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甘薯及近缘野生种耐病毒特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比较,从资源圃中选出了50个病毒症状较轻的品种用于进一步试验。对部分的脱毒苗进行接毒试验,通过对比接毒与不接毒两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病毒症状表现、地上地下部的产量来确定品种的耐病毒能力。10个品种接种病毒后各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退化,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筛选出耐病毒品种徐薯18、徐薯2—2、红东等。鉴定的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及日本朝颜(Ipomoea nil)均易感染病毒,但源自南美洲的Ipomoea cairica。表现较耐病毒。筛选的耐病毒材料将用于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3.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CBI公共数据库的1 458条三浅裂野牵牛ESTs序列进行EST-SSRs信息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剔除低质量的和冗余的序列后,得到总长度为334.368 kb无冗余序列868条。这些无冗余序列中有35个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布于35条EST中,出现频率为4.03%,平均分布距离为9.55 kb。在2~6核苷酸的重复类型中,二、三核苷酸SSR之和占总EST-SSR的68.57%,其中三核苷酸SSR占总SSR数量的45.71%。在所有重复单元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T/AT(14.29%),其次是TCT/AGA为11.43%,TAA/TTA为8.57%列第3位。在所有的SSR中,EST-SSRs重复次数5次的有13个,占全部SSR的37.14%,其次是重复次数为4次和7次,各有5个,占全部SSR的14.29%。结果说明,甘薯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的EST-SSR出现频率较高、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4x) GISH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 trifida (2x)为探针, 与I. trifida (4x) 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结果显示, 2株系都与I. trifida (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几乎所有染色体整条都有均匀明亮的信号, 应为I. trifida (2x)基因组直接加倍而来;而 “697288”与“695104”不同, 虽然各条染色体也均有杂交信号, 但信号的区域与亮度有差异, 较为复杂, 可分为三种情况。第1种是整条染色体有均匀明亮的信号, 亮度与分布区域同“695104” , 有41条;第2种是几乎整条染色体有信号, 但亮度较第一种暗, 有14条;第3种为染色体部分区域有信号, 亮度较前二者更暗, 有5条。推测 “697288”是在加倍同时或之后又发生了基因组重组与部分变异。  相似文献   

6.
1983年9月,在凉山地区普格县曾收集到李氏禾(Leersia)的植株和穗及少许种子。1984年6月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先后收集到有关标本等500余件。在收集到的李氏禾属中有假稻、秕壳草,李氏禾等及其变种,均系稻属的近缘野生种。现就已搜集到的李氏禾属各种的情况和有关资料概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8.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 trifida (2x)为探针, 与I. trifida (4x) 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结果显示, 2株系都与I. trifida (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几乎所有染色体整条都有均匀明亮的信号, 应为I. trifida (2x)基因组直接加倍而来;而 “697288”与“695104”不同, 虽然各条染色体也均有杂交信号, 但信号的区域与亮度有差异, 较为复杂, 可分为三种情况。第1种是整条染色体有均匀明亮的信号, 亮度与分布区域同“695104” , 有41条;第2种是几乎整条染色体有信号, 但亮度较第一种暗, 有14条;第3种为染色体部分区域有信号, 亮度较前二者更暗, 有5条。推测 “697288”是在加倍同时或之后又发生了基因组重组与部分变异。  相似文献   

9.
谷子在约1万年前由青狗尾草驯化而来,我国是谷子的起源中心。谷子所属的狗尾草属在全世界约有125个种,其中中国有15个种,从二倍体到八倍体均有。目前利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出狗尾草属6个基因组,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发现狗尾草属是多起源的,与其多样性的基因组一致。系统演化分析发现,青狗尾草和谷子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法式狗尾草和轮生狗尾草;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 S. adhaerans的B基因组和S. grisebachii的C基因组与谷子和青狗尾草的A基因具有相对近的亲缘关系,而其他基因组和谷子亲缘较远。在野生资源的利用方面,谷子育种工作者已成功将近缘野生种自然发生的抗除草剂基因转育到谷子中,培育成功了可化学除草的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利用。本文对谷子野生种的分类、基因组构成、系统进化关系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谷子近缘野生种在谷子起源与驯化、遗传育种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谷子近缘野生种在谷子驯化及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WRKY基因家族是一类含有WRKY保守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大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调控因子家族之一.目前已有多种植物WRKY家族的分析鉴定报告,但关于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中WRKY家族的报告却很少.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甘薯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Kunt...  相似文献   

11.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原产中南美洲。输入我国最早记载于明万历年间(1574年)。我国甘薯栽培历史虽然不长,但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沿海,西达川陕云贵,均有种植;其中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栽培较为集中。种植面积在1—1.2亿亩,约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6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刘庆昌  王晶珊 《作物学报》1995,21(1):25-28,T002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L.和I.lacunosa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05mg/L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  相似文献   

13.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 L、和I.lacunosa 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5mg/L 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添加吲哚乙酸(IAA)和6-苄基嘌呤(BAP)的MS培养基上,一些愈伤组织再生出植株。未再生植株的愈伤组织进一步在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它们也再生出植株。本研究从I.triloba原生质体获得高频率的植株再生;首次从I.lacunosa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从高系14号原生质体也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4.
避旱性是植物重要的干旱响应机制,其重要表现就是早花。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loba(三裂叶薯)中包含大量的优良抗旱基因,本研究室前期对甘薯栽培种高系14号、I.triloba以及二者的体细胞杂种KT1三者进行了PEG干旱胁迫转录组测序,并通过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从测序数据中分析得到了两个和抗旱性关联度较高的干旱响应基因模块。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模块中的基因进行了干旱胁迫表达验证,筛选并克隆到一个与雌雄配子体融合相关的基因ItHAP2,该基因表达受到PEG胁迫的强烈诱导且在I.triloba的花中具有较高表达量。ItHA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 058 bp,基因组序列为5 688 bp,具有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ItHAP2蛋白具有HAP2-GCS1特征结构域以及一个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综合分析表明ItHAP2基因同I.triloba的避旱性早花有关。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I.triloba具有良好抗旱性的分子基础以及I.triloba相较于甘薯栽培种在自然条件下更易开花结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茄子及其近缘野生种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若干茄子自交系及其近缘野生种为材料,从DNA提取、酶切连接、预扩和选扩等几方面进行选择优化,建立起高效稳定的AFLP分析体系;从64对AFLP引物组合筛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38对,栽培种茄子和野生种托鲁巴姆间多态性高达68.5%.本实验室正以本AFLP分析体系开展茄子资源遗传多样性、青枯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等遗传分析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至1997年底,在湖南沅江已活体保存苎麻近缘野生种17种7变种131份,种间过渡类型3份。本文报道了苎麻近缘野生种的种类及分布,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亚洲稻花器性状的种问和种内变异,我们用128个栽培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72个籼型品种和56个粳型品种)以及53个近缘野生种品系(O.rufipogon Griff)(32个多年生品系和21个一年生品系),调查了雌蕊、雄蕊以及与籽粒有关的11种性状的表现。检测了多年生野生稻和一年生野生  相似文献   

18.
谷子抗除草剂基因从栽培种向其近缘野生种漂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物同种及栽培种与近缘野生种之间的基因漂移(基因流)是防范作物品种生物学混杂及评估转基因新种质田间释放后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的重要基础参数.本研究以显性抗除草剂(拿捕净)谷子种质作为花粉供体材料,以青狗尾草作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了栽培种向其主要近缘野生种基因漂移的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一般认为谷子及其近缘  相似文献   

19.
至1983年底,共收集国外甘薯品种资源144份,经整理后归并成134份。其中引自美国、日本、菲律宾的品种占87%。通过对品种的蔓长、薯皮色、薯肉色三种主要形态特征和产量、干率、萌芽性、贮藏性四种主要经济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特征、特性与生态型存在密切关系,其直接利用价值与产地的纬度高低呈正相关,夏秋薯地区以日、美品种的引种效果较佳。同时对品种的抗黑斑病、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性进行了鉴定筛选。指出根腐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潜在威胁。本文为高产、抗病、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割手密、斑茅、蔗茅、五节芒、河八王等甘蔗种质资源野生种的幼叶组织培养条件, 首次建立了五节芒和河八王的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 不同的野生种在愈伤组织诱导率、继代培养再分化能力及再生苗分化率方面均表现出不同, 说明甘蔗近缘野生种间在生理和遗传上存在着对培养条件反应的差异, 不同的资源材料要选择各自适合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