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AFLP反应体系的主要的四个影响因素:Mg2+、dNTPs、Taq酶、引物进行四水平筛选试验,利用三种耧斗菜Aquilegia parviflora、A.viridiflora、A.vulgaris优化了耧斗菜属的AFLP反应体系,采用64对引物组合对三种耧斗菜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其中9对引物组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清晰度和多态性。初步建立了耧斗菜的AFLP反应体系,得到质量比较好的AFLP胶图。从而为AFL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耧斗菜属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耧斗菜别名西洋耧斗菜、血见愁、猫爪花,毛茛科耧斗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原产欧洲、北美和西伯利亚。花大而美丽,花形独特,花期长。自然散生于山地草丛,可丛植于花坛、花境及岩石园内,大花及长距品种也可做插  相似文献   

3.
以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中的两个品种(矮重品种和矮化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干旱胁迫及不同盐胁迫对两种耧斗菜的影响,分析其发芽率、叶面积、胚芽、胚根长度等指标,探究温度、PEG处理及盐胁迫对2种耧斗菜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耧斗菜矮重品种的种子在常温和5%PEG-6000的干旱处理下发芽率最高,为92%,其矮化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发芽率仅为40%。(2)在两种耧斗菜种子中,耧斗菜矮重品种种子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在20%的PEG-6000干旱胁迫下依然可以发芽,而耧斗菜矮化品种种子在同等干旱胁迫下被抑制发芽和生长。(3)Na2SO4表现为0.3%浓度的溶液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与CK组相比发芽率提高了14%,其他盐溶液则表现为抑制,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中的2个品种(矮重品种和矮化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干旱胁迫及不同盐胁迫对2种耧斗菜的影响,分析其发芽率、叶面积、胚芽、胚根长度等指标,探究温度、PEG处理及盐胁迫对2种耧斗菜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耧斗菜矮重品种的种子在常温和5%PEG-6000的干旱处理下发芽率最高为92%,其矮化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发芽率仅为40%。(2)在2种耧斗菜种子中,矮重品种种子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在20%的PEG-6000干旱胁迫下依然可以发芽,而矮化品种种子在同等干旱胁迫下被抑制发芽和生长。(3)Na_2SO_4表现为0.3%浓度的溶液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与CK组相比发芽率提高了14%,其他盐溶液则表现为抑制,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种子含水量为10.7%,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变温昼20℃/夜15℃;光照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最适光照条件为每天光照8 h;种子无需低温休眠,采收后直接播种即可发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黄色花株系16G097和桔黄色花株系J为亲本,回交获得BC1F1世代花色分离群体。对该分离群体的花色差异单株,通过混池分离分析法(BSA)与全基因组重测序(QTL-seq)技术,对桔黄色花性状调控基因进行初步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一个主要的候选区域位于甘蓝型油菜的C09染色体区域(C09:4.64~8.28 Mb)。根据该区域的插入/缺失(InDel)变异位点,开发InDel分子标记,经过筛选获得与桔黄色花性状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2个(BnaC0919, BnaC0934),这个结果也验证了桔黄花色调控基因的候选区域。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分离桔黄花色调控基因的候选区段,并为甘蓝型油菜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种业导刊》2013,(6):38-38
在I-OMAP计划的框架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明生课题组通过与深圳华大基因、亚利桑那大学等合作,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261Mb高质量的短花药野生稻(O.rachyantha)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了稻属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研究揭示了稻属基因组在基因组大小、基因移动和异染色质进化等方面新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蹇黎 《种子》2012,31(3):59-6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石蒜属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鉴定、品种指纹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目标性状基因定位与克隆等研究领域已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主要几种用于石蒜属植物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RAPD、AFLP、SSR、ISSR、EAT、SRAP、SNP)的基本特点、原理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花生属异源多倍体进化理论和种间杂交过程所涉及的遗传机制,以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与二倍体野生种A. doigoi及其种间杂种F1和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为材料,采用cDNA-SCoT技术研究花生属人工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基因表达变化规律。12条SCoT引物共扩增出108个cDNA片段,获得差异片段80个,占扩增总条带数的74.07%,对其中的35个差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有26个和GenBank数据库中已录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包括能量与代谢相关基因(8个)、未知功能蛋白基因(3个)、抗逆性相关基因(4个)、信号传导相关基因(2个)和反转录转座子相关基因(9个)。这说明花生属种间杂交人工异源多倍化早期世代发生着快速、剧烈的基因表达变化;从中获得的一些差异基因片段可用于花生属异源多倍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苗  李国旗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8):116-120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在植物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植物代谢产物合成、抗性调节、花色形成等生理生化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功能的发掘与利用,本文综合归纳了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及其克隆、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等方面研究进展,得出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克隆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而指出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分异进化研究的未来方向,同时为特色基因资源开发方面研究提供技术资料检索帮助和研究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