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芡实、菜用蚕豆是深受苏州人民喜爱的时令食品,进行芡实-菜用蚕豆水旱轮作栽培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兼有生态观赏效益。总结了此两种作物水旱轮作的具体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模式、模式特点,效益、芡实栽培技术、菜用蚕豆栽培技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洪泽县是传统的稻麦两熟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该县引进试验芡实与小麦轮作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该县进一步加大芡实-小麦轮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成为规模较大的芡实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芡实—莴苣水旱轮作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省洪泽湖区成为全国芡实生产的主要区域,洪泽湖区芡实已成为洪泽湖区一个高效水生特色蔬菜产业。由于一般早期芡米价格较高,大部分农户为提早芡米上市时间,一年只种一茬芡实,土地利用率较低。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选择茬口适宜的冬春莴苣(茎用)和芡实进行水旱轮作,可减轻连作障碍,并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4.
水旱轮作下的土壤锰素与锰肥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锰在植稻期间被大量还原为Mn~(21),从耕层淋失,因而冲积性水稻土全锰和有效锰低于其起源土壤(冲积土)。水旱轮作与土壤缺锰相关,但缺锰土壤必须同时具备石来性、轻质和水旱轮作的三个特征。小麦、大麦、厚皮菜、蚕豆、烟草、莴苣等对锰敏感,施锰有良好效果。缺锰土壤有效钾也较低,钾锰肥配施对小麦产量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5.
稻田长期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经过10a的稻田水旱轮作(小麦或油菜—中稻)和1a只种1季中稻(中稻—中稻即水水连作)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长期水旱轮作0~1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比1季中稻处理高23.4%,土壤收缩量小38.2%,水旱轮作有利于土壤水稳团聚体的形成,<0.01mm土粒团聚度增大,水旱轮作消除了因长期淹水对土壤结构的不良影响;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耕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差异不大;长期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比1季中稻处理高,试验结果还表明长期水旱轮作稻田土壤pH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棚水旱轮作的特种蔬菜品种可选择:陆地特种蔬菜选用黄秋葵、雪樱子、冰菜品种,水生特种蔬菜选用芡实(鸡头米)、西洋菜品种。这5个特种蔬菜品种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市民喜爱。市场前景设施大棚蔬菜连续种植3~5年,盐渍化严重,会造成严重减产,效益下降。为提高效益,可采取轮作水生与陆地蔬菜的方法,并通过选种特种蔬菜品种而获得好收益。  相似文献   

7.
稻田长期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0 a的稻田水旱轮作(小麦或油菜一中稻)和1 a只种l季中稻(中稻-中稻即水水连作)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长期水旱轮作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比1季中稻处理高23.4%,土壤收缩量小38.2%,水旱轮作有利于土壤水稳团聚体的形成,<0.01 mm土粒团聚度增大,水旱轮作消除了因长期淹水对土壤结构的不良影响;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耕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差异不大;长期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比1季中稻处理高,试验结果还表明长期水罩轮作稻田土壤pH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小麦、油菜耐缺锰能力田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耐缺锰能力不同的7个油菜品种和2个小麦品种,在水旱轮作的严重缺锰土壤上,进行了2种作物不同品种耐缺锰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缺锰土壤上,油菜的耐缺锰能力明显高于小麦。7个油菜品种中,有5个品种仅在秧田期出现了轻度缺锰症,但持续时间较短,移栽至大田后所有油菜品种均未出现缺锰症,且缺锰处理植株叶色、长势和收获后的籽粒产量与正常供锰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2个小麦品种则从分蘖期开始出现缺锰症,并一直持续到孕穗期。其中,耐缺锰能力相对较纱的川麦22号发病更为严重。缺锰胁迫使小麦减产30%以上。在水旱轮作的缺锰土壤上,直播油菜相对产量略高于移栽油菜。  相似文献   

9.
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实行水旱轮作及选择适宜、适销的品种,推广小麦一鲜食甜玉米一晚稻种植模式,既可确保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又可获取相对较高的效益。介绍了小麦一鲜食甜玉米一晚稻种植模式的栽培实践,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彪 《农家致富》2007,(20):41-41
啤麦的种植,一般生育期在200天左右,较小麦及半冬性饲用大麦腾茬早,适宜水旱轮作及植养双项高效。另外,啤麦种植成本较小麦及其他冬作物要低,根据江苏省射阳县千秋镇近年来的种养经验而得:南美白对虾与啤麦轮养轮植,可有效的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湖泊流域生长的芡实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研究,芡实中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测定,使用石油醚溶剂对芡实的脂肪酸进行提取,结合质谱数据库分析了脂肪酸甲酯化组成,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脂肪酸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芡实中主要含有约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超过60%。本研究为芡实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江苏省宝应县大力发展芡实生产,引进种植品质好、产量高的紫花苏芡。由于连续单一种植,芡田杂草、病虫害加重,产量、品质下降。通过试验.芡田下茬复种小麦不但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增收一季小麦.亩效益达25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3.
江苏小麦全蚀病田间消长规律及轮作控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徐州、洲阴、连云港、盐城等市不同种植类型麦田系统调查结果,江苏小麦全蚀病田间消长动态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不同种植类型田病害发生存在明显差异。平方米茬口的连作田重于大豆、棉花茬口的连作田;旱连作田重于旱轮作田;旱轮作田重于水旱轮作田。非寄主作物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全蚀病有显著的控病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轮作方式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菌对寄主作物有较强的选择性,当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时,换种非寄主作物,病原菌便会逐渐减少,再种小麦可显著减轻发病,试验表明,在目前尚无抗病品种,又缺少有效防治药剂的情况下,实行小麦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特别是在有水源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水旱轮作技术对连作障碍的防治效果,分别对水旱轮作与蔬菜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蚕豆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旱轮作模式处理的蚕豆植物学性状和有效荚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蔬菜轮作模式,蚕豆极显著增产,且能有效延缓蚕豆的衰老;同时,水旱轮作后的土壤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在水旱轮作的缺锰土壤上,采用耐缺锰能力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小麦品种和两个油菜品系,通过限制植株根系下扎的田间网袋试验方法研究了根系伸展范围与小麦、油菜耐缺锰能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将植株根系限制在耕作层导致小麦出现典型的缺锰症,分蘖减少,减产严重。同小麦相比,油菜所受的影响较小,两个品系油菜全生育期均未出现缺锰症,减产幅度也比小麦轻得多。这一结果说明,小麦的耐缺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下部土层淀积锰的吸收利用能力,即与根系伸展范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限制根系下扎对油菜的锰营养状况影响相对较小,即根系伸展范围的差异并不是油菜耐缺锰能力明显高于小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芡实开花结果期适宜温度为20~30℃,当气温超过34℃时,芡实授粉不能受精,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可有效降低高温对芡实开花结果的危害,提高芡实产量。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萘乙酸在芡实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芡实开花授粉期遇到连续高温(气温超过34℃),用30 mg/L萘乙酸溶液450 kg/hm~2对花精准喷雾,可增强芡实耐高温能力,结实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增产20%以上。该技术为沿淮地区芡实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早春西瓜—夏大白菜—小麦水旱轮作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增强土壤肥力,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通过介绍其栽培技术,以供稻麦两熟地区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镇是小麦、水稻轮作区,常年的水旱轮作使得我区的一些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小麦纹枯病.纹枯病是小麦、水稻共发病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纹枯病开始在我地发生,由于病情较轻并未引起重视.发展到90年代后,逐年加重,先后在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和今春严重发生.今春全乡小麦普遍发生纹枯病,小麦因此减产100万kg,重发生区损失率在15%以上.为此,我们对全乡的小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纹枯病区域化发生的原因,为探索对防治纹枯病新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芡实是苏州“水八仙”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派生了丰富多彩的水乡文化。对苏州芡实栽培历史、文化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苏州芡实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苏州芡实产业发展中文化利用层面提出了建议,为充分挖掘苏州特色水生蔬菜芡实的文化资源,拓展、利用其休闲观光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