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姚国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2):27-28
搞好森林防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基础和重要保护,文中详细分析了河南省黄河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4.
黄河中游的生境与林业生态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认为其生境的恶化主要与植被破坏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由此提出在未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的一些对策,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除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外,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森林植被减少使水土流失严重;毁林草开荒,尤其是陡坡耕地,会加剧水土流失;而造林树种单一,大力发展人工纯林,忽视培育草本植物,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要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除增加森林覆盖率外,还要丰富植被(含乔灌草)种类,并加强整治坡耕地。本文以东川市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分析洱海东岸面山石灰岩山地的生境、植被条件和植被演替的一般规律,提出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的措施是本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迪庆州金沙江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决定了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森林生态保护面临着林牧矛盾突出,林下资源采集过度,资源利用方式落后,对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严重,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统筹协调林牧矛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加大发展林产业,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森林生态保护与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9.
10.
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以东川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1):40-45
除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外,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森林植被减少使水土流失严重;毁森草开荒,尤其是陡坡耕地,会加剧水土流失;而造林树种单一,大力发展人工纯林,忽视培育草本植物,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要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除增加森林覆盖率外,还要丰富植被(含乔灌草)种类,并加强整治坡耕地,本文以东川市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地理、自然、生态的角度,大跨度、高视野、多方位对黄河中游生态环境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造成黄河流域千疮百孔、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当其冲的根本原因是林草植被的严重破坏。因此,欲扭转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减免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关键在于修复并重建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系统,这是彻底根治黄河的主导方略。 相似文献
12.
13.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工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贵州林业科技》1998,26(4):1-6
对我省石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森林覆盖率,生产力现状及资源利用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实施生态重建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工程实施中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境、现状和演替规律,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提出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以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恢复与重建湿地植被。 相似文献
16.
5 .6 水果经济林建设模式5 .6.1 模式适宜条件 苹果是水果经济林的主栽树种和品种 ,比较国内外苹果适宜的气候要素 ,认为最适栽植区的分布纬度为 3 2°~ 42° ,年平均气温为 8~ 12℃ ,大于或等于 10℃年有效积温在 2 5 0 0~2 70 0℃以上 ,海拔为 80 0~ 14 0 0m ,年均降 相似文献
17.
7 .2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7.2 .1 模式适宜条件 陇秦山地主要指甘肃天水、秦安以东和陕西的宝鸡 ,陇县以西的石质山区 ,属温带、暖温带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 7~ 10℃ ,大于或等于 10℃年有效积温为 2 10 0~ 3 60 0℃ ,无霜期 14 0~ 180d ,年均降水量 相似文献
18.
7.4大青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 7.4.1模式适宜条件 大青山属阴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半干旱地区.海拔1 100~2 338 m.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7.5℃,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32.8℃,年总辐射量607~649千焦耳. 相似文献
19.
20.
6 .4 汾渭平原护路林建设模式6.4.1 模式适宜条件 护路林 ,山西称“绿色走廊” ,陕西称“米”字形工程 ,是近年逐渐受重视的一种在道路两侧 (包括铁路、公路两旁 )营造的防护林。汾渭平原是山西、陕西两省的交通要道 ,山西境内有北同蒲铁路、南同蒲铁路、孝柳铁路、侯月铁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