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首要工作。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 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对凌源市森林植被广泛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将该市植被划分为了2个植被区、3个植被地区和3个植被小区。针对各小区的植被资源形状与特点,阐述了相应的森林植被培育方向与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利用Landsat TM和ETM影像数据建立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植被受损的程度,运用植被覆盖度估算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总体上评价了芦山县经过4·20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2009年至2013年芦山县平均覆盖度从75.47%降低到70.22%②两个时期植被都是以较高覆盖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36%,其中2009年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大量的减少,减少的高覆盖度植被主要转化成了2013年中覆盖度的植被③2009年~2013年以轻度减少和稳定为主,轻度减少区和稳定区占总面积的75.66%,剧烈减少区和减少区占总面积的9.68%。这说明2009年~2013年植被有较严重的退化趋势④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着空间格局差异,随高程、坡度、坡向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⑤通过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地震造成的植被受损情况,其中重度受损的植被大多是滑坡、崩塌的区域。通过研究植被受损的等级和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了地震灾害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状况,为灾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方向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历史变迁和原生植被类型。提出了本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根据具体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和残存植被特征,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选择生态防护和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组建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人工植被体系,其结构不同于原生植被,但功能优于原生植被,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本地区植被建设的基本模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全面分析了长沙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景观特点与存在不足,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公园植被景观改造思路及措施。在构建“五彩斑斓”的森林植被基质的基础上,营造特色鲜明的植被景观与高效经济植被斑块,沿湖、沿路打造景观廊道,全面提升公园森林植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水生植被的分布及组成进行了简要论述,初步划分了水生植被类型,指出了主要水生植被类型的生境特征,为今后保护水生植被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提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2006年、2010年及2015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利用GIS软件计算了乌拉特后旗3个年度的植被覆盖度,同时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在时间变化及空间变化中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方面看,乌拉特后旗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长的趋势。裸地及微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低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缓慢增加,中植被覆盖度在2010—2015年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从空间方面看,乌拉特后旗的植被覆盖度逐渐递增并呈现东南部覆盖度高西北部覆盖度低的态势。阴山以南河套平原地区的高植被覆盖度及中植被覆盖度缓慢增加,阴山以北的荒漠及半荒漠草原的微植被覆盖度逐渐减少,到2015年时其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转变为以低植被覆盖及中植被覆盖为主的态势,且出现零星的高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初步研究了湖北大洪山植被的环境因素、区系特征及植被的基本类型。根据植被现状,按《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将该区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和143个群系,并对每一群系及某些重要群丛给予了分析和评价。此外,还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本区植被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南石灰岩植被的分布与保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南石灰岩植被的分布、植被的基本特征和植被类型概况,初步给出6种主要植被类型和7种群系.最后对植被的保育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及库周的森林植被特点,对该地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当地现有植被的生态意义及效益状况,为保护和发展库周植被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