管柱优选理论,根据不同油管规格临界携液流量的不同,优选临界携液流量低、油管磨阻小的Ф38.1mm油管作为生产管柱,通过对2口井试验前后油套压差和产气量对比分析发现,采用该油管有助于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排水采气效果。  相似文献   

3.
气井生产中后期往往不同程度地产水,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采取优选管柱等排水采气工艺措施。海上气田完井生产管柱具有很多特殊性,不动管柱条件下陆地气田行之有效的气举、泡排等工艺措施无法实施,而动管柱作业难度大、作业费用高。针对海上气田尤其是深水水下完井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小组合并排双油管完井方案,其?9in套管中最大可下入?3in+?2in组合双油管,最大允许产量可达到160×10~4m~3/d。大小组合并排双油管完井可实现3种管径的灵活切换、通过脐带缆与泡排、气举灵活组合,可实现气井从投产到废弃"全生命周期"的不动管柱生产,为海上气田的高效开采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控制系统中需要人工到井口进行制度调参、现场布线复杂、管理强度大等问题,以柱塞到达传感器信号、油压和套压为监测目标,以气井工作模式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以CC2530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井口中央节点、监测节点、控制节点、协调器,采用ZigBee协议实现自动组网、数据监测和控制信号传输。监测节点通过实时监测柱塞到达传感器信号,记录柱塞到达井口时间,实时监测井口油压和套压;利用智能井口中央节点判断柱塞到达井口时间和油套压变化情况,控制节点实现电动阀的精确控制。试验表明,该系统可满足多柱塞气举井实时控制的需求,并可对整个区块柱塞气举井进行实时监测,有效提高了气井生产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姜一 《长江大学学报》2017,(15):73-76,81
有效排出积液对低压低产气井的稳产保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大牛地气田直井积液状态无动态监测手段、排液方法相对粗糙的缺陷进行排积液方法研究。首先基于两相流的形成与转换机理,结合环状流、过渡流、段塞流、泡状流4种流态的特征,定义了无积液、井壁积液、井筒积液、井底积液4种积液状态;其次,通过对比实际产量与各流态的形成边界以及临界携泡流量的大小关系,将4种积液状态的气井进一步细分为8类,并将泡沫排水、提产带液、降压带液等排水方法进行组合,制定了针对性的8类排积液方法;最后,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气井产量降低,易造成井筒积液停产,需气举恢复产能,海上油气田平台空间有限,大多采用水平井或大斜度井开发。针对东海某气田储层及开采特征,为减小井斜对气举阀影响,提高下入可靠性,同时解决高温、腐蚀及高压力密封性等问题,对气举阀及工作筒结构、防腐材质、密封方式等进行改进。改进后气举阀通过室内高温、压力、气密试验和疲劳等功能试验,结果达到了设计及气密要求,为海上油气田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单井产量低,井口压力为0.5~1.0 MPa,积液井占总井数的62%,导致地面管网普遍存在积液问题。为更加有效地携出集输管网积液,同时降低井口压力,提高单井采收率,需对目前集输模式进行优化设计。针对苏10区块集输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了流量控制、降低压差工艺试验;同时根据目前集输模式的特点,提出阀室移动增压橇集输模式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集输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井口压力(0.1~0.5 MPa),从而有助于单井井筒携液,提高单井采收率;同时可以有效地对管网进行携液,降低管网压差,提高输气效率,最终达到延长气井寿命,为气田稳产提供支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苏里格气田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勘探开发评价,该气田属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岩性气藏,有效开发难度大。根据苏里格气田集输工艺的特点,结合苏54区块采气管网布局现状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将已建采气管网与苏里格气田较成熟的采气管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制定了适应苏里格气田集中增压的“枝上枝”阀组布站工艺技术方案。与传统分散增压集气站技术、集中增压集气站技术相比,该技术方案缩短了采气管道长度,降低了征地和占压公路的费用,加快了区块开发建产的速度,实现了苏里格气田低成本滚动开发的目标,可为类似“三低”气田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快速地寻找出水层位和判断潜力层,结合实际井况,对无偏心井口的抽油机井利用气举诱喷技术进行产液剖面测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工艺简便,占井周期短,可为上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塔河油田AT1区块凝析气藏大量气井见水严重,需要选择合理的排水采气工艺以保障气藏有效开发,而掌握该气藏底水能量是正确选择排水采气工艺的基础。为此对地层、天然气物性组合参数和地层压差进行线性回归求得水体倍数,利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该气藏投产以来每年的水侵量、水侵系数以及底水驱动指数,并结合该气藏生产指示曲线及地质特点,研究该凝析气藏底水能量。结果表明,该气藏底水体积约为气藏体积的4.87倍,且为底水驱动气藏,总体判定该气藏底水比较活跃且能量较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气井产水积液问题,海上气田采用固体泡排采气工艺技术。但该工艺技术在固体泡排剂在井筒中的溶解时间、固体泡排剂半径等工艺参数选取上仍以经验为主,无相关技术理论支撑。为此引入基于Fick的扩散定律建立球形固体泡排溶解特性释放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计算井筒中球形固体泡排剂释放速度和累计质量释放百分比。对影响球形固体泡排剂溶解特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剂释放速度与有效扩散系数和固体泡排剂半径有关。在实际球形固体泡排排水采气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对加注时间间隔、加注固体泡排剂的半径进行预测,并为球形固体泡排剂溶解特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海上某气田W气藏为一厚度超过100m的边水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及纵向上物性差异均较大。由于厚层非均质水驱气藏的特殊性,目前有关制定该类气藏开发技术方案中如何避水的经验或方法相对较少。研究主要从开发井井型选择、开发井井位和射孔层段、采气速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现W厚层非均质气藏有效避水措施主要有:选用直井与大斜度井相结合的井型;保持气藏西侧定向井距内含气边界距离600~1000m,避射气藏底部1/5~1/3层段;控制构造高部位开发井的采气速度在6.5%~7.5%,边部位开发井采气速度在3%~4%。  相似文献   

13.
普光气田大湾采气区共有13口气井生产,气藏流压40~50MPa,关井压力35~37MPa,日产气量910×10^4m^3,气井H2S平均含量约15%,属于高含硫化氢气井,其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大湾采气区各集气站井口安装有监测与截断装置,安装硫化氢探头、可燃气体探头、火焰探测器、工业电视监控仪等实现井口气体泄漏、火灾、压力异常等实时监测。井口监测系统将实时信息反馈到SCADA系统,在站控室和中控室人机界面进行显示,井口窭时信息参与SCADA系统的关断逻辑,达到关井要求时,可自动和远程关闭井下安全阀、地面安全阀,从而截断气源。该系统在普光气田大湾采气区投产后运行良好,为该采气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气举反循环成槽工艺是一项新技术,其设备简单,成槽高质高效,且又经济合理。介绍了气举反循环工艺在暗渠节制闸防渗墙中的成功应用,以期促进气举反循环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田开发过程中通过放空进行带液越来越频繁的问题,对降压带液气井生产特征进行分析,优化降压带液气井分类治理思路,通过对气井的生产制度和工艺措施进行优化,并在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开展控制降压带液试验进行推广验证,形成了大牛地气田合理控制降压带液指导做法。试验结果表明,一类气井可避免降压带液;二、三类气井依据产液量大小可合理控制降压带液;四类气井降压带液不可避免,需要制定合理的降压带液周期或采取补充能量的方式减少气井降压带液。该方法推广后在未影响气井产液的情况下,每天的降压带液放空量由最高的10.73×104 m3降至目前的6.90×104 m3,8个月共减少天然气放空810×104 m3,大大减少了天然气的浪费,保护了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16.
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产能建设已经展开,需要对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特点进行总结,优化现有排采管理模式。在分析煤层气井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将排采阶段划分为排水降压和产气2个阶段(其中排水降压阶段又划分为观察液面、平稳降压和稳压排水3个阶段,产气阶段划分为限制产气和稳产气2个阶段),针对不同排采阶段产液和产气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实现了排采管理的定量化,有效地指导了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7.
页岩气井及时采用油管生产能够有效地保证气井的稳定递减,但油管下至哪个位置对气井稳产最有利,井身轨迹对该位置是否有影响尚无深入研究.为了确定油管的合理下入深度,通过水平井全井筒试验装置的气水流动实验,对油管下深至积液水平段、斜井段不同位置处(水平段和斜井段分别积液情况时,油管下深至斜井段上端、水平段跟端、水平段1/3处、水平段2/3处及水平段趾端)试验管段内的积液特征以及出口排液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水平段下倾时,油管下入斜井段携液气体液量最小,水平段上倾且油管下入水平段1/3处携液气体流量最小.然后利用全动态多相流模拟系统OLGA,以威204HX平台几口井的气井产能方程、气井井身结构、地层压力下降梯度作为基本参数,对不同井身轨迹时油管不同下深对应的气井生产过程的井筒积液进行了模拟.结果 表明,水平段上倾累计产气量大于水平段下倾累计产气量,水平段上倾且油管下入水平段1/3处气井的累计产气量最大.综合分析,油管下入水平段1/3附近对水平页岩气井排采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涪陵页岩气田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方式进行开发,2013年以来已有近200口井投入生产,随着加密井的部署,邻井压裂对生产井的影响不能忽视。通过对气田近5年的生产井生产动态数据和压裂数据分析,定量识别和分析了邻井压裂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研究认为井距小于1600m且在地层主应力方向上的气井受到邻井压裂影响的概率较大;压裂的工程因素与影响程度没有相关性;生产井的生产时间和累计产量与气井受到的压裂影响呈正比关系,该研究为气田气井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上虞涂区研究了水稻黄熟期不同排水时间对1 m土层盐分含量、水稻地上部Na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时期的稻田土层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稻黄熟期排水后,0~80cm土层中盐分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且排水越早,土层中盐分含量上升的幅度越大,但8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黄熟期水稻地上部Na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且排水越早,水稻地上部Na含量增幅越大。以当地常规排水时间(10月7日)为对照,提前排水12 d,水稻产量下降8.2%,而延期排水14 d则可使水稻产量提高18%,同时千粒重和水稻穗实粒数也显著提高,但延期排水29 d与延期排水14 d相比,水稻产量并未显著增加。由此可见,滨海涂区水稻黄熟期延期排水14 d可作为保证水稻稳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暗管排水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沟排水为对照,论述了内陆干旱重盐碱区暗管排水在排水排盐、控制地下水位、提高土壤脱盐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