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发育了3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分布在凹陷区域的不同位置,受物源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其砂体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和油气的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岩石组成、层理类型、内部相带的发育情况等的分析,阐述了3种类型沉积砂体的特征,并进一步对3种沉积砂岩的储集性能及其油气分布进行论述,从而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安组砂体展布与隐蔽油藏分布是加快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以陕北斜坡宁条梁-乔沟湾地区延安组延91油组为例,利用岩芯、露头、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斜坡带曲流河沉积微相展布与砂体分布规律,应用地质综合评价法,预测与评价了有利目标。结果表明,该区延91油组主要有曲流河河道、河漫滩和决口扇等3种沉积微相,发育多条主河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砂体厚度4~20m,呈条带状分布,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基本一致,在纵向上连续性好,而在横向上连续性相对较差,河道砂体孔隙较发育,渗透率较高;Ⅰ类目标2个,预测含油面积为22.91km2,地质储量为903×104t;Ⅱ类目标5个,预测含油面积为57.47km2,地质储量为2654×104t;Ⅲ类目标7个,预测含油面积为103.28km2,地质储量为3545×104t。砂体这种分布模式对预测隐蔽油藏分布有重要指导意义,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曲流河河道砂体带上寻找隐蔽油藏。  相似文献   

3.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重点的油气勘探领域,其沉积的河道砂体有单层厚度薄、侧向变化快的特点,因此亟需对该区域开展有利砂体预测方面的研究,以指导岩性油气藏勘探。以XS14区块为例,针对窄小河道砂体识别问题,开展了地质-地震综合研究。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区块内目的层段的沉积相类型,运用地震属性和储层反演等手段,刻画区块内重点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预测区块内有利砂体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由下至上水体逐渐加深,其中FⅡ1小层沉积期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较为连续,为良好的储集层,最终预测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目标区位于中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3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长63沉积微相的特征和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将研究区长63砂体类型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远沙坝砂体、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型砂体、湖底滑塌浊积扇组合砂体等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资料的不完备性、不确定性是固有存在的,弄清不确定性有助于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针对正在实施开发井钻探的尼日尔三角洲E油田开展砂体埋深预测不确定性研究,形成3类不确定性分析图版,用以表征砂体埋深预测的不确定性范围和影响原因:应用砂体埋深误差分布范围不确定性图版,分级表征砂体埋深预测整体不确定范围;应用砂体埋深预测差异与位置关系不确定性图版,表征不同位置砂体埋深预测差异不确定性范围;应用目标井与速度参考井距离分析图版,表征砂体预测差异与参考速度距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500m的古近系)油藏,储层埋藏深、沉积类型多样,储层预测问题已严重制约该地区中深层开发井的实施成效。以渤海湾盆地A油田为靶区,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与方法,精细刻画了中深层沙河街组三段的储层展布特征,并成功用于指导油田开发井实施。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下,建立了油田靶区井震响应关系模板,依据多角度地震属性切片总结不同目标砂体时空配置关系;在目标砂体内部,开展了基于地震模型正演的储层精细描述,以垂向波形与岩性组合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地震反射波形剖面与砂体内部波形平面分布特征关系,识别目标砂体的优势储层发育结构。在A油田的随钻过程中,应用该技术有效规避了储层风险,16口开发井实施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延长组长61油组是陕北绥靖地区主要目的层,研究陕北绥靖地区长61的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对于加快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生产和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长61油组的沉积相和测井相标志,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发育多条主河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砂体厚度8~20m,呈条带状分布,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基本一致,河道砂体物性相对较好,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旦八地区的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300m井距密井网砂地比等值线图的绘制,探讨了该区长4+5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砂体展布及其主控因素。依据沉积旋回特征和泥页岩标志层,将长4+5油层组分为长4+5下、长4+5上2个次级单元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4+5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呈北北东向较宽条带状交互排列,长宽比较小,规模较大.反映了砂体受平行于湖岸波浪和河道的共同影响;长4+5上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岩和漫滩泥岩呈较窄的北东向条带状交互排列,砂体长宽比较大,反映了北东向河流的主控作用。长4+5下的储集性和含油性优于4+5上。  相似文献   

9.
根据葡北油田三断块葡136井区目前开发状况,进行了葡萄花油层断层特征的三维建模精细解释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描述了葡136井区不同类型的砂体与断层匹配模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对断层边部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圈定,确定研究区内反向断层上升盘一侧、断层交叉部位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最终在全区刻画出4个剩余油富集区,该技术的实现对提高水驱油藏断层边部采收率,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压砂地西瓜适宜补水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压砂地条件下研究不同补灌量对西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补灌量的增加,西瓜生育期延长,叶面积指数增加,补水量为20 m3/666.7 m2时叶面积指数最大,为2.17,水分利用效率(WUE)在10 m3/666.7 m2~20 m3/666.7 m2较高,光合速率增加,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下降,西瓜产量增加,当补灌量增加到15 m3/666.7 m2~20 m3/666.7 m2时,产量和产值达到最大.考虑到砂田补充水分的能力有限,初步得出砂田西瓜的适宜补水量为15 m3/666.7 m2~20 m3/666.7 m2.  相似文献   

11.
对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北长7油藏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铁边城北长7油藏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半深湖-深湖亚相,由水下支流间湾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构成,三角洲前缘的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支流间湾微相。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期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东向,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非常发育,厚度较大,分布面积广,对于盆地中生界的石油勘探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J县西南部地区延安组延9、延10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区内具长7油层组为优质的供烃源岩;延9、延10油层组砂体整体上呈南北向展布,为中孔低-中渗储层;延8、延7油层组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J县西南部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前侏罗纪古地貌,其控制了油藏顶面构造、储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徐爽  阚雨晨 《农学学报》2023,13(5):58-65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药)用菌菌糠对土壤团聚体的作用效果,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香菇菌糠、灰树花菌糠和双孢菇菌糠对砂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菌糠都能够有效增大砂壤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增加幅度香菇菌糠(206.8%)>双孢菇菌糠(81.8%)>灰树花菌糠(54.5%),添加香菇菌糠使土壤团聚体性状评级从较差提升到了良好至优级别。香菇菌糠处理的团聚体性状都随着的添加量和培养时间显著提升,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主要与<0.25 mm团聚体通过团聚作用向大团聚体转化有关;灰树花菌糠处理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则是<0.25 mm团聚体在真菌菌丝的缠绕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团聚体,新形成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差;而双孢菇菌糠处理中,0.25~1 mm团聚体向3~5 mm较大团聚体的转化对团聚体性状指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不同菌糠对砂壤土团聚体性状的改善能力有着很大差异,菌糠的碳氮比是影响其对土壤团聚体性状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菌糠碳氮比过高导致其对团聚体性状的改善作用仅具有短效机制,形成的团聚体不具有长效稳定性;而菌糠碳氮比过低则达到改善效果所...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头屯河组是该区重要的勘探层系,主要发育冲积平原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其中冲积平原相曲流河砂体、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重要的优质储层类型。针对研究区中上述河道砂体埋藏深、多期叠置和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等因素造成薄储层描述困难的情况,根据砂体成因,建立了河道砂体叠置关系,分析河道砂体储层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地震模型正演并结合地震资料,明确了各类河道砂体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分频地震属性进行多砂体识别描述,利用地震切片技术进行薄层单砂体识别,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区块寻找优质储层和隐蔽圈闭描述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掺砂对崩岗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混合的砂土崩积堆发生二次崩塌时的力学特性,进行不同类型崩积堆室内模拟试验,探究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及崩塌特性。方法本文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实验,设计2种掺砂方式(分层掺砂和混合掺砂)和5种掺砂水平(0%、25%、50%、75%、100%),模拟不同掺砂方式和掺砂量对崩积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掺砂量越大,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小,掺砂量从0%增加至100%,强度从71.1 kPa下降为14.6 kPa;分层掺砂的试样,下层极不稳定,试样的强度小且破坏严重,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掺砂量为25%、50%、75%时,混合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比分层掺砂分别提高了53.28%、106.33%、21.13%;掺砂量低且混合掺砂时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大,上下层混合均匀的试样发生二次崩塌的可能性小。结论掺砂量显著降低了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掺砂量低时试样呈块状塌落,掺砂量高时呈碎屑状。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较分层掺砂提高了无侧限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6.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森林土和农田土为研究对象,接种2种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设置5种不同处理,在室温黑暗环境下培养180 d后,分析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各粒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赤子爱胜蚓增加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d>2.000 mm)质量分数,接种威廉环毛蚓和两种蚯蚓共同作用降低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3种不同的蚯蚓处理均降低了农田土的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2种不同生态型蚯蚓均降低了森林土和农田土细大团聚体(0.250 mm相似文献   

18.
海上油田储层胶结强度低,泥质细粉砂含量高,出砂迫使油井频繁作业,操作费用增加,甚至停产。针对海上出砂井及油层特点,应用适度排砂与防砂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先期排出近井地带储层细粉砂,解除污染。后期应用压裂充填防砂技术,改善储层物性,降低渗流阻力,延缓出砂风险。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海上某油田出砂井治理中,作业成功率100%,产能提高2~3倍,稳定生产超过600d ,累计产油约15×104 m3,显示出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与番茄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的野外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砂壤土物理性质及水肥的变化规律。试验共设5个处理,3个重复: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10 t·hm-2(T1)、20 t·hm-2(T2)、40t·hm-2(T3)、60t·hm-2(T4)。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减小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含水率,与对照(CK)相比,耕作层(0~20 cm)土壤容重T4减小最大,0~10 cm减小23%,0~20cm减小30%;孔隙度T4增加最大,0~10 cm增加14%,0~20cm增加19%。施用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土壤的水分与肥料利用效率,与对照(CK)相比,处理组的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分别最少提高27.7%和87.4%,其中T3增幅最大。生物炭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本试验番茄产量T3增幅最大,增幅为56.1%。综上所述,生物炭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淋失,其中T3在这些指标中增幅最为明显,因此40 t·hm-2生物炭用量是改良砂壤土最为合适的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山农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及LB法测定并计算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采用静水崩解法测定并计算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指数和抗蚀指数,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草地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较林地和耕地显著增加0.20、0.35倍,耕地粒径>0.25 mm机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最大,分别较林地和草地显著增加0.03、0.04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从大到小均为草地、林地、耕地,湿筛处理的草地平均质量直径比林地和耕地分别显著增加0.35、1.63倍,几何平均直径比林地和耕地分别显著增加0.72、1.85倍。LB法3种处理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的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从大到小均为慢速湿润处理、预湿后扰动处理、快速湿润处理,说明草地团聚体稳定性最强,耕地最弱;土壤水稳性指数和土壤抗蚀指数从大到小均为草地、林地、耕地,其中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