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江实验林场不同密度、不同年龄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与探讨了樟子松人工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涵养水分的能力;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生长季节变化规律、历年变化情况、贮水量的差别,樟子松的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变化受密度制约,适宜的密度为625-830株/hm^2。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合理经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固沙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兼用林经营。为取得最佳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主要林分因子和树冠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林分产量影响遵循密度效应规律 ,有自然稀疏过程。抚育间伐是人为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 ,既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又有可观的间伐经济收入。本项研究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差异性,以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TDR水分仪对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5年定位测定,同时监测降水量。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上下波动,同时,各林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55 a最高。4-10月,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从表层到深层均表现出与降水季节变化相似的变化规律。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量的影响最明显,波动幅度最大,由低到高依次为62 a、25 a、55 a、37 a和15 a。在垂直空间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都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60 cm土层,15 a和37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62 a土壤含水量最低,与其他林龄差异显著(P<0.05)。80~120 cm土层,55 a和62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150~200 cm土层,25 a和55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其他林龄之间两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章古台22年生1 420株·hm-2樟子松林一次性间伐成密度为404株·hm-2和810株·hm-2并采取封育措施的2种林分为调查对象,调查单株生物量、生长量及林下植被。结果表明:404株·hm-2与810株·hm-2相比,11a后樟子松单株生物量干质量前者为后者的1.64倍,根系粗壮程度、草本盖度前者高于后者;14a后胸径生长量前者为后者的1.11倍;有无垂直主根取决于土壤的质地;810株·hm-2林分在林内出现衰弱死亡林木以后才侵入灌木。  相似文献   

5.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期间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定,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林冠截留量、林内蒸发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推算了现阶段樟子松应有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沙地樟子松液流启动,10月中下旬液流基本结束,生长季(4-10月)各月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2.58、4.78、5.19、5.01、4.84、4.30、1.93 cm·h-1,以6月份的最高,其次依次为7、8、5、9月份,4、10两月平均液流速率较低。通过推算,径阶14、16、18、20 cm的樟子松纯林的合理密度分别应为688、531、422、344株·hm-2,现有同径阶的林分普遍存在密度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新林业”理论、“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樟子松生物学特点以及沙地立地特点,进行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选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的探讨。对天然更新的障碍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水分是阻碍天然更新顺利完成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采取人工促进措施,实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8.
围绕樟子松等人工针叶林,研究了林地水分收支途径及其比例关系和土壤水分的变化,阐明了水分平衡状况,以及在保证水分平衡的条件,估算了25-30龄林的合理林分密度为确保林木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土壤的水分供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发展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在我国北方各地的引种固沙情况作了概述,对樟子松在各引种地区的生长情况作了比较。指出了目前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存在着一些问题:生长出现了衰退现象.其自身的天然更新不能正常地进行以及遭到人为破坏严重等。针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今后发展的战略:营造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育策略,以保证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孟家岗林场40年生樟子松母树林不同密度疏伐处理后14个主要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疏伐处理对樟子松母树多个性状造成了显著影响,而且不同性状之间存在极为复杂的相关性;利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法将存在显著差异性和相关性的8个性状分成3类,分别代表了生长、树冠和结实性状;通过这3类性状在各主成分上得分值的加权和比较表明,孟家岗林场40年生樟子松母树林疏伐抚育最佳密度是150株·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辽宁省章古台试验区对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樟子松林分不论密度大小,雨季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明显高于春季;不同林分密度的樟子松林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春季试验地各层土壤的含水量从上到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北试验地0~60cm层次土壤含水量下降的比较明显,南试验地在60~100cm层次间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雨季0~40cm土层间,试验地土壤水分含量都呈上升趋势,40~150cm这几个层次间,试验地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40~100cm的层次上2试验地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采取环刀法和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持水量和孔隙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且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0~40cm土层变化规律性较差,但总体表现出一直升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西地区沙地上不同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内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的生长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树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在樟子松人工林成为成熟林之前,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的容重降低,平均持水量、孔隙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平均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也有所增加;成为成熟林后,樟子松人工林内土壤的容重增幅小于成熟林之前,平均持水量有所降低,孔隙度稍有增加,各养分含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樟子松人工林内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以近成熟林(树龄35年左右)时为最高,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分析得知,地理种源不同,樟子松的高生长、生长节律及适应性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树高生长差异大于胸径生长差异。不同种源物候期略有差别,纬度高的种源,物候期到来略早,纬度低的到来略迟,相差1~4d。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低纬度种源好于高纬度种源。经过十几年的种源试验表明,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为最佳种源(产地)。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了彰武北部地区近50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在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以及人工林不同经营阶段、不同初植密度的土壤含水率及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合理的初植及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6.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养分含量、颗粒组成和腐殖质特征方面研究了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年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土壤速效氮含量反而降低,土壤pH值则具有降低的规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20-200 nm之间,平均含量为63.04%-33.49%。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林龄增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腐殖质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建华 《防护林科技》2019,(5):19-20,58
针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出现大面积衰退,甚至死亡现象,在该地区樟子松林中选择不同密度的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的衰退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林木的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木的枯死株数、枯梢病感病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来看,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初植密度应控制在1700株hm^-2以下,并应根据生长情况对林木进行疏伐作业,在近熟龄之前将林分密度降至700株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19.
对樟子松嫩枝嫁接时间、方法、人员及生产应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最佳的时间为7月末8月初,晚于8月上旬不宜嫁接;嫁接方法以髓心形成层贴接和劈接为宜;对樟子松嫩枝针叶束嫁接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