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茶类的茶叶为试验样本,经乙腈超声提取,上清液经PSA、GCB、C18、无水硫酸镁净化后,离心、过滤后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以建立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氟虫胺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氟虫胺在0.0002~0.004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氟虫胺在6个茶类茶样中的方法定量限均为0.002 mg/kg。在0.002、0.004、0.02 mg/kg加标水平下,氟虫胺平均回收率为87.0%~115.0%,相对标准偏差(n=6)为1.2%~8.7%。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成本低,能满足茶叶中氟虫胺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灭草松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茶叶样品使用0.1%冰乙酸-甲醇混合溶液提取,上清液使用石墨化碳黑(GCB)、N-丙基乙二胺(PSA)、Mg SO4组成的复合填料净化过滤后,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最后通过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灭草松在0.001~0.010 mg/L含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代谢产物在0.000 2~0.002 0 mg/L含量范围内同样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本方法对灭草松的定量限为0.01 mg/kg,对两种代谢产物的定量限均为0.002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灵敏、精密度高、成本低,能够满足茶叶中灭草松及代谢物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茶叶基质特点,开发了注射器内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前处理技术,建立了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无水MgSO4盐析,在设计的注射器装置内以N-丙基乙二胺键合硅胶和石墨化炭黑作为分散吸附剂进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3个添加水平(0.01、0.05、0.5βmg·kg-1)下,红茶和绿茶中2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1.7%~98.8%,相对标准偏差为0.4%~5.5%,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24种农药的红茶和绿茶基质标准工作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5~5.36βμg·kg-1和0.18~17.86βμg·kg-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本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所需仪器少、省时等优势,适用于茶叶中多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5.
烟酰胺核糖体(NR)、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烟酸(NA)和烟酰胺(NAM)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4个前体化合物,口服后可在体内转化为NAD+发挥抗衰老等功效。建立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NAD+及其4种前体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茶叶经水提取,稀释后直接进行UPLC-MS/MS分析。经方法学验证,5种目标化合物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回收率为70.00%~120.00%,相对标准偏差为2.09%~14.50%,方法的定量限为0.10~0.50μg·L-1。绿茶、红茶和黑茶中5种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绿茶和红茶是NR、NMN、NAD+的良好天然食物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5种化合物含量能对红茶、绿茶、黑茶进行良好的类群区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产地同一类型茶叶中5种化合物质量分布不均,离散度较高,无法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
翟岚 《福建茶叶》2016,(5):14-15
茶树的种植和生产过程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而丁醚脲作为茶叶的除虫、除螨剂,其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关乎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因其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测定。本文阐述丁醚脲和丁醚脲代谢物的毒性,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作用特点,重点分析测定茶叶和土壤中丁醚脲及其代谢物残留,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的高效率。进一步探究样品前处理方法、样品提取、分离检测的工艺,这对测定茶叶和土壤中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冷泡茶”(Cold-brewing tea)因其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鲜爽味且兼具饮用便利性,已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新型茶饮。文章系统研究了7个市售冷泡绿茶以及1个自制冷泡龙井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其冷水浸出规律。结果表明,冷泡茶的含水率在4.12%~12.95%之间,差异较大;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范围分别在34.06%~45.32%、23.99%~32.04%、3.03%~4.22%和2.78%~3.21%。随着冷水浸泡时间延长,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均逐渐增加。冷水浸泡40 min,所有样品的茶汤中水浸出物溶出率为19.7%~51.4%、茶多酚溶出率5.3%~19.0%、氨基酸溶出率24.4%~93.1%、咖啡碱溶出率在18.4%~39.3%。冲泡方式显著影响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溶出率,冲泡20 min后茶多酚冷/热水溶出比为0.30~0.60、咖啡碱冷/热水溶出比为0.18~0.34、游离氨基酸冷/热水溶出比超过0.70,冷水浸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溶出率较茶多酚和咖啡碱高,是冷泡绿茶口感更加鲜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冷泡茶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新型冷泡茶产品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间作有机茶园的技术体系。[方法]对2014年4、5、6、7月的纯有机茶园和林茶间作有机茶园相同品种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林茶间作栽培模式茶园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茶水浸出物量均高于纯茶园茶叶,而咖啡碱茶多酚、氨酚比均较低。特别是林茶间作有机茶园6、7月这2个月茶叶的氨基酸含量为3.96%和3.88%,酚氨比为5.85和5.22,仍可达到名优绿茶的标准。[结论]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有机茶品质的提升,是生产有机茶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前期合成的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硅藻土固相萃取柱高效吸附茶叶基质,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茶叶中4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淋洗等样品前处理,UPLC-MS/MS分析46种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该新型固相萃取净化柱可以高效吸附去除茶叶基质,大大降低基质效应,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农药的基质效应分别下降了4.7%~66.5%,3.2%~35.5%和4.4%~42.8%。在3个加标水平下,46种农药回收率在61.5%~118%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所建立方法具有吸附剂用量少、省时、无需基质标准溶液、可以检测不同茶类多农残和定量限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贵州绿茶中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243份绿茶样品中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省绿茶中儿茶素含量范围为9.14%~27.28%,平均含量15.71%;咖啡碱含量为1.08%~3.33%,平均含量2.24%。各地区茶叶儿茶素品质指数多数为1000~2000,其中黔南地区的最高为1975.51;各地区的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主要在8.00~17.04之间,黔西南地区的苦涩味指数最低为8.00。据此分析可得,贵州绿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春茶适合开发高品质的名优茶,秋茶适合用于茶叶深加工或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之风,自古至今。从西安到罗马,茶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商品。茶叶最初是作为草药来饮用的,化学分析表明,茶叶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多酚、甲基黄嘌呤、咖啡因、脂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物质。茶中多酚的种类取决于它所经历的发酵水平。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酚酸、花青素和类黄酮组成,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比例最高[1]。绿茶含有的茶多酚包括类黄酮(儿茶素,单宁,茶黄素以及酚酸,统称为绿茶多酚[2]。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把茶多酚与肥胖、抗氧化、抑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索茶多酚与疾病在医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名优绿茶集保健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是中国的特色产品。近几年来 ,出口量和国内消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 2 0 %~ 30 % [1 ] 。名优绿茶是各茶业企业创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在2 kg以上 ,而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不到0 .3kg,并且名优绿茶消费占到 30 %~4 0 % [2 ] 。因此 ,名优绿茶在国内市场仍有着巨大的空间。为了提高名优绿茶的天然品质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名优绿茶产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鲜叶原料、加工技术、保持技术三方面对发…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蔬菜中7种磺胺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1%乙酸乙腈提取,以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多反应监测(MRM)离子扫描模式,外标法进行定量,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结果显示:7种磺胺的检出限为0.000 4~0.000 6 mg/kg,样品添加回收率为67.5%~94.1%,相对标准偏差均少于5.3%(n=6)。该方法简单快捷、定量准确,可满足多种蔬菜中7种磺胺的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保康不同等级绿茶的品质特征及其差异,收集保康绿茶一级茶样4个、二级茶样4个,联合采用感官审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色谱联用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系统测定分析了其香气成分、滋味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一级绿茶的感官总分均高于90分,二级绿茶低于90分,感官品质得分与市场所定等级一致;一级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总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组分测定方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广的儿茶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茶多酚检测方法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中的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含量的70%以上,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保健作用,如抗癌、抗辐射、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防衰老等,也是茶叶中研究最深入的活性物质之一.儿茶素分离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硅胶薄层色谱法,而采用聚酰胺薄层分离法分离茶叶中儿茶素的报道不多,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成分很复杂,含有茶多酚、嘌呤喊类、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类、矿物质元素、茶皂素等。这些成分具有营养、护肤和洁肤的功效,是化妆品常用的功能性添加剂。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据报道,其抗氧化能力比VE、BH T、BH A强3~9倍[1 ̄2],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和人体自由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250种农药残留及代谢物的分析方法。前处理采用QuEChERS方法,样品用含有1%乙酸-乙腈振荡提取,经十八烷基硅胶(C18)、N-丙基乙二胺(PSA)、石墨化碳黑(GCB)和无水硫酸镁混合型净化剂固相分散萃取净化。采用2 mmol/L甲酸铵+0.01%甲酸水溶液-2 mmol/L甲酸铵+0.01%甲酸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以0.3 m 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采用ACQUITY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在ESI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动态反应监测S-MRM (Scheduled-MRM)模式进行扫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50种农药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4,定量限为0.01 mg/kg,在3个添加水平(0.01、0.02、0.05 mg/kg)下回收率在71.3%~107.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由此可得,该新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省对甜菜生长造成危害的除草剂主要有普斯特、豆磺隆、赛克津和莠去津等4种,为了科学使用这些除草剂,建立了这4种除草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R值均大于0.99。在添加水平0.1mg/L条件下,4种除草剂回收率均大于90%,说明检测方法可靠。用此方法对市售的4种除草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发现普斯特、莠去津和赛克津有效成分含量与标注误差较大,说明对市售除草剂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