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8年对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物种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描述植被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植被监测样地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210种,分属于81科158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0科10属1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优势物种主要包括马尾松、木荷、黄樟、密花树等。通过群落聚类分析和群落乔木层主要优势种重要值排序分析,可将16个样地聚为3种森林植被类型、5种群落类型,包括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木荷针阔混交林、黄樟+华润楠+青冈常绿阔叶林、华润楠-密花树常绿阔叶林、密花树山顶矮林。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藤本4个层次,乔木上层的建群种主要是黄樟、马尾松,乔木中层常见的优势种有罗浮柿、密花树和木荷,乔木下层高1~5 m,优势种主要有密花树、豺皮樟等。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结构差异明显,季风常绿和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矮林。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22.5%,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则下降51.4%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相似文献   

3.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  相似文献   

4.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样地调查和样品处理,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3种林型下各类可燃物的含水率及负荷量,并得出了各林型含水率和负荷量的大小,推出了其火险等级的大小,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火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莽山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土高原千阳县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千阳县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于2012年在黄土高原千阳县调查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荒地4种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0~8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毛白杨(4.83 g·kg-1)>荒地(3.55 g·kg-1)>刺槐(3.48 g·kg-1)>侧柏(3.42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各人工林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密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在30~80 cm土层范围内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汇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利用毛白杨人工造林优于其它树种。  相似文献   

8.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长白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碳密度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51.71~157.93·kg-1,红松天然林含量最高,达到157.93 g·kg-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随之递减。对整个土层而言,3种林型土壤碳密度最大的是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23.04 kg·m-2,最小的是红松天然林,为16.82 kg·m-2。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以西南典型低山喀斯特槽谷小流域内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类型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2~12.37 g/kg,有机碳储量为41.55~60.42 Mg C/hm2。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中在植被类型上表现为林地>耕地>灌丛>草地,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60.42 Mg C/hm2;与林地相比,研究区内草地类型的固碳潜力最大,可达18.87 Mg C/hm2;灌丛地次之,为12.37 Mg C/hm2;耕地最小,仅为2.73 Mg C/hm2。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植被演替将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截获,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量生物量实测数据及历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碳储量及各碳库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碳储量为1 567.1×104 t。其中植被碳储量为903.4×104 t,占总储量的58%;土壤碳储量为606.3×104 t,占总储量的41%;枯落物碳储量为17.4×104 t,占总储量的1%。各分碳库储量中,棕针土土壤碳库、乔木层碳库、草本层碳库为主要碳库,占总储量的89%。  相似文献   

11.
于2014-2019年每年的4-10月、2020年4-8月,对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Sphingidae昆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128号,经鉴定分别隶属于3亚科、20属、32种(含亚种).依据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与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华北区共有种较多,属...  相似文献   

12.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湖南省平江县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采用截距法对自然保护区境内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目40科11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3种。雀形目鸟类物种数最多,占总数的57.6%,留鸟63种,夏候鸟28种,冬候鸟23种,旅鸟4种。  相似文献   

14.
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分布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功能区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5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大于核心区与实验区。  相似文献   

15.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The carbon cycle of forest ecosystems plays a key role in regulating CO2 concentr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Research on 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s has become a major research topic. However, carbon budgets of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Reports of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of carbon storage are limited.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Jingga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an example of a mid-subtropical forest and evaluated soil and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by field sampling combined with GIS, RS and GPS technology. We classified the forest into nine forest types using ALO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has the largest area, occupying 26.5% of the total area, followed by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and warm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occupying 24.2 and 22.9%, respectively.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of the whole forest ecosystem were 1,692,344 and 5,514,707 t, with a carbon density of 7.4 and 24.2 kg/m^2, respectivel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ecosystem has great carbon storage capacity. The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of the carbon storage was also analysed. The largest vegetation storage and soil storage is at 700–800 and 1000–1100 m, respectively. The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is highest in the southeast, south and southwest.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相似文献   

18.
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不同坡向(东坡、西坡)与不同层次(0~10cm,10~30cm,30~60cm)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东坡和西坡只在pH、铵态氮、有效磷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其余差异均不显著,西坡和山谷在pH、铵态氮、全磷上存在差异显著;各养分因子中只有pH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指标均表现出A层〉B层〉C层的趋势,且AB层、AC层差异显著;各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表现为,pH与多数养分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多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全磷与全氮、C/N与有机质也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发现,东坡土壤质量优于西坡,能较好地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30272.76万元/a,其中,间接经济价值28144.82万元/a,占总价值的92.97%。其直接经济价值2127.94万元/a,占总价值的7.03%。直接经济价值与间接经济价值的比值是1:13.23,由此可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重要性。因此,保存森林的价值,决不仅仅是木材价值上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并为大洪山地区森林植被演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京山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保护区植被从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具有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落叶栎类林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对节白蜡群落、栓皮栎群落、刺楸群落和野核桃群落等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